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第一节分解动作
(2012-07-12 17:10:20)
标签:
转载 |
第一节(15个动作)动作名称
1 预备式
2.
3.
4.
5.
6. 金刚捣碓
7.
8.
9.
10.
11.
13.
14.
15.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第一节分解动作讲解
吴颖锋
第一式
1、立正:两脚并立,身体自然直立,松腰含胸,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合于裤缝,眼平视正前方。
2、提膝:将中心倒换至右脚,直立松胯,随即松右胯,以左大腿根提起左小腿,左膝与腰齐平,左脚尖下垂,扣于右膝前。注意,身体端正松沉,不能前俯后仰,也不能左歪右斜。左脚提起后,向前后左右运动探出时不影响重心在右腿上的稳定。
3、跨步:随着右胯松沉,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渐渐将重心由右腿沿下弧线移至两脚中心位置。
第二式 金刚捣碓
1、上掤:用小肚子(丹田部位)分两叉沿两腿向下蹬地,同时依次收腹、含胸、拔背,内气则沿脊背顺两肩灌于两手,腕部被脊背来的内气催动,向前上方捧起(似乎要用你的脚蹬地的力量将别人捧起)。两臂与肩同高、同宽,两掌心朝下。尾骨竖直下沉,身体内部有上下对拔之势。
2、下按:两臂松沉,微微裹背含胸,内气沿着督脉下行进入丹田,此时外形上两手下按慢慢收回至腹前,松胯下坐。要求裆部圆,犹如骑在马背上一样,屁股有粘住马背的感觉,两脚向下蹬地犹如等在马蹬里。
3、左转:丹田蹬地,腿部有扩张内力,但腰部要震住,两胯要平。以腰为轴向左转动,同时左手逆缠(手心朝外,大拇指领劲),右手顺缠(手心朝上,小拇指领劲),两手之间大约一小臂的宽度,直至两手与肩同高。要求在转动过程中,两腿不动,松胯转腰。整个过程中,身法端正,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圆裆松胯屈膝。
4、右转:身体向下稍稍松沉(有下坐的感觉),好像整个身体被押入水缸中的皮球一样,两肘下沉时左手变成顺缠,右手变成逆缠。随后丹田蹬地,以腰为轴向右旋转,重心向左腿移动,右脚尖向外摆75度,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同时,两手随着腰部转动很自然地沿着上弧线型有旋转,两手之间大约一小臂的宽度,两手与肩同高。要求在转动过程中,两腿不动,松胯转腰。整个过程中,身法端正,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圆裆松胯屈膝。
5、跟步:松胯。重心先向左腿坐下(好似被压进水的皮球),随后左腿蹬地将重心推向右腿。在右腿屈腿承重后,左脚脚尖回勾跟进。左脚尖自然下垂,合于右膝内侧。整个身体重心置于右腿之上。要求松胯下坐以稳定中心,含胸展臂有外棚之意,此即合中寓开。在此期间,两手形状不变,只是微微向右后棚出。
6、铲脚:右腿屈膝下蹲,左脚跟内侧贴地向左上方铲出一大步,脚尖向上勾起。同时,两臂向右后方棚出,与左脚形成前后对拉之势,重心保持在右腿之上。要求,立身中正、含胸塌腰,尾骨垂直,不向前爬。
