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估值为了什么?
表面上这个问题太easy了,根本不需要回答,“估值是为了给买入价格确定安全边际”、“估值是为了给持股提供战略支撑”,这样的万能答案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公司估值始终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大智大勇如巴菲特者,也总是反复强调“价值评估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公司的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公司价值是一个区间”。这绝非巴老有意谦逊或者故弄玄虚,这恰恰表现了巴老理性、务实的态度,也确实没有人能精准的解决公司估值的问题,一些学院派人士、著名的咨询公司、一些著名的国际投行都有自己庞大的研究团队和精密的估值模型,但迄今他们在公司估值方面并没听说过惊人的表现,否则早就出现比巴老更富有的投资大师了。
机构的投研体系其实也重视估值,只是他们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试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包括做盈利预测,都是精确到分的,估值也是精确到分,最终的报告上表面上给了一个区间,其实谁都知道,那是估值的数值a作点改动而已,如公司价值区间是(0.8a,1.2a)或者公司价值区间是(0.9a,1.1a),仅此而已,说白了,这种价值区间其实仍是试图给出精确的估值。
价值投资者当然也重视估值,比如说最终用合理的方法确定公司价值在(a,b)这个区间内,价值投资者该怎么做呢?其实有些时候“难得糊涂”,有了模糊的正确就够用了,投资的艺术性和投资的本质就表现在不确定性决策,绝不能搞科研式的分析,如果什么条件都具备了,所有的不确定性都消除了,交易机会也就消失了。
价值投资者得到了公司价值在(a,b)这个区间,本意不是真的要确定一个精确的买点,确定了公司价值在(a,b)这个区间后,其实价值投资者只是为了说明公司目前股价的几种状态:极度低估、极度高估、既未过度低估也未过度高估的灰色地带。比如说我们确定公司当前的内在价值可能落在50亿到100亿之间,如果公司当前的市值是30亿,我们大体就可以确定公司股价被严重低估了;如果公司市值是60亿元,那么公司股价就落在“灰色地带”,我们只能说公司股价大体反映了其内在价值;公司市值是150亿元,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公司股价被严重高估了”。
因此,价值投资者在估值方面所需要锻炼的能力只是判断公司当前股价有没有被极度低估或者极度高估了,价值投资者只在这两种状态下才需要作出判断。价值投资者并不试图给出精确的估值,也不是要精益求精的将估值的范围细化并在灰色地带内强行操作。我想,至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这样。
当然,投资策略与公司特质有很大关系,对于一家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公司与一家只具有一般竞争优势的公司而言,投资策略是有一定差别的,尽管竞争优势等定性因素本身也是价值评估的因子之一,但这些因素终归是很难精确量化的。也许对于一家普通的公司,一定要到了极度低估和最佳击球区后才操作,但对于一家具有非凡的竞争优势的公司,我想在灰色地带也可以开始操作。未来是不确定的,肯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说我们确定公司价值在800亿到1200亿之间,但公司的确具有非凡的潜质,那么在700亿、800亿的时候部分买入也未尝不可,这就要结合大体的趋势、市场氛围和资金管理的方法来设定投资策略了。
总之,安全边际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安全边际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评估。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判断那些在最佳击球区、公司股价被极度低估的机会;此外,对于持股的股票,要判断公司股价是否被极度高估。
有经验的、老练的投资者也许在估值方面更老到一些,比如说我们只能估算出公司价值在800亿到1200亿之间,一个老练的、经验丰富的的投资者能认定公司价值在1000亿到1200亿之间,这也算一种经验的溢价了。而对于有非凡潜质的公司,价值投资者则要多做功课,反复研究,力图让价值区间的范围更缩小一些,对公司的理解更深刻一些。
但价值投资者所要做的估值绝非像某些机构那样,确定出一个估算出来的内在价值a后,再人为上浮、下浮10%或者20%。价值投资者进行公司估值的最终目的只是要大体判断出公司目前股价的状态:极度低估、极度高估、灰色地带。
买入股票时,我们只是肯定的知道这家公司不止值这么多钱;
卖出股票时,我们也肯定的能确定公司值不了这么多钱。
进行价值评估只是为了确定两种极端的状态,仅此而已。
二、 企业家思维估值
看券商的报告,最不需要看的就是估值部分,因为他们可以把任何一个行业都用PE,和PEG来估值。用脚趾头想想,也能明白腾讯和中石油是不能用同一种方法来估值的。这样的奇妙的事(在好多券商的报告里,腾讯和中石油都用目标PE法来估值)发生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需要不断调高目标价来让客户下单,以便他们收取佣金。(注意,我说的是很多的券商都这样干,而不是所有的券商都这么干。)
那么究竟该如何估值呢?
