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复习资料之《克己复礼》
(2012-01-10 00:00:58)
标签:
高考教育论语语文 |
分类: 论语 |
《论语》复习资料之《克己复礼》
2、《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相关练习】
①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3.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4.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参考:23.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24.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
②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孔子对他的态度。1.你从子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1.率真(直率)、不谦逊。(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2.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
③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参考: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
④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是针对什么而说的?
参考:觚不像个觚,这还是觚吗?这是用的比喻的手法,是针对当时君无君道,臣无臣道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而发的感概。
⑤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分)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1)(2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2)(2分)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意思基本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