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鲁坊路怀曾巩

兴鲁坊路怀曾巩
在抚州市中心城区有一条东西向的街巷,它东接荆公路,西连赣东大道,名叫兴鲁坊路。兴鲁坊的命名源自于临川区实验小学和临川区第六中学之间一所古代的学校—一兴鲁书院。清同治《临川县志》载:“兴鲁书院在香楠峰,今县学明伦堂左。”具体位置在今之中央豪庭临川六中、临川实验小学那一带,是抚州市文物重点保护之一的历史书院。
兴鲁书院的创办于曾巩晚年
兴鲁书院的创办人是曾巩。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抚州市香楠峰。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何取名兴鲁书院呢?一是曾巩的祖籍是山东,简称鲁,其祖先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曾巩兄弟从小受父辈教育,一直尊儒崇道,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取此名,含有“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者”意思。
那么,兴鲁书院创办创于何时?有人说,创办于北宋嘉祐元年 (1056),即曾巩因未考中进士回家后的次年。其理由是曾巩的文章《学舍记》内云:“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但是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学舍”当指北宋至和(宋仁宗赵祯的一个年号1054年-1056年)曾巩在南丰耕读期间所在的“草舍”,而不是兴鲁书院。倘若将曾巩在抚州居住时,几兄弟在一起苦读的房屋当成“兴鲁书院”,那顶多是一个书斋或者是私塾。
明代王玺在《重刻南丰先生文集序》介绍说:南丰曾先生讳巩者,其文章根自性学,……不以贵倨迁就。奈忠直忤时,挠于新法,相业未就,遂解组归田,结兴鲁书院,与欧、苏诸君子发明一贯定性之旨。……大明万历丁酉岁季夏月上浣之吉,……南丰里东后学见竹王玺撰。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明白无误地了解到“兴鲁书院”的一些信息:兴鲁书院是曾巩“解组归田”所“结”。这个“结”的意思是建造,构筑。与欧阳修、苏东坡一样做学问,“发明一贯定性之旨”,而不是说欧阳修、苏东坡到兴鲁书院讲学。
李绂《兴鲁书院记》称“书院在郡城中最踞雄胜之势,左环林木,右依县学,绝纷嚣,宜讲习,且诸生诵法孔子颜名兴义莫良于兴鲁。”由此可知,兴鲁书院是在县学傍边。类似于我们今天设置在名牌学校边上的补习学校,培训班。这可能就是府县志不见记载的原因。
兴鲁书院在北宋因曾巩而繁盛一时,但随着朝代的更替,兵祸的无情,几经兴废。元代的抚州战火频频,社会动荡。明朝政府重视官学,提倡科举,书院官学化的程度非常高。此外,官方“禁毁书院”严重,曾经发生过四次官方禁毁书院之举。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后因科举腐朽,教育空疏,官学逐渐变成了科举的附庸,才出现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立书院讲学的情况。因此,从南宋、元代到明代几百年间,兴鲁书院都悄无声息,应该是荒废了。
乾隆四年(1740),临川才子、曾任直隶总督、礼部待郎的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李绂(号穆堂)回家为母守孝。向抚州知府刘永锡提出建议:
“国家启经筵于文华殿东,建传心殿,祀十一圣师,盖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递传禹、汤、文、武、而迄于周公、孔子。周公,鲁始封之君。孔子,鲁人也。盖五帝三皇之道,尽在鲁矣。孔子之道传于曾子,曾子之后有文定公子固先生,起于抚州,实传曾子之学。抚城中香楠峰为先生(即曾巩)兄弟故居,有书院曰兴鲁,先生尝讲学其中,东近盐埠岭,建坊亦以兴鲁名,今石础犹存。……唯子固(曾巩字)先生兴鲁书院,在郡城景中,居雄胜之势,左环林木,右依县学,绝纷嚣,宜讲习。”