结论很简单,用企业家思维估值。
换句话,你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公司董事长,现在你要把你的公司卖掉,你的报价是多少?
每个行业的赚钱方法(即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是不同的,因此估值方法当然是不同的。
但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些参数的选择对于所有公司可以是一样的。比如我认为一个稳定的、利润(对于稳定的生意,利润和现金流是等同的,因为折旧和资本支出是相等的)不会减少的,永续的生意合理的报价是10倍市盈率,道理就是每年的回报率是1/PE=1/10=10%。换句话,10%的每年稳定收益率是我可以接受的。
因此对于所有的公司我都是取10%为基准的折现率。
另外还有一点是公司董事长不一定能看得很远(一般具体经营的人只能看短期,因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允许他看3年以上。如果他过多的看3年以上的事,公司很可能在第二年就死了,商业环境很类似生物环境,适者生存的法则不允许出现短期没有好处的策略,公司每一秒都必须比竞争对手优秀才能存活),因此他可能并不知道公司真正的远大的价值。
因此如果静态的考虑公司的价值(比如3年的价值)那么董事长的判断一定是比我们外部投资者要准的,因为他最了解企业的情况了。但投资者胜出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能看得更远,因此如果再考虑公司的动态价值(未来收入的折现),那么公司可能远远比现在的静态高,那么如果你以比静态高一点的价格买入的话,长期还是能获得很高的收益率的,当然如果能以净态的价值买入的话,收益率就更高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房地产公司有3000万土地储备,那么他的静态的价值基本是确定的,但静态的价值不代表他所有的价值,因为他可以不断地去拿地,所以再考虑动态的拿地能力,才能算出动态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误差非常大的),从而算出总价值。
尽管动态价值的误差极大,非常难以计算,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动态价值,因为这块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巴菲特说过:如果你理解了一个公司的赚钱方法,你自然就知道如何去估值了。
三、估值该知道哪些细节
常言道:“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个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志趣、价值观、人生观,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尊重世界的多样性,这也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最起码的辩证思维。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能轻易脱离自己的“能力圈”而迈入我们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去同别人竞争,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我们擅长的本领和自己原有的优势而另起灶炉,我们不能勉强去做没有任何胜算的事情。投资更是如此,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上,最重要的不是短期盈利多少、曾经盈利多少,而是要做市场的“常胜将军”和“寿星”,我们需要长久的生存下来,资本市场的规则是相当残酷的,任何投资者必须谨记:即便你成功了99次,就那么1次败局就可能让你出局,就可能要了你的命。多少资本大鳄智计过人、呼风唤雨、风光无限,最终却折戟沉沙、一败涂地。世界上不变的是变化,而市场上不变的永远是人性。
中国有一些古话,如“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关于这些说法的西方版本,巴老把它取了一个名字叫“能力圈”(the circle of
