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评论例文: 情感和视觉的真实延伸—评《望长城》的镜头特色
(2011-07-07 12:53:29)
标签:
文化 |
纪录片《望长城》以一种厚重质朴的历史氛围、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的声画效果、睿智深邃的文化意识,透过长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与荣辱兴衰。其中鲜明的纪实镜头特点,成为观众理解影片的重要视角。
与以往的电视专题片不同,《望长城》不是靠解说词,而主要以现场采录的纪实形式,通过镜头的视觉形象,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反映长城的千年沧桑。“小朋友,不要打了,不要打了。”随着声音,摄像机将观众的视线引向黄土高坎上两个打闹的顽童。小孩暂时停止了打闹,四只眼睛仅仅盯着镜头。“小朋友,你们在这里玩呢?”随着问话,镜头渐渐走近(不是推近)小孩。小孩好奇的眼神,冲镜头“嗯哪”两字。“你们知道长城在哪里吗?”小孩听到问话,毫不犹豫的一指脚尖:“就在这儿。”这是片中的一个长镜头,一段短对话。没有主持人,问话者就是摄影师。这种方式体现了强烈的编导意识和对拍摄对象敏锐的反应能力,是对主持人不在现场的一种补充,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纪实色彩。
《望长城》片中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使得画面显得真切自然,让人感同身受。无论是对包尔呼一家探亲的采访,还是对长城砖的发掘,亦或是对新疆库车汉代烽燧的寻觅,都充分开掘了长镜头的功能,让观众看到了事件的全过程。尤其是王向荣母亲对摄制组依依惜别的情景,长镜头的拍摄让人切实的体会到大西北人那像脚下黄土一样质朴的感情。整部作品中,最长的两个镜头是五分十秒和三份四十秒,这在一般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些长镜头的运用,决定了拍摄必须打破常规,而电子技术的发展也为打破这种常规提供了条件。传统的远全中近特的拍摄方式和编辑规范在视觉上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场。而现在的观众情绪需要完整的、不加雕琢或稍加雕琢的原汁原味、土得掉渣的素材性信息,而这正是长镜头发挥优势的地方。
为了强化纪实性,《望长城》把摄像机和话筒直接扛进了鲜活的民间,忠实的记录下第一现场的所见所闻。它以一种介入而不干扰的态度,不仅关心风景、文物,更关注“活人”当下的生活状态。这使它从本质上超过了过去的专题片和文献片,具有保留第一时间的最可贵的纪录品质。《长城两边是故乡》的结尾,在锡伯族人的西迁节上,焦建成的母亲一个帐篷挨一个帐篷的找儿子,他的父亲也生气的说:“我要喝的醉醉的,让他来找我。”在看到焦建成准备乘坐热气球升空时,母亲匆忙挤过人群,一把抓住正准备点火的儿子,哭着问:“你烧着这个东西要去哪儿?”父亲也跟过来,担忧的望着儿子:“你还能回来吗?”这种客观的真实记录,使摄像机变成了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如实的记录下生活的本来面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如果说纪实性是纪录片的特性,那么把镜头运用到如此从容的地步,就是《望长城》的特点了。厚重也好、质朴也罢,生动鲜活也可。从某种意义上说,《望长城》的镜头语言,应该成为纪录片话语形态的一个典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