课题二《氧气》教材分析
(2014-12-19 23:53: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第3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 
课题二《氧气》教材分析
1、新教材把氧气的用途放在了空气的成份之后可以说是提前了。
2、供给呼吸 支持燃烧 应该是用途。能供给呼吸 能支持燃烧是化学性质。
3、木条、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说明什么?说明了燃烧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4、木条和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说明什么?说明了燃烧现象与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5、木条 碳 硫 铁 四个实验必须给学生演示。不能只是说实验,要让学生真正观察到。
6、硫不要太多为什么?我觉得太多会造成空气的污染,适量为好。
7、本课题实验最好是教师演示。下一课题学生制出氧气后可做亲自做木炭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8、可引导学生归纳一下氧化反应、燃烧、缓慢氧化三者的包含或并列关系。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我个人觉得在这里最好不要引入自燃。)
9、如果在第二课时前让一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第一课时涉及的文字表达式再引出反应的类型,不要放在一课时。从学生的接受能力着想,不要放在一课时。
10、为什么先讲物理性质后讲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如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如个子、长相,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可以看到、闻到、测量到。
11、氧包括氧气和化合物中的氧,在这里用不用细说 我觉得可以在以后讲了氧化还原反应之后讲 碳还原氧化铜后再谈。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那些能力:
1、本节课的学习能培养学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比较能力。
2、我认为这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观察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2、供给呼吸 支持燃烧 应该是用途。能供给呼吸 能支持燃烧是化学性质。
3、木条、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说明什么?说明了燃烧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4、木条和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说明什么?说明了燃烧现象与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5、木条 碳 硫 铁 四个实验必须给学生演示。不能只是说实验,要让学生真正观察到。
6、硫不要太多为什么?我觉得太多会造成空气的污染,适量为好。
7、本课题实验最好是教师演示。下一课题学生制出氧气后可做亲自做木炭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8、可引导学生归纳一下氧化反应、燃烧、缓慢氧化三者的包含或并列关系。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我个人觉得在这里最好不要引入自燃。)
9、如果在第二课时前让一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第一课时涉及的文字表达式再引出反应的类型,不要放在一课时。从学生的接受能力着想,不要放在一课时。
10、为什么先讲物理性质后讲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如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如个子、长相,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可以看到、闻到、测量到。
11、氧包括氧气和化合物中的氧,在这里用不用细说 我觉得可以在以后讲了氧化还原反应之后讲 碳还原氧化铜后再谈。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那些能力:
1、本节课的学习能培养学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比较能力。
2、我认为这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观察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4、现象和结论要有意识的让他们区分。观察实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对反应类型的总结。
5、关于能力培养除知识外,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现象不同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现象不同,可以让学生辩证知道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
新课程教材体现的新理念:
1、课本中现成的系统知识少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归纳整理的要求高了。
2、新教材重在学习过程 而不是记结论。
3、每一课题中的“讨论”很重要,每一个重点知识之前都有讨论。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进来 。
							
		5、关于能力培养除知识外,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现象不同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现象不同,可以让学生辩证知道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
新课程教材体现的新理念:
1、课本中现成的系统知识少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归纳整理的要求高了。
2、新教材重在学习过程 而不是记结论。
3、每一课题中的“讨论”很重要,每一个重点知识之前都有讨论。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进来 。
前一篇: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