compentence),Porter教授在《竞争优势》里也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竞争范围”(the scope of competition)。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的“全才”、“通才”,这个世界也不需要那么多“全才”、“通才”,所谓的“通才”完全可能是样样不精的“庸才”的代名词,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俱到。放弃自己擅长的本领去竞争是注定沦为平庸的,让王皓、王励勤去踢足球、让李昌镐、李世石去打乒乓球、让罗纳尔多去下围棋,他们也会平庸无比,如同张飞永远不可能像诸葛亮那样作战略谋划,诸葛亮也永远不可能成为沙场猛将。
时下国人“学习巴菲特”之风吵得震天响,求富之心人皆有之,伟人总是被人效仿,其实巴菲特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巴菲特只有一个,我们不可能成为巴菲特。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形与巴老相比有很多不同,我们也绝没有巴老的天才和智慧,我们必须有自知之明。我们只能尽力领会一点巴老投资的思想精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做好一些事情,而不是亦步亦趋的去效法他的一些具体做法,那样只是一个现代版的东施效颦的笑话。
扯远了一点,闲话不表。公司其实也是一个生命个体,任何公司都是独特的,如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属性,如颜色、气味、质量、密度、硬度、耐腐蚀性、易挥发性等等,公司也有多重属性,公司的价值就是由一些关键的“属性”驱动的,只不过对不同的公司而言,这些驱动因素可能不同。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动力系统和行业术语,我们分析公司时,也需要知晓一些必需的商业细节。要为公司估值,我们无法走捷径,我们只能彻底的了解这家公司,尤其是了解一些关键的“属性”。
为公司估值之前,我们应该知晓哪些商业细节呢?
大体有以下5类:
1、公司的产品
a.公司的产品线种类、主导产品、正在研发的新品
b.对产品的消费需求
c.需求的价格弹性,或者换句话说“有无定价权”
d.产品的可替代性。它们是否有差异?在价格上?在质量上?替代弹性如何?
e.与产品相联系的品牌名
f.产品的专利保护(对制药企业、高科技企业相当重要)
g.公司收费模式如何?产品定价的法则是什么?什么决定了产品价格?公司产品的收入弹性又如何?
2、公司将产品推向市场的一些商业细节
a.生产过程
b.营销流程
c.分销渠道
d.供应商网络
e.成本结构
f.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
3、公司的一些背景知识
a.技术变革的方向和速度,以及公司对此的把握与理解
b.公司的研发项目
c.与信息网络的关系(互联网已经改变一些行业的盈利模式和绩效)
d.管理能力
e.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
f.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
g.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
h.学习能力
4、公司所在行业的竞争态势
a.行业集中、行业中公司的数量及变化趋势、各公司的规模大小及实力
b.进入该行业的障碍、新进入者和替代产品出现的可能性
c.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公司的竞争定位?公司的竞争战略是什么?同竞争者相比,公司有无成本优势?
d.供应商的竞争力。供应商是否有市场支配力?工会是否有力量?关键原料有无替代品?供应商所在产业的竞争态势如何?后向整合的可能性有多大?联合采购的可能性有多大?
e.行业的生产能力。行业目前是生产过剩还是不足?正在建设的产能有多少?企业未来的投资冲动如何?建立一条新生产线的周期是多长?更新周期又是多长?资本要求如何?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与短期供给曲线如何?产能的结构如何?
f.公司的客户情况如何?集中吗?公司前向整合的可能性有多大?
5、公司面临的各种政治、法律、监管、道德环境
a.公司的政治影响力
b.对公司的法律约束
c.对公司的监管约束
d.公司税收政策如何?
