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七大题材读懂古诗

标签:
教育语文高考 |
分类: 高考 |
一、从七大题材读懂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军旅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
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大多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此类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诗人只是旁观者,不置身其中,如杜牧《题乌江亭》。另一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等。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手法有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
练中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1)首联写“江自流”,对应着“凤去台空”,同时又引出下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
(2)诗人为何要把吴、晋作为咏怀的对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浮云蔽日”是个比喻,再联系“长安”这个特定的所在,说说诗人愁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
(二)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首先,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其次,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 再次,分析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
练中悟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①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
①关月:关塞上的月亮。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标题“孤雁”中“孤”字的表达效果。
|
|
2.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
2.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
2.3(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最值得关注。 |
练中悟3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 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注]愁相并。
注
三处:城头、江心和山顶。
(1)此曲首二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2)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
答:
|
3.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
3.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
(2)分析诗歌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效果。(5分)
答:
|
3.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答:
|
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答:
|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
|
3.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沈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首联中与“夕次”的“次”相照应的词语有哪些?(3分)
答: |
(2)颈联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
(3)从全诗来看,作者“未眠”原因有哪些呢?(4分)
答:
|
3.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解释内涵。(2分)
答:
|
(2)诗的标题点明“喜会”,颔联和颈联实际上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4分)
答:
|
(3)请赏析诗歌的尾联。(4分)
答:
|
3.6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客中见梅
赵长卿
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
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1)上片中的“年年为客遍天涯”,从哪两个方面写羁愁之深重的?(2分)
答:
|
(2)“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突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梅花? (4分)
答:
|
(3)词作借梅花抒发游子之情,请简要说明。(4分)
答:
|
(四) 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 首先,要掌握送别怀人诗的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虽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 |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蟋蟀。
(1)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
4.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惠山寺与施子羽话别
看山不觉暝,月出禅林幽。夜静见空色,身闲忘去留。
疏钟隔云度,残叶映泉流。此地欲为别,诸天生暮愁。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话别场景?(4分)
答:
|
(2)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
4.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分析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这些意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5分)
答:
|
(2)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5分)
答:
|
(五) 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写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这些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
练中悟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
答:
|
(2)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
|
5.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曲送元美
[明]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1)从题材来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__诗;两首诗都以意象________来表情达意。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答:
|
5.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试分析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
(2)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
|
(六)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
练中悟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
|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
|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6.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答:
|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
|
6.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答:
|
6.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答:
|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鉴赏时应注意: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作者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偏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我们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
练中悟7 (20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
|
7.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达行在所①三首(其二)
杜 甫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②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注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