刘永锡立即筹集资金复修了兴鲁书院,使之成为抚州府6县的讲学之所。重修后的兴鲁书院规模宏大,有良田上百亩。同治九年《临川县志》载:“乾隆五年(1740年),左固氏原捐田84亩,另吴蒂十、冯继书、张相予、傅占余四户捐田若干亩。”书院前为大门,中为讲堂。前后列斋舍为学子肄业所。后为极高明楼,祀曾巩于楼下。乾隆八年(1740),李绂退休回家,被延请担任山长并主讲席。
乾隆四十九年(1784)抚州知府陈朗重修兴鲁书院,并在兴鲁书院讲堂后园的小山上建造了“梦欧亭”,以纪念曾巩师事欧阳修之故。书院聘请前工部待郎、李绂之孙李友棠(时因牵涉文字狱而被削去官职戴罪家居)主讲席,并订有《每年额定支销项》,规定山长束修银240两,供膳银80两,聘仪银4.8两,年节三次共银14.4两,跟班工食银6两;监院舆金银6两;每年本府考试取录6县生童酒席银6两;每年院长、监院开馆散馆酒席银12两;每课院长、监院饭食银1两;每年生童开馆散馆酒席银8两;旧额正课生员10名,童生15名,新广额生员5名,另加正课10名(乡试之年归入生员正课额内;岁科两考之年归入童生正课额内)膏火每名每年银6两。作20课算,每课生童奖银5.6两,每课生童饭食银每名5分,卷价5厘。每年监院、书办纸笔银2两,本府书办纸笔银2两,馆僮工食银6两。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山长工资甚高,束修银、供膳银、聘仪银、年节银、跟班工食银相加,年俸达339.2两。在书院读书的生童,不仅不要交学费,每人每年还有膏火银6两(所谓“膏火”银,就是灯油费,也就是奖学津贴。按当时的米价计算,1两银相当于今人民币400元。6两银子,相当于今人民币2400元),每完成一课,生童有奖银、饭食银、卷价银。据陈朗所撰《兴鲁书院讲堂记》载:该院招生名额为正课生中10名,童生15名,后新增生员5名,另加正课10名(乡试之年,归入生同正课名额之内;岁科两试之年,归入生员正课名额之内)。书院的办学基金来源,一为学生租谷,一为学店租金,一为白银存典生息。学田、学店及存典本金多为邑人捐赠。从有关兴鲁书院的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抚州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乐于捐助教育,重视学校建设、重视培训人才的优秀传统。
抚州人民重视教育还可以从嘉庆九年(1804),危氏捐腴田百馀亩作为兴鲁书院膏火一事看出。嵩源危氏家谱有《危氏捐助兴鲁书院膏火田记》一文:
郡城兴鲁书院为六邑养士之地,创始于乡先生李公穆堂与太守刘公允锡,而经费未具。嗣太守华亭唐公设法劝捐,有左周氏家饶於产,以孤弱懼不自保,愿捐田若干亩为士子膏薪资,至今赖之。第计其岁租所入仍不敷养士之用,当事深以为念。余年来掌教兴鲁,每与邦彦诸君子谋所以为长久大计,必须有力而好义者。友人谢君芬圃、曾君赉亭咸称耆宿危君惊肇不置已,而危君果至,君欣然曰:吾奉先父遗命有志久矣,今余年已及耋,顾子孙辈冀其读书自立,不乐以多金遗也,谨遵父志愿购腴田百馀亩以公士林,其勿以涓埃见弃为幸,因以其事呈之。邑侯来公、郡伯邱公俱深违之而加奖焉。……时皇清嘉庆九年岁次甲子孟秋吉日,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前任山西马邑县事古临洪星焕撰文。
咸丰六年(1856),兴鲁书院毁于兵火,暂移刘公义学。因经费无出,停课六七年。直到同治六年(1867),抚州知府吴祖昌饬潘贻恩及郡绅等将天宁废寺田亩并入,清复书院故田,购进新田,且并入刘公义学租息,盘活资产,始得开馆课士。士民因立《拨天窅废寺田亩充兴鲁书院生童膏火碑记》:
辛酉冬,澄甫昊大公祖来守斯郡,殷然以讲学为己任。凡公项之所存有系之书院者。一一清出之。得桥上店屋及官田虾花林左田八十余亩,盖较旧费仅为十—之二三矣。公方扼腕忧之,意以化民之要莫先于讲学,讲学之功必资夫经费,经费不足虽发头郡之士人日讲习而训迪之,……公极力清厘得田一百-七十六亩,计租谷六百二十七桶,合市斗一百五十六石,岁酌其所入之租,以钱折之,每石八百,每年寅有折租谷钱一百四十干,白是而书院之经费稍裕。……事既成,命勒诸石,以垂久速。田坐落二郡££村。盖田不朽,即书院不朽,而公之德亦与为不朽云。
道光二年(1882),抚州知府耿维祜为兴鲁书院捐抚平廉银991两零6分,临川知县霍树清捐廉银100两,郡人杨护捐银150两,重修兴鲁书院。前有私人捐资,后有天窅废寺田亩充,接着又有官员捐廉银,乡贤捐银助学,兴鲁书院文风之兴盛矣!