e.公司运行的道德约束
前面的文章里反复讨论过“为公司估值需要知晓大量的商业细节”,这里就大体总结归纳了“商业细节”的内容。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孙子兵法》里反复教导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的“知己”,就是我们要自知,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及哪些游戏是我们所不擅长的,我们要尽力巩固自己的能力圈,不要自不量力的做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事情,毕竟投资的选择是“自由”的,绝没有任何人强迫我们去做一些事情和选择;所谓“知彼”,就是要深入了解目标公司,要尽量多掌握公司的信息,尤其是影响公司价值的关键信息一定要深入掌握。总之,“知彼知己”这道理任何人都懂,但具体做到这四个字,则是相当不容易的。
四、估值要简化
钟兆民老师在《东方港湾2007年投资管理工作分析与总结》中写道:“投资杰出的上市公司,长期持有,是我们战略层面的事,尽力追求估值的准确性,则处在战术的层面。我们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坚守价值投资,同时我们也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追求估值上的精益求精。”
钟兆民老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也是一位坚定的长期价值投资者;但在具体问题上,我并不是很赞成他对某些问题的判断,比如说:他认为长期持有是“战略层面的事”,而“尽力追求估值的准确性,则处于战术的层面”。
对此我的看法则相反:
1)长期持有并不是战略问题,只是战术问题;而估值不是战术问题,估值为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原则提供了数据支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问题。
2)估值是一门艺术,不存在“准确性”、“精益求精”的问题,估值大体只有2个作用:
a.为买入时评估安全边际;
b.为持股提供战略支撑,以判断是否“极度高估”。
我个人认为,投资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就是估值的艺术性。从理论上说,估值也是一门科学,学院派已经开发出很多估值模型,如各种DCF模型、EVA模型乃至实物期权定价法,比较权威的教材有:Richard Barker的《价值决定—估价模型与财务信息披露》、Aswath
Dmmodarn的《投资估价——确定任何资产价值的工具和技术》、Stephen
Penman的《财务报表分析与评券定价》(第2版)。这三本书理论性较强。最近几年,Aswath
Dmmodarn教授出了一本简易版的估值的书——《高管商学院教材 价值评估》,大体的逻辑与《投资估价——确定任何资产价值的工具和技术》一样,有意思的是,Aswath Dmmodarn教授仍坚持用CAPM来确定折现率,他认为如果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就不应该反驳CAPM。
既然估值是一门科学,那为什么估值还这么难呢?
原因在于投资的不确定性,估值并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性甚至超过了科学性。
事实上,理性金融学的体系自建立以来,尽管从数学逻辑上是完美的,但在实践中总是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理性金融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
a.总的来说遵循一套线性定价法则,而现实世界是非线性的;
b.假定条件过于苛刻;
c.逻辑上存在循环检验,即要证明A正确,必须B正确;但要证明B正确,则要先证明A正确。联合检验往往不可行,显然,这是一个死结。
闲话不表。在金融领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人震惊,学院派的估值方法放在现实世界就有问题,因为其估值模型尽管是精巧的,但参数很多,这些参数都需要预测;模型再正确也没有用,如果输进去的是垃圾,出来的也必须是垃圾。如:估值模型中要用到10个参数,即使你每个参数的准确率都达到了90%,最终准确率也只有35%(阿笨注:0.9^10=34.87%)。
由于绝对估值的艰难,投资界后来专注于盈利预测和PE估值。但后来问题又来了:EPS预测就一定准确吗?该给多少PE?事实上,投资中从来就不应该有预测的一席之地,不仅市场行情不可预测,宏观经济也是不可预测的,而且公司未来的收益也同样是不可预测的,巴老多次宣称“我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的子公司下一季度的收益会是多少”。
那价值投资者又该怎样解决估值的难题呢?
巴老的意见是——化复杂为简约:
所谓公司价值,是一家公司在其余下寿命里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内在价值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精确值,而且还是一个利率或者现金流量改变时必须更改的估计值。巴老还强调,“内在价值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合符逻辑的手段”。因此,企图精确估值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分析师经常把EPS估计到几毛几分,具体股票的估值也是经常精确到分,显然这是一个“精确的错误”。
具体估值方法上,巴老认同John Burr
Williams的《投资价值理论》中的折现现金流量法。巴老在2000年的年报中引用《伊索寓言》的“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的说法,本意是说明“确定性最重要”。巴老不认同相对估值法,他说“一般的评估标准,诸如股利收益率、PE、PB或者成长性,与价值评估毫不相关,除非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家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线索。事实上,如果一个项目前期投入超过了项目建成后其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成长反而会摧毁企业的价值。有些分析师口口声声将‘成长型’和‘价值型’列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投资风格,只能表现他们的无知,绝不是什么真知。成长只是价值评估的因素之一,一般是正面因素,但有时是负面因素。”因此,巴老坚持绝对估值的方法,他从来就不认同相对估值,认为这些方法“与价值评估毫不相关”。
如何选择现金流量和折现率?既然绝对估值法是唯一的估值方法,那么怎样确定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呢?