7、移重心:两膝向外扩展,松胯圆裆,尾骨垂直于地,身体端直下坐成右偏马步。两掌立掌落于右膝上方,掌心相对。随后右脚蹬地,待劲力传达至腰部时以腰为轴向左旋转,重心左移,逐步形成弓蹬步(左腿弓步,承载体重70%,右腿稍屈膝而蹬步,承载体重30的重量)。同时,左手从左膝前经过裆前、右膝前再向上棚出,与胸同高,掌根朝外,掌心朝下;左手的移动与重心的移动相合。右掌留在右膝上方,掌心朝上,顺缠。
8、虚步:左手向上,然后向下沿着脸面抹下,右手和右腿一起从下弧线向前于左手相合。右脚虚脚踮地,有臂前伸,右掌与腹同高,掌心朝上。左掌心朝下,轻放在右肘上方。
9、上:右手握拳,意念上提着右膝一起向上,右拳与额头同高;同时左掌向下按,落至小腹前,变为掌心朝上。注意,在右边提起的时候要松胯,不要让身体倾斜。
10、下:右拳右脚一起下落,右拳落于左掌内部的同时,右脚落地震脚。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
第三式 拦扎衣
1、合:腿脚保持不动,屈膝松胯圆裆,臀部有下坐感。腰杆直立,尾骨下沉(以上要求实为金刚捣碓成式时的要求)。腰微左转带动两臂作如下运动:左掌立掌向右胯前按下,掌心朝后,同时右掌向左脸外侧穿出,掌心朝后。两臂交叉相合故名合。
2、开:腰微右转带动两臂作如下运动:右掌从左上方沿上弧线向右方打开至臂与肩平,同时左掌沿下弧线经裆前至与肩平的位置。两臂打开,关节微微拔长。身体向下松坐。
3、合:左右两臂继续沿着圆弧线运动,收至胸前交叉成十字,两掌心朝后(朝自己的身体),左臂在外右臂在内。同时,重心沿下弧线移至左腿后,提起右膝,右脚尖靠在左膝内侧自然下垂。
4、开:左腿曲蹲,松左胯,右脚跟内侧贴地向右滑出一大步后脚尖翘起。此时左腿弯曲而右腿挺直,立身中正,两臂继续在胸前交叉。
5、下坐:右膝弯曲,右脚尖落地,两腿成左偏马步。
6、打开:腰向左转然后又转,带动两臂从左上方沿上弧线向右方运动。右掌向右下方砍去,左掌沿右胸、左肋后叉腰。同时,重心向右移动,形成有弓左蹬步。眼睛随着运动的手的方向运动。
7、成式:身体端正下坐,圆裆松胯,两脚尖朝前。左腿曲蹲,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右膝微屈以便右胯松活。尾骨垂直而下沉,以便立身中正;含胸塌腰,松肩沉肘,手指舒展,中指领劲。
这个式子主要要求舒展松沉,保持身法中正
1、接手:腿形保持不变,腰向右微转,以腰催手而让左掌迎合右掌。两掌相距20公分左右,左掌心向下,右掌心朝上。
2、捋:圆裆松胯,身体重心下降,使得两臂、两掌沿右膝前、裆前、左膝前,再向左侧展开,两掌高与肩平。左掌逆缠(掌心朝外),右掌顺缠(掌心朝上)。在此过程中,身体重心随着两手从右向左转换,形成左弓右蹬步形。
3、下蹲:重心继续向左腿松沉,右腿随之屈蹲,两腿呈左偏马步。两掌心相对,指尖向上,相距10公分左右,立于左脸旁。两肘自然下垂,护身前。
4、移重心:两上肢不动,身法依然垂直、松沉。蹬左腿,将重心从左腿移向右腿。在移动过程当中,保持重心高度。
5、合步:当重心移至右腿后,左脚尖向右膝内侧收回。两手保持不变。
6、成式:左脚尖点地,身体80%重量坐在右腿上。同时,两掌向右前方向斜下方向按出,掌心相对,力达掌根。
第五式:单鞭
1、三换掌之一:左掌顺缠,运至左胸前,掌心向左;同时,右掌逆缠向右下方推出,掌心向下。在换掌过程中,圆裆松胯,以腰为轴,腰的转动带动手臂开合。