道光十二年(1831),刘体重任抚州知府。刘体重是山西人。他博通五经,数十年教授乡里,堪称楷模,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来抚后,从政之余亲临府学讲课,对生童总是以礼相待,谆谆教诲,一扫师生对立情绪。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乡试,兴鲁书院6名考生录取4名,声名渐起。抚州百姓感念其关爱兴鲁书院,重视抚州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之德行,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其调任河北道管理修浚河事时,民众夹道送行。并且在他去世后,奏请朝廷将刘体重列为“循吏”载入清国史。刘体重重视兴鲁书院之举,抚州人民至今不忘。
咸丰六年(1856),兴鲁书院毁于兵火,暂移刘公义学。因经费无出,停课六七年。直到同治六年(1867),抚州知府吴祖昌饬潘贻恩及郡绅等将天宁废寺田亩并入,复书院故田,购进新田,且并入刘公义学租息,盘活资产,始得开馆课士。士民因立《拨天窅废寺田亩充兴鲁书院生童膏火碑记》:
辛酉冬,澄甫昊大公祖来守斯郡,殷然以讲学为己任。凡公项之所存有系之书院者。一一清出之。得桥上店屋及官田虾花林左田八十余亩,盖较旧费仅为十—之二三矣。公方扼腕忧之,意以化民之要莫先于讲学,讲学之功必资夫经费,经费不足虽发头郡之士人日讲习而训迪之,……公极力清厘得田一百-七十六亩,计租谷六百二十七桶,合市斗一百五十六石,岁酌其所入之租,以钱折之,每石八百,每年寅有折租谷钱一百四十干,白是而书院之经费稍裕。……事既成,命勒诸石,以垂久速。田坐落二郡村。盖田不朽,即书院不朽,而公之德亦与为不朽云。
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何刚德遵照清廷书院改学堂的诏令,将兴鲁书院改办为普通学舍。据何刚德《客座偶谈》卷二记载:“余二十七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守抚州,于奉诏之先七日,即改兴鲁书院为抚郡学堂,置普通精舍,以居高才生。‘普通’二字,余以意为之,初无所沿袭。后数年,乃有普通学、专门学之区别。盖当时草创,学制固未备也。”1903年又改称抚郡中学堂,次年又改为抚郡中学堂,成为江西省最早创立的两所中学之一(另一所为南昌的“心远中学”)。后抚郡中学堂从兴鲁书院迁到羊角山,民国三年(1917年),抚郡中学堂改为江西省立第七中学,一直发展成为今日的抚州一中。而兴鲁书院则被改办抚郡医学堂等学校,解放后办实验小学和六中,一直延续至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在实验小学校园内见到一座很壮观的木亭屹然矗立,亭旁古槐粗有双抱,大约也有几百年的高龄了,这就是当时重修的梦欧亭。亭是在当年校门的左侧,建立在高土台上,土台的斜坡面种有许多花草和树木,参天的青松翠柏环绕在亭的四周,亭上有六根圆木柱,每根木柱都写有诗词,诗词的内容现在无从考证了,亭子两边有条石台阶上下,每边的石台阶都有50多级。大约70年代中期,亭子被拆除,亭台也被彻底清理成为平地。
兴鲁书院历经沧桑,原貌面目全非,至今它的残体还掩藏在抚州六中里,学馆大殿、后殿及少数学房遗迹犹存,书院雄姿仍依稀可辨。现在兴鲁书院的残体被列为江西省抚州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一部兴鲁书院复兴史,就是抚州人民重视教育的历史,也是曾巩的学术和思想的影响史。抚州文风鼎,人才辈出,曾巩和兴鲁书院影响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