对于现金流量,巴老坚持用“所有者收益”(其实就是自由现金流)。可以说,这是很多相对估值法的死穴。财务报表人为遵循了“会计分期”的假设,人为将一些公司的经营周期切割为1年1年的,但事实上,会计年度与公司的经营周期经常不合拍,不少公司的收益经常出现波动。比如说一家非周期性公司和一家周期性公司在未来10年内年均利润均为1亿,但非周期性公司的估值可能是25亿,而周期性公司的估值可能只有10亿甚至6亿,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单从利润来看,是看不出问题的,原因就出在自由现金流上,周期性公司为了同样的收益水平,往往要增加营运资本和长期经营资产,同样的EPS其自由现金流比非周期性的公司低得多。因此,大体预估资本支出和营运资本的追加,也比貌似精确的现金流折现重要得多。
对于折现率,巴老用的是长期国债利率。这很好理解,巴老看重的是机会成本,如果一只股票未来的收益率跑不赢长期国债,他根本就不会选择它;CAPM有天然的缺陷,他认为β在逻辑上毫无道理,而且未来的风险水平并非不变,无风险利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巴老选择的是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对于他来说,未来不存在其他的不确定性,他干脆用长期国债利率作为折现率。
关于巴老的绝对估值,在《巴菲特之路》这本书里有不少例子,如可口可乐、吉利等。
如何破解绝对估值中的地雷?
面对估值的不确定性,巴老提出了2种解决方法:
a.坚持能力圈原则,固守自己能理解的行业;
b.坚持在买入上留有很大的安全边际。巴老说过“如果一项资产目前市价只是略低于其内在价值,我们没有兴趣买入它;只有在有‘显着折扣’时我们才会买入”。
估值最根本的方法:彻底了解这家公司。
总之,公司估值是是一门艺术,体会其真谛需要艰苦的历练。
价值投资者必须重视估值,没有估值,就无法确定安全边际;
要放弃学院派的繁杂的估值方法,更要放弃荒谬的“EPS预测+PE估值”法,化复杂为简约。
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坚持不懈,多下苦功夫,掌握好一些行业的背景知识,估值的难题是可以破解的。
五、 低估值不是买入理由
低估值不应该成为买入的理由,因为我是企业投资者,企业成长带来的爆发力程度要远远大于估值回归的幅度,所以最近我时刻提醒自己,低估值不是买入的理由,面对遍地都是的低估值股票,如何遴选自选股?要时刻明确,我们是投资于企业的投资者,特别是投资于企业未来的投资者,而不是低估值,企业成长是投资的灵魂,当然成长有很多种,有渐进性成长,有震荡性成长,有反转型成长,也有爆炸式成长……
总之要确保自我们买入后的数年,企业必须有快速成长的可能,GGGGGGGGGGG才应该是投资所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成长是硬道理,不能因为一个股票估值很低就买入他,这样做和技术派又有何区别?我们是企业投资者,关注企业的发展才是核心所在,专注于寻找那些能够快速发展的企业才是硬道理!
