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语录》注译(十五)(注译人:万安飞)
(2020-06-26 21:52:19)
标签:
陆九渊象山语录万安飞 |
一0一
刘淳叟参禅[1],其友周姓者问之曰:“淳叟何故舍吾儒之道而参禅?”淳雯答曰:“譬之于手,释氏是把锄头,儒者把斧头。所把虽不同,然却皆是这手。我而今只要就他明此手。”友答云:“若如淳叟所言,我只就把斧头处明此手,不愿就他把锄头处明此手。”先生云:“淳叟亦善喻,周亦可谓善对。”
【注释】
【译文】
刘尧夫背叛陆学学佛为僧,他的一个姓周的朋友问他道:“刘尧夫啊,你是因什么原因舍弃我们的儒学而学佛为僧呢?”刘尧夫回答说:“我来拿这只手打比喻吧,佛教徒拿的是一把锄头,儒家学者拿的是一把斧头。两个人手里所拿的东西虽然不同,但是都是用的这只手。我现在学佛为僧参禅修炼只是想让人明白都是用手。”这位姓周的人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只将从拿斧头的角度来说明用的是手,却不愿将从拿锄头的角度来说明用的是手。”先生听闻此事,说:“刘尧夫很善于打比方,周先生也可以说是相当善于应对回答。”
一0二
先生云:“子夏之学[1],传之后世尤有害。”
【注释】
【译文】
先生说“子夏之学,由末达本,传给后世尤其有很大的祸害。”
一0三
先生居象山,多告学者云:“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少缺,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1]学者于此亦多兴起[2]。有立议论者[3],先生云:“此是虚说[4]。”或云:“此是时文之见[5]。”学者遂云:“孟子辟杨墨[6],韩子辟佛老,陆先生辟时文。”先生云:“此说也好。然辟杨、墨、佛、老者[7],犹有些气道[8]。吾却只辟得时文。”因一笑。
【注释】
[1]“先生居象山”诸句:见本书《54语录》条注。
[2]兴起:因感动而奋起。《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此指有感而发。
[3]议论: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宋史·岳飞传》:“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祸。”
[4]虚说:指无稽之谈。汉·刘向《说苑·谈丛》:“谒问析辞勿应,怪言虚说勿称。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5]时文:指礼乐制度等。《文选·张协〈七命〉》:“羣萌反素,时文载郁。”吕向注:“时文,谓礼乐也。”
[6]杨墨:指杨、墨的学说。杨朱主张为我,墨翟主张兼爱,是战国时期与儒家对立的两个重要学派。汉·扬雄《法言·吾子》:“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闢之,廓如也。”
[7]佛老:佛家和道家的并称。佛家以佛陀为祖,道家以老子为祖,故称。唐·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8]气:气派;气概,气势。明·宋濂《看松庵记》:“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译文】
先生在象山书院讲学时,经常教导求学者说:“你们这些人本来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本来能够按礼仪来侍奉父母,本来能够按礼仪来侍奉兄长,一点也不欠缺什么,只是要依靠自力就能有所建树。”许多学者对先生这段言论有所感触。有的学者对此发表了评论性意见或言论,对此,先生说:“这是无稽之谈。”或者回答说:“这些都对时下的礼乐制度等阐述。”学者们听说于是就说:“孟子批驳杨朱、墨翟的学说形成了孟子自己的学术,韩愈批驳佛家和道家的观点形成了韩愈自己的学术。陆九渊是批驳了当下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他自己的学术。”先生听了回答说:“这个说法也好。可以批驳杨朱、墨翟、佛家和道家的,还有一些气势可言,我却只能批驳当下的礼乐制度。”因而一笑置之。
一0四
先生作《贵溪学记》云[1]:“尧舜之道,不过如此,此亦非有甚高难行之事[2]。”尝举以语学者云:“吾之道,真所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3]。”
【注释】
[1]《贵溪学记》:指陆九渊的《贵溪重修县学记》。陆在此文中阐发了唐、虞、三代古学,他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先王庠序之教,即在“申斯义以致其知,使不失其本心而已”。他认为这是从“内”、从“本”上启发人之“明德”的办法,并非“甚高难行”之事,后世依靠功令、刑法的办法从“末”、从“外”来规引流俗,只能使风俗日坏。
[2]高难:要求高,难度大。
[3]夫妇之愚,可以与知:语出《中庸·费隐章》:“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 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 所不能焉。”郑玄注:“言匹夫匹妇愚耳,亦可以其与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极也。”夫妇:犹言匹夫匹妇,指平民男女。与知:预先知晓。《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张守节正义:“人主先得其计己功,说者知前发其踪迹,身必危亡。”