2、三换掌之二:左掌先沿左胸向下按至左腹前,然后沿着腹前向右逆缠推出;同时右掌顺缠至右肩旁,掌心向后。在换掌过程中,圆裆松胯,以腰为轴,腰的转动带动手臂开合。
3、三换掌之三:左掌翻掌向上置于右肘下侧,右掌变勾手从左掌心向右穿出。左掌随左肘从腹前向左下侧运去,手背有向下按之意。
4、出左步:上体保持不动,重心移向右腿,左脚提至右膝内侧。然后屈右腿,左脚跟贴地向左划出一大步,左脚尖翘起。
5、左脚尖落下成右偏马步。右勾手不变,左掌先向右手合去,然后沿上弧线向右分开,身体重心跟随左掌向左移动,呈现左弓右蹬步。
6、松沉:松胯下坐,圆裆,直腰。两臂打开,但须沉肩坠肘,含胸塌腰。此时,重心60%在左腿,40%在右腿。
第六式,金刚捣碓
1、身法、左掌不动,右勾手沿下弧线向左掌合去,右勾手逐渐变为掌。
2、腰向右转,重心右移,同时两手沿上弧线向后捋去。
3、重心下沉,左脚尖向外摆90度,左掌沿下弧线向左方撩出,重心随之向左移,成左弓右蹬步。右掌置于右膝上方。
4、右腿和右手一起向左脚合拢,右脚尖点地。同时,左手从上向下落于右肘里侧。
5、右掌变拳向上举至额前,同时右腿屈膝向上,左掌心朝上置于腹前。
6、右拳、右脚一起落下,震右脚。右拳落于右掌心,右脚落于左脚旁一肩宽的位置。
第七式,白鹤凉翅
1、右掌向上方穿出,左掌向右下方按去。腰微左转。
2、左掌沿下弧线从裆前向左打开,至肩平,掌心朝下;同时右掌沿上弧线向右打开至肩平,掌心向下。腰微右转。
3、左掌继续沿上弧线运至胸前,右掌沿下弧线也运至胸前,与左掌相交于胸前,成十字手。右脚提起靠于左膝旁,脚尖自然下垂。
4、退步:右脚向右后方退出一大步,脚尖先着地。同时右掌立掌向左前下方插去,指尖斜朝下;左掌护于右脸旁,掌心朝外,指尖朝上。
5、左手沿右胸前、裆前,再顺着左腿向外按出;同时,右掌沿上弧线向右后方打开。在此过程中,身体重心逐渐向右腿转移,最后90%重心在右腿,10%在左腿。
6、合拢:随着重心完全坐于右腿,左掌抬至与胸平,掌心朝上;右掌收于右耳旁,掌心朝前。接着,左手左脚一起收回,右手向前推出,与左手交叉于胸前,成十字手。左脚虚脚点地。
7、打开:下肢不动,唯有两臂从向前向两侧打开,左掌按于左胯旁,右臂架于头的右上方。此时,左脚仍然虚脚点地,身体端正,圆裆松胯。松肩坠肘,含胸塌腰。
第八式,斜行
1、左转:以腰为轴向左转,右手朝左胸方向运动,手心向脸部;左手向左后方向逆缠,手心朝右。
2、右转:身体垂直松沉后,在以腰为轴向左右转,重心左移,右脚尖外摆45度。同时右手沿左胸前下,经过裆前向右后逆缠,掌心朝下;左手沿上弧线顺缠向右胸前运动,掌心朝上。
3、出步:重心移至右脚后,提起左膝,然后松右胯、曲右膝,左脚跟内侧擦地向左前方45度迈出一大步,脚尖翘起。
4、下蹲:落左脚尖、屈左膝,两腿呈现右偏马步。同时,左掌护于右膝前,右掌立掌于右脸旁。
5、挤靠:右腿蹬地,重心向左移,形成左弓步。同时左掌沿裆前、左膝前向左侧逐步变为勾手,勾尖朝下,左臂伸直。右手立掌沿着胸前,顺着左臂的方向向左手方向推出。
6、打开:左侧不动,右胸向右打开,带动右臂向右打开。
7、定式:打开后松沉身体,屈膝松胯圆裆塌腰,身体中正而松沉。右掌心向下,左勾尖向下。两臂打开而又环抱之意。
第九式 初收
1、合抱:屈膝松胯,重心下降,腰杆挺直,两臂合于左膝前,两掌心朝上。
2、移重心:左腿蹬右腿撑,重心沿下弧线从左腿移向右腿,要向右微转,但切勿倾斜。两手顺缠沿上弧线掤至右脸外侧,同时左脚收回右脚旁虚脚点地。屈膝松胯圆裆屈膝。
