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山语录》注译(十一)(注译人:万安飞)

(2020-06-26 21:45:46)
标签:

陆九渊

万安飞

象山语录

五一

 学者须先立志[1],志既立,却要遇明师[2]

【注释】

[1]立志:树立志向;下定决心。《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

[2]明师:贤明的老师。晋·葛洪《抱朴子·勤求》:由此论之,明师之恩,诚为过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可不求之乎? 

【译文】

为学的人首先必须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志向已经树立后,还需要遇到贤明的老师

 

五二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1]”今世类指佛、老为异端。孔子时佛教未入中国,虽有老子,其说未著,却指那个为异端?盖异与同对,虽同师尧、舜,而所学之端绪与尧、舜不同[2],即是异端,何止佛、老哉?有人问吾异端者,吾对曰:“子先理会得同底一端,则凡异此者,皆异端。”

【注释】

[1]“攻乎”句:语出《论语·为政》:“子曰:‘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意思是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斯:代词,这。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象山这里虽然并未推翻以佛老为异端这一理学传统的基本看法,但对异端的理解,重点却显然已另有所指。

[2]端绪:头绪。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门径;事情的条理。《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

【译文】

孔子曾经说过:“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现在世人都认为孔子说的这话是将佛教、道教作为异端,作为不正确的言论。实际上,孔子生活的时期,佛教一没有传和中国,虽然出现了老子,但他的学术并不显著,怎么是指佛教、道教为异端呢?其实,同与异是相对而言的,两个都以尧、舜为师,而所学到的事情条理也与尧、舜的学术会有所不同。就算是孔子的说的“异端”是指佛教和道教,可这“异端”难道是仅仅指佛教和道教吗?有人问我什么是“异端”?我回答说:“你首先要搞清楚事物的同一端,凡是与他不一致的,就是异端。”

 

五三

 “子不语怪力乱神。”夫子只是不语[1],非谓无也。若力与乱,分明是有,神怪岂独无之?人以双瞳之微,所瞩甚远,亦怪矣。苟不明道,则一身之间无非怪,但玩而不察耳。

【注释】

[1]“子不语”句: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出来。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是用功学习时便忘记吃饭,以至于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夫子又说:“其实,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大力提倡“仁德”“礼制”等道德观念孔子说:“如果一行人中只有三个人,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长处加以学习,我看到他的缺点也是我也有的,就加以改正。”

【译文】

孔子说过:“我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孔子只是不谈论,并不是说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是不存在的。像勇力叛乱,分明是显然存在的,那么怪异鬼神,我们又凭什么说他们是不存在的呢?人只依靠双眼里的小小瞳孔就能看到很远地方上的东西,这难道不就是怪异吗?如果我们承认力与乱之实有,焉可云怪与神之无有?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人心”和“天理”,那么他全身无处不怪,只是他沉迷于玩乐而没有觉察到了吧。

 

五四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1]上面是说阶级不同[2],夫子因举诗中“室是远而”之语,因以扫上面阶级,盖虽有阶级,未有远而不可进者也。因言李清臣云[3]:“夫子删诗[4],固有删去一二语者,如《棠棣》之诗,今逸此两句[5],乃夫子删去也。”清臣又言:“《硕人》之诗,无‘素以为绚兮’一语,亦是夫子删去。”其说皆是。当时子夏之言[6],谓绘事以素为后,乃是以礼为后乎?言不可也。夫子盖因子夏之言而删之[7]。子夏当时亦有见乎本末无间之理[8],然后来却有所泥[9],故其学传之后世尤有害。“绘事后素[10]”,若《周礼》言“绘画之事后素功[11]”,谓既画之后,以素间别之,盖以记其目之黑白分也,谓先以素为地,非。