【译文】
陆九渊作的《贵溪重修县学记》里面有一段话是:“尧舜之道,也不过就是这些道理。这也不是什么要求高,难度大的事。”先生曾经拿这篇文章对学者说:“我所说的道理,真的可以说对于就是一般智力的平民男女,都是天生就知道懂得的。”
一0五
或问:“读《六经》当先看何人解注[1]?”先生云:“须先精看古注[2],如读《左传》则杜预注不可不精看[3]。大概先须理会文义分明[4],则读之其理自明白。然古注惟赵岐解《孟子》文义多略[5]。”
【注释】
[1]解注:注解。《晋书·儒林传·氾毓》:“时有好古慕德者谘询,亦倾怀开诱,以一隅示之。合《三传》为之解注,撰《春秋释疑》、《肉刑论》,凡所述造七万馀言。”
[3]杜预: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杜预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灭吴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杜预的书保留到唐世,还有《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律本》二十卷,《杂律》七卷,《丧服要集》二卷,《女记》十卷以及他的文集十八卷。另有《春秋长历》等。其中《集解》对后世《左传》研究颇有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文义:文章的义理;文章的内容。《汉书·扬雄传下》:“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於圣人。”《南齐书·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儒,读《易》三年,不解文义。”分明:明确;清楚。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后可以致治。”
[5]赵岐(?-201年),字邠卿。京兆长陵县(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末年经学家、画家。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名。年少时即有才艺。汉桓帝时因得罪宦官而逃至北海卖饼,被孙嵩救至家中,藏于复壁内数年,后被赦出。延熹九年(166年),应司徒胡广辟命。后拜并州刺史,又因党锢遭禁十余年。光和七年(184年),拜议郎。累迁敦煌太守,赴任途中遭劫持,经诡辩才幸免于难,辗转返回长安。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再拜赵岐为议郎,不久迁太仆。李傕、郭汜掌权时,命赵岐与太傅马日磾出使关东。献帝东迁时,赵岐又说服刘表助董承修理宫殿,于是留在荆州,朝廷就地拜赵岐为太常。建安六年(201年),赵岐去世,享年九十余岁。赵岐善画,《历代名画记》提及他曾自画四贤像于自己的墓中。赵岐对《孟子》研究颇深,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的注本即是赵岐所作。
【译文】
有人问先生:“读《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时,应当先看什么人作的注解?”先生回答说:“必须先要精读古书的注释。比如说你读《左传》,那么杜预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不可不精看。大体上必须先要将文章的内容理解透彻清楚,那么读的时候,文章里面的义理自然也就能够理解透彻。不过古书的注释只有赵岐所撰写的《孟子注疏》文章义理解说得过于简略。”
一0六
有一后生欲处郡庠[1],先生训之曰:“一择交[2],二随身规矩[3],三读古书《论语》之属[4]。”
【注释】
[1]郡庠:科举时代称府学为郡庠。元·王恽《谒武惠鲁公林墓》诗:“清秩铨华省,羣英萃郡庠。”
[2]择交:择友;有选择性地结交朋友。唐·白居易《寓意》诗之三:“穷通尚如此,何况死与生;乃知择交难,须有知人明。”
[3]随身:带在身边;不离身。《宋史·舆服志五》:“鱼袋。其制自唐始,盖以为符契也。其始曰鱼符,左一,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引申为依附于身体。此为牢记并遵守之意。
[4]属:类别。《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一0七
程先生[1]解《易》爻辞[2],多得之彖辞[3],却有鹘突处[4]。
【注释】
[1]程先生:指程颐,字正叔,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2]爻辞:说明爻义的文辞,也就是《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易经》八卦的两个符号,一个是“—”,另一个是“--”。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每爻先列爻 题,后为爻辞。爻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爻的性质,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另一个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别记为初、二、三、四、五、上。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体例内容、取材范围与卦辞相类。
