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年高考试题里的“通感”

(2017-11-29 10:44:10)
分类: 课堂助手

历年高考试题里的“通感”

一、(2013•高考北京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A

试题分析: BCD三项属于“拈连”。拈连,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BCD三项中都用了拈连,因为“酿”“吹”“关”都是写具体事物的,却分别用来写抽象的“生活”“惆怅”“春色”了。A项中花香是可以“飘”的,没有用拈连。

二、(2012年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写密树点出堤上之

B.三四句承题,十里春江,写堤长;千条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考点】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答案】C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考点】考查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答案】DE

三、(2007浙江)7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答案]B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通感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乐音属于听觉,水灵灵属于视觉,根据第二段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四、(2017年江苏高考模拟)3. 下列句子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是( )( 3 )

     中国人到此, 仿佛在江南的水乡; 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 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A.     ②④ B. ②⑤ C. ①③ D. ③⑤

B.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把握。题干问的是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考生应先理解通感这一修辞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辨别。①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属于拟人, 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属于移用, 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属于比喻。②光和影是眼睛所见, 属于视觉,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耳中所闻,属于听觉,用听觉来写视觉,是通感。⑤酽酽的歌喉”,“酽酽意思是很浓”,是触觉,歌声是听觉,故也是通感。【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技巧点拨】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热闹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