GGGGGGGGGGGGGGGGGGG是投资的灵魂和点睛之处,而不是PE.确定G是一个艰苦而严谨的观察探询思考的过程,努力吧。
估值回归有多种因素,但很多都是不确定因素,政策一定能促使估值回归吗?资金一定能促使估值回归吗?宏观经济一定能促使估值回归吗?未必,但是企业连续的超预期成长一定能促使股票估值回归,一年不行就成长两年,两年不行就成长三年.....起初人们会嘲笑,这种企业成长是暂时的,但是优秀企业不会因为有投资者嘲笑而停止他们的发展,在连续超预期成长多年后,股票估值已经低到了地板上,人们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看走了眼,连续超预期成长会让市场对他的情绪和看法发生转变,企业成长X估值回归=股价的涨幅。成长股投资者喜欢乏味股,但不能仅仅因为乏味就买入他,我们的投资重点在那里?企业成长,我们为什么喜欢乏味股?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低估值,更重要,行业乏味能确保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少有潜在竞争对手出现,再加上面对惨淡的局面,企业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优秀的企业会更加努力的工作,直到他的爆发,我是成长股投资者!!!!!!不是低估值投资者,也不是乏味股投资者。努力的去寻找成长股吧,答案不在电脑中的低估值,罗杰斯说:最终的答案永远在路上!
投资的最佳答案来自哪里?
先定义最佳答案:作为普通投资者可以捕捉到的未来涨幅远远跑赢大盘的答案。
最佳答案在那里?
他在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对他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就能搜寻到最佳答案的蛛丝马迹,投资的最佳答案永远在现实社会之中,而不是看技术指标或估值指标,技术指标和估值指标不是不重要,但他们是所有人不用付出就能得到的信息,依靠这些信息投资,注定只能取得平均收益,投资的最佳答案在哪里?如何才能成为下一轮收益率前百分之五的投资者?没有更好的办法,技术指标的底部信号出现了一次也许还会出现,反转信号也许又是一次反弹,股票估值低了还会再低,也许明年企业前途会更加暗淡,市盈率因此更低,什么才能让股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路狂奔?企业超预期的成长成长再成长!
投资者都是聪明人,怎样才能捕捉到超出大家预期的事情?
我们也是普通人,唯一的方法只有勤奋勤奋再勤奋,眼界再开阔一些,关注再深入一些,用户的用户的用户...供应商的供应商的供应商....产品的产品的产品.....管理者的管理者的管理者.....竞争是对手的竞争对手的竞争对手.....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细节的细节的细节....技术的新进展,政府在想什么?舆论在鼓吹什么?.....对社会和企业各个领域出现的悄然变化保持足够的了解和敏感,最佳答案就在对社会和企业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探寻和思考之后,他就在路上一个不经意间的情景或者念头之中,机会和灵感来自长时间的探寻观察和思考,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永远决定着各种股价未来的涨涨跌跌,幸运的是他总是能够透过各种蛛丝马迹不断提前暗示我们,更幽默诙谐的是每一次他的答案都是如此脑筋急转弯
,探寻答案为了赚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探询过程的复杂和最终看到答案的豁然开朗后的乐趣,每一次从社会哪里领悟到了一些新的东西,都会十分兴奋和快乐,知是最大的快乐,为社会发现价格,配给资源,为自己丰衣足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做一个企业的投资者。
一个企业的老板会关注什么?
林林总总,对内要关注人财物,人力资源状况,财务管理情况,产品生产状况,产品营销状况,产品质量状况,对外要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客户关系的维护,用户的意见和反馈,政府的法规政策动向,社会的舆论情况,以及新的生意机会。作为一个老板基本天天都在想这些方面的问题,自从进入股市我就认为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也理所应当需要关注这些问题,当然中间走过弯路,我曾经被心理分析影响,也曾经被价值投资迷惑,但最终我还是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一个好的老板可以不懂任何理论,但是他必须是一个勇于创新,勇于尝试,勇于总结,不畏风险,直面挑战,顶住压力,务实经营的人。一个合格的老板,也一定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 正是因为如此,注定我喜欢“垃圾股”,因为我更喜欢这些能够顶住资本市场的压力,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把职业操守放在第一位,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的企业经营者,因此导致这些企业或许盈利水平一般,或许业绩频繁波动,或许行业乏味可趁,或许被骂做败家子公司.....但是我喜欢他们,因为我投资于企业,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始终远离类似浮躁的蒙牛,幼稚的茅台,好大喜功的招行,江湖的浦发
...的原因,也许他们对股东忠心耿耿,但是我不会投资于他们,我更喜欢那些经营优秀的企业,我的投资理念很简单:做一个企业的投资者!我不投资于经营有问题的企业,无论他多么赚钱。我的投资理念很简单:做一个企业的投资者!