【注释】

[1]“可与”诸句: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诗经里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求学的人多,修道的人少,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适字作之字讲,之就是往,适道就是往道上走,也就是修道.同是修道的人,未必都能立道.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普通人修学几十年,不一定就能立,可见其难。因为要达到学问的“学、道、立、权”四个层次的境界不容易。第一个境界是学习。学是各种学问。第二个境界是适道就是力行,去做了。道是修行圣人的大道。第三个境界立。立是修道而能立定根基。也就是说在做的当中,时时可以屹立不摇,如如不动,这是定功。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权。权是推行大道而能懂得通权达变,开智慧了,不会学的死板板的,学成书呆子,这样也不好。所以,可与立,未可与权。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立:坚持道而不变。权:本指秤锤,秤锤能够权衡物的轻重,所以引申为权衡轻重,通权达变的意思。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2]阶级台阶。唐·陆龟蒙《野庙碑》: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此指层次。

[3]李清臣字邦直。魏人(河北大名)。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1065)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

[4]夫子删诗: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5]今逸此两句: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此为逸诗。《论语·子罕》引作唐棣

[6]“当时子夏之言”诸句:事见语出《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子夏请教说:“‘含笑的脸庞真好看,黑白分明的眸子啊灵动地转,素白的底子啊绚丽美颜。这首诗指的是什么呢?孔子说:施彩绘画在白地子上面。子夏接着问:礼是后起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你谈诗了。绘事后素:先有白地子,然后在上面施彩绘画。绘事,绘画之事;后素,后于素也。礼后:礼要先有忠信这个地子,如同绘画要先有白地子。礼是建立在忠信基础之上的,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子夏:指(b)商(前507年?)子夏,尊称卜子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7]夫子盖因子夏之言而删之:子夏问孔子的话共有三句。可是在《诗经·卫风·硕人》里只找得到第一、二句。陆九渊认为,第三句原本也是在《诗经·卫风·硕人》里的,现在成了逸句,有可能就是孔子修订时删除的。

[8]无间:指精微的义理。晋·丘道护《道士支昙谛诔》:研微神锋,妙悟无间;尘之所著,在至斯捐。此言本末如一。

[9]泥:拘泥于;拘执,不变通

[10]绘事后素:先有白地子,然后在上面施彩绘画。绘事,绘画之事;后素,后于素也。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

[11]“绘画之事后素功”:语出周礼·考工记·画绘》曰:“‘绘画之事後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後可加文饰。郑玄注:素,白采也,后布之以其易渍污也。素功:施以白彩;不加雕饰。《周礼·考工记·玉人》:璋邸射素功,以祀山川,以致稍餼。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素功,无瑑饰也。孙诒让正义:郑司农云素功,无瑑饰也者,《礼器》云大圭不瑑此以素为贵也,是素即不瑑之谓。素功与画繢之事同,彼布帛则为白采,此玉则为无瑑饰。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诗经里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上面的这些话说的是为学求道的层次不同,孔子用《诗经》里的“室是远而”来扫平各个层次的差别。因为虽然为学求道的层次不同,但是不能因为层次高远就不进取。李清臣说:“孔子删定《诗经》时,本来就有删除一、二句的情况。比如《棠棣》这首诗,现在没有‘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两句,就是让孔子给删除了。”李清臣又说:“《硕人》这首诗没有‘素以为绚兮’这一句也是让孔子给删除的。”李清臣这一看法是对的。当时子夏的话是说如果先有白地子,然后在上面施彩绘画,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仁在先礼在后。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孔子大概是听了子夏的话而有所感悟所以才删除了“素以为绚兮”这一句。这样看来,子夏在对本末一体本末无间这方面的见识真的是精微啊,可惜的是他后来看问题却有所拘泥,不能够随机应变,没有达到为学的“权”的境界。因此他的学问传到后世特别有害。实质上,质朴才是最重要的,最美的。为人处世我们要守住本分的底线。这个本分就是素绢。“绘事后素”就像《周礼》里所说的“绘画之事后素功”那样,意思是画完了后。以白色来分开众色,以便黑白分明。如果说是要先以白色作为打底,其实是错了。

 

五五

柴愚参鲁[1],夫子所爱。故子路[2]使子羔为费宰[3],子曰:“贼夫人之子[4]”以此见夫子欲子羔来磨礲就其远者大者。后来子羔早卒,故属意于曾子[5]

【注释】

[1]柴愚参鲁:语出《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意思是高柴愚直,曾参迟钝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也停顿或者语气词。愚,愚直。参孔子的学生曾参。鲁迟钝。

