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3《吴声歌曲》

(2017-03-09 12:47:54)
       乐府清商曲辞之一。即江南的民歌,也叫“吴歈”或“吴趋”。《乐府诗集》卷四四《吴声歌曲》引《晋书·乐志》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此言吴声歌曲产生与发展的情况。又据《古今乐录》:“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欢闻变》,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护》,十曰《团扇郎》,并梁所用曲。”此言吴声歌曲的歌辞名称。以上十曲,以《子夜歌》为著名。《乐府诗集·吴声歌曲》除上述十曲外,还收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歌》、《黄生曲》、《黄鹄曲》、《碧玉歌》、《桃叶歌》、《长乐佳》、《欢好曲》、《懊侬歌》、《懊恼曲》、《华山畿》、《读曲歌》、《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三阁词》、《泛龙舟》、《黄竹子歌》、《江陵女歌》、《神弦歌》等,其中的《懊侬歌》、《桃叶歌》、《华山畿》、《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等都是名曲。
     《吴声歌曲》产生于六朝时长江下游地区,以当时首都建康(今南京) 为中心。多数为 “都市之歌”,以民间歌曲为主,也有文 人仿作。现存歌辞326首,大部分是情歌, 且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还有妓女婢 妾所作。有的歌咏健康的爱情,但有些 也含有低级趣味和色情成分。艺术形式 上,体裁短小,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 自然,运用双关隐语,表情委婉含蓄。
       吴声歌曲现存三百多首,其中主要曲调有如下几种:
(1)《子夜歌》。据说这种歌曲是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所造,这大约是由曲名附会而生的说法。又相传东晋孝武帝时,发生过鬼唱《子夜歌》的事,当然更是荒诞。但由此可知,《子夜歌》至少在东晋已经流行,其歌声是悲哀的(《唐书·乐志》也说它“声过哀苦”)。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
(2)《子夜四时歌》。这是《子夜歌》的变曲,以四时景物为衬托。以上二种均有辞采艳丽的特点,而《子夜四时歌》更为精致,有几篇并有引用典故和前人诗句之处,出于文士之手或经他们修饰的成分当更多。
       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裾。(春歌)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夏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歌)
       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谁知相思苦,玄鬓白发生。(冬歌)
(3)《读曲歌》。“读”或作“独”,当为不配乐的徒歌之意。这一种和以下《懊侬歌》、《华山畿》的歌辞,语言比较朴素。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一夕就郎宿,通夜语不息。黄蘖万里路,道苦真无极。
(4)《懊侬歌》。“懊侬”即吴语“懊恼”,烦闷愁苦之意。 故其辞多悲切之语。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
        月落天欲曙,能得几时眠。凄凄下床去,侬病不能言。
(5)《华山畿》。为《懊侬歌》的变曲。相传华山(在今江苏境内)有一女子殉情而死,死前作此歌。今存二十五首中第一首即故事中少女所唱。其余亦是情歌,但与此传说无关。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 
       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雨、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乐府诗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为名的歌曲。
(6)《神弦歌》。共十一种曲,今存十八首。其性质与其他各种民歌均不同,是江南民间的祭神乐歌,起于东吴。但所写神灵往往具有人的姿容和情感,颇类似楚辞中《九歌》。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白石郎曲》)
        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青溪小姑曲》)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一句运用了谐音双关修辞。 

       中国第二大语言区"吴语"区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成果"吴声歌曲"。"吴声歌曲"形成于南朝,鼎盛于明代。其后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变迁,语音区划随之调整,在新时代出现新的互为渗透、互为作用的潮流,体现了"吴声歌曲"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强大生命力。长期以来,扬州民歌对"吴声歌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共同构成中华文明之瑰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111《徙戎论》
后一篇:114《搜神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