我的一些朋友总是质疑我始终满仓操作的策略有问题,说我07年为何不逃顶,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我的市值的波动情况以及我持有的企业是多么优秀,从998点亏损50%到6124点盈利2400%倍,再到1664点相对最高点亏损68%,直至如今比较我的投入资金盈利是1200%
从998到现在我的市值在不断波动,从东软到同方到潞安再到机械股....现在回头看998严重被套牢,真是可以忽略不计,我相信在未来回头看08年的波动也会同样如此,远望方知风浪小,尽量与企业同舟共济不会吃亏,无论再大的风浪,能持有就要尽量持有,要相信优秀的企业,而不是主流评论和投资教条,这些优秀的企业虽然大多不符合主流的投资标准,或者行业不稳定,或者财务数据恶劣,或者经营历史不长,或者净资产收益率太低.....凡此种种,可是在我这里我只看企业经营,投资是一种信仰,我坚信投资于好生意不会有错,至于那些投资教条都让他们见鬼去吧,我会坚持投资那些被市场冷落的股票,因为我只看企业,从本质上我认为我的资金是产业资本,而不是金融资本,我只看生意本身。
股票是一种生活,一种可以立刻检验自身思路对错的生活方式,除了战争,再也没有那种生活方式能像股票这样可以高效率的检验对错,股市是财迷的地狱,智慧爱好者的天堂,其实很多人不适合来到股市,这是我这一轮熊市的新发现,至此我改变了我的看法,此前我见到人就劝他们-买股票,他是最容易赚的方式。现在我反思了一些事情,此后我不再劝大众进入股市,因为他们很多都是财迷,人为财死,不是开玩笑,财迷来到股市很容易丢了性命,也许大多数人注定就不适合投资股票,Philosophy!Philosophy!Philosophy!Philo是喜爱爱好的意思,sophy是智慧的意思。
我经历了三轮熊市,每次熊市都会有很多人找我争论,说,股市完蛋了,经济完蛋了,不买入,不能再买了....巴菲特不适合中国,巴菲特这次也完蛋了....他们判断的依据和方法十分奇怪,光怪陆离,混乱不堪,但是每当我谈到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哲学问题,他们都无法理解我在说什么,他们只关心钱,钱,钱,明天我的钱又少了,对智慧毫无兴趣。
打个比方,就像武夫只对打胜仗感兴趣,你给他谈战争哲学,毫无作用,结果如何,世界战争史有几个武夫最后活了下来?看问题要长远和宏观,要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才可能持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系统的考虑问题,很容易变得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就事论事,最终会顾此失彼。
我喜欢股市,因为它不是争论的市场,他是交易的市场,他不是理论的市场,他是实践的市场,不争论,我不喜欢和别人争论,我只信仰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不用扯那么多,交易就可以了。为未来我补充一句:将来也不用扯,如果不是如何如何我一定能赚很多,这话我听过三遍了,这个市场没有如果,没有后悔药,这个市场无时无刻不在真是中前行,记住未来某一个时候别扯,如果不是因为如何如何....我一定能赚很多。我听够了,每次牛市都有人给我扯,这次我把话说在前面。把你的交易清单拿过来,它可以说明一切,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中国的发展不会永远处在黄金期,我珍惜这段时光,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别给我扯,我不喜欢浪费唾沫。我的信仰是: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其他的都是胡扯。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我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人,我是一个践行者。实证主义是我的信仰,我依靠信仰交易,而不是理论。人类走到今天,不是理论的结果,是信仰的结果,我不是循规蹈矩的尼安德特人的后代,我是疯疯癫癫的智人的后代,我依靠信仰生活。
http://fuzzy0925.blog.163.com/blog/static/1279984512011618944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