[3]彖辞:指《周易》中的爻辞。《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郑玄注:“彖辞,爻辞也。”彖辞是对卦象的吉凶断定,而《彖传》则应该是为彖辞作的“传”,也就是对彖辞的解释。但实际上它也直接解释卦义。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解释未必是彖辞本来的意思。作为筮书的《周易》古经本是吉凶占断,《彖传》把它们政治化、伦理化、哲理化了。不仅《彖传》,整个《易传》都是如此。
[4]鹘突:亦作“ 鹘鶟 ”,指混乱。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三:“问曰:不知物尽时,天地坏也不坏。朱子难为答,乃曰:也须有一场鹘突。”
【译文】
程颐先生撰写《周易程氏传》,对《周易》里的说明爻义的文辞进行注解,虽大多数是来自《易传·彖辞》里的内容,却也有许多他自己不清楚的地方。
一0八
人之文章,多似其气质[1]。杜子美诗乃其气质如此[2]。
【注释】
[1]气质: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宋·张载《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2]杜子美: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译文】
一0九
三代之时[1],远近上下,皆讲明扶持此理[2],其有不然者,众从而斥之。后世远近上下,皆无有及此者,有一人务此,众反以为怪。故古之时比屋至于可封[3];后世虽能自立,然寡固不可以敌众[4],非英才[5]不能奋兴[6]。
【注释】
[1]三代:指五帝到夏初时期的唐尧、虞舜、大禹这三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
[2]讲明:讲解发明。宋·韩元吉《高邮军曾使君墓志铭》:“而天隐独欲探性命之理,从上蔡 谢先生、龟山杨先生游,以讲明圣人之道,善类至今称之。”扶持:支持帮助。《管子·形势解》:“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者也。”
[3]比屋至于可封: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达到了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彼屋而封。”
[4]寡固不可以敌众:人少的一方自然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寡:少;固:本来,自然。敌:抵挡;众:多。
[5]英才:指才智杰出的人。《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6]奋兴:奋起。宋·叶适《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闒冗适尊异,凡庸当奋兴,天下之大祸,始於道学而终於皇极矣。”
【译文】
唐尧、虞舜、大禹三代时期,不论距离远近,地位高低,人人都讲解发明、支持帮助天理人道的发展。如果其中有不跟从者,大家会群起而攻之。后世的人,不论距离远近,地位高低,都再也找不到可以达到古人这个地步的人了,假如有一个致力于讲解发明、支持帮助天理人道,大家反而觉得这个人是个怪人。所以在过去的时候,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达到了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世的人虽然能够依靠天理人道而自立,但是数量少。人少的一方自然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所以一定要有才智杰出的人才能将道发扬奋起。
一一0
【注释】
[1]遏恶扬善:禁绝坏事,宣扬提倡好事。语出《周易·大有元亨》:“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阻止;扬:宣扬。
[2]沮:同“阻”。阻止,阻遏;终止。《诗·小雅·巧言》:“乱庶斯沮。”
[3]正理:正当的道理。《韩非子·奸劫弑臣》:“若以道化行正理,不趋富贵,事上而求安,是犹聋而欲审清浊之声,愈不几矣。”
[4]击节称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晋·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击节:打拍子。节:节拍;赏:赞赏。
【译文】
有一个学者因事向官员上书,信上说:“禁绝坏事,宣扬好事。铲除奸恶,保佑善良。这是天地间正当的道理。这个道理明则政治安定,不明则社会动乱。人心间存有此理就是仁德,不存此理就是不仁。”先生听到后,拍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