3、前推:身法不动,两掌沿右腰侧下按至与腰带平,然后腰向左转,带动两掌向前方推出,左掌在前右掌在后,相距20公分许,力达掌沿。
初收定势时,左脚尖虚点地,重心落在右脚上。圆裆松胯,直腰下坐,含胸塌腰。两掌向前推出。向下坐得越明显,则两掌向前推出的意念越深远。内部形成对拔劲。
第十式 上三步
1、第一步:两掌相对沿下弧线向右后捋去,同时提起左脚,脚尖护于右膝旁,圆裆。接着左掌先顺缠再逆缠沿上弧线向前方砍下,同时左腿向前方迈出一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右掌逆缠留在右侧后方,指尖朝下。
2、第二步:
降重心:左脚尖落下,屈左膝,松两胯,圆裆,重心下降。
移重心:然后蹬右腿,重心逐渐沿下弧线向左腿移动。等到重心完全移到左腿后,右腿向左腿靠拢,右脚尖向下护于左膝旁。此过程中,左掌随着重心下降而立掌沿左膝外顺下弧线向左后逆缠,掌心朝后,右掌沿上弧线顺缠至左胸前方,掌心朝上。
出步:松左胯屈左膝,右脚跟贴地向右前方迈出一大步。
3、第三步:与第二步类似,先降低重心,再移动重心,最后出步。两手的运动靠腰的转动而转动。
降重心:右脚尖落下,屈右膝,松两胯,重心下沉。
移重心:稳住身体,蹬左脚,当劲力传达至左跨根后,身体向右转。收回左腿,左脚尖护于右膝内侧,脚尖向下。重心稳定在右腿上,立身中正,坐于右腿上。右腿犹如一个被压缩的弹簧一样,屈蹲而有弹性。
出步:屈右膝松右胯,左脚跟贴地向左前方迈出一大步,重心在右腿。两臂在右后方,其中左手顺缠,掌心朝上,右手逆缠掌心朝外。
第十一式 斜行
与上一个斜行动作要领完全相同。
第十二式 再收
动作与“初收”完全相同。
第十三式 上三步
动作与上与一个上三步完全相同。
第十四式 掩手红拳
1、落合:左脚落地,左膝屈,松两胯重心下降,形成右偏马步。同时右臂沿上弧线与左臂合于裆前。
2、开:蹬右腿撑左腿,重心向左移,成左偏马步。同时两臂从裆前向两侧逆缠分开。
3、合:蹬左退撑右腿,重心右移,成右偏马步。两掌向前合去,随着腰向左转,左掌收回至左胸前,右掌立掌超前探去。然后左掌沿胸前而下,再向前立掌推出;右掌逐渐变拳,收回至右胸旁,右肘尖朝下坠。
4、冲拳:塌住腰劲后,右腿蹬左腿撑,随着腰轴一转,重心左移成左弓右蹬步,右拳向前方猛力打出,左肘向左后回击,与右拳平衡。注意冲拳时身体不能前倾、上领、挑肩等。此式是陈式太极拳典型的发劲动作。其要领类似于打大炮,等炮弹出膛后,大炮应当具有后坐力,而不是炮身随炮弹一起飞出。
第十五式 金刚捣碓
1、下沉:屈右膝重心下沉,成左偏马步,右臂顺缠,拳心朝上。
2、打开:以腰为轴,两臂打开,其中右臂逆缠向右上掤出,左拳沿左腿向下按。两拳眼相对。左脚尖向内扣。
3、移重心:蹬右腿,重心沿下弧线向左腿转移。
4、转动:以腰和左腿为轴,左手变拳先逆缠再顺缠,从左前方收回;右拳变掌,和右腿一道从右后方转一圈,右掌从下向前上方撩出,掌心朝上,左掌按于右肘内。右脚虚脚点地,自然放于左脚旁,两脚间距一肩宽。
5、上:重心在左腿,左掌掌心朝上落于腹前,右掌变拳领着右膝向上顶去。注意保持胯松,身正。两胯应当相平,才可保证身法端正。
6、下:右手右脚一起向下,其中右脚震地,右拳砸于左掌心内。
身法端正犹如金刚之威严,两手合击类似于捣碓(砸蒜的动作就是一个小捣碓),顾名思义叫做“金刚捣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