[2]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3]费(bì):,春秋时期地名,在鲁,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宰:古代官吏的通称,此指县宰。

[4]贼夫人之子: 语出《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贼:害。孔子认为子羔还年幼没学习好就让他从政,等于是在害他。夫人之子人家的孩子,指子羔。夫发语词。

[5]属意意向专注于(某一人)着意。《史记·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译文】

虽然高柴有点愚直,曾参有点迟钝,但是孔子却十分喜欢这两个学生。所以当子路让高柴到费县去当县宰时,孔子怒斥子路说:“你这是在害了人家的孩子啊!”由此可见,孔子是想通过磨炼使他能够实现远大的志向,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县宰。可惜的是后来高柴英年早逝,所以孔子又把希望寄托在曾子身上。

 

五六

“叩其两端而竭焉[1]”言极其初终始末,竭尽无留藏也。

【注释】

[1]“叩其”句:语出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孔子说:我有知识吗,也会有没有知识的时候啊,曾经有个乡下人向我提问,我对他的问题无以应答,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言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叩其两端而竭焉。”是说假如有人来向他求教,就要从他的提问的问题来源和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及问题产生的前后和来龙去脉,在了解情况后,竭尽能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告诉他。

 

五七

 “江汉以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1]”此数语自曾子胸中流出。

【注释】

[1]“江汉”三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孔子过世后,子夏、子张、子游欲以师事有若,想让曾子也参与,曾子用这话来应对。意思是圣人高远,就像东西被长江和汉水洗濯过,又被炎炎夏日曝晒过,纯净无,一般物品怎么比得上比喻孔子就是孔子,一般人是比不上的。江汉:长江和汉水。《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朱熹集传:江汉,二水名。秋阳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所以这里所说的秋阳实际相当于今天的夏阳。暴,同,晒。皜皜(hao):光明洁白的样子。尚:仰慕·张衡《思玄曲》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

【译文】

圣人高远,就像东西被长江和汉水洗濯过,又被炎炎夏日曝晒过,光明洁白无比。没有人像孔子一样值得仰慕”这几句话是曾子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五八

《咸有一德》[1]之《书》,言“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2]”。以此见当时只有尹、汤二人,可当一德[3]

【注释】

[1]《咸有一德》《尚书》篇名,作者据传是伊尹。内容为伊尹太甲说的话。这篇经文的主题就是一德之事。伊尹讲话的大意是:天命无常,只有经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停止修德,就会失去君位。

[2]“惟尹”句:意思是只有伊尹自身和成汤都有纯一之德伊尹伊氏,名衡,一说名挚,尹是官名。生于空桑(一说今河南杞县,一说今洛阳伊川),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伊尹为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都城附近 ,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汤: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 (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定国号为,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躬,自身,代指自己。 暨,与、和。咸,皆、都。 

[3]一德:谓始终如一,永恒其德。《易·系辞下》:恒以一德。孔颖达疏:恒能始终不移,是纯一其德也。所谓一德,按照经书上的解释,是这么一个东西:它的源头深藏于人的心灵深处,它的原理体现于人的外在行为,只要掌握了它的基本原理,就会坚定地身体力行,绝不会受到其他歪理邪说的冲击。在后来的儒家义理中,伊尹首倡的一德概念逐渐演化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这个体系,一德就相当于正心、诚意,这是第一步,它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心灵境界,把蒙昧、无序的心灵打造成纯净、有序的心灵,去除其中的享乐成分,譬如物欲、色欲、嬉戏、惰怠之类的倾向,强化心灵中的刚健成分,特别是献身公共事务、追求永恒事物的愿望。在此基础之上,第二步就是格物致知,它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理性精神、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亦即认识世界的能力。第三步就是修齐治平,它的目标是改造世界。在这三个步骤、三个环节中,如果第一步着眼于内圣,那么,第二步、第三步则着眼于外王。然而,在逻辑上,如果没有内圣作为基础,作为起点,是无法迈向外王这个宏大目标的。伊尹所讲的一德,虽然也兼顾了外王,但核心还是内圣,亦即心性方面的修养。

【译文】

《咸有—德》属梅赜《古文尚书》里的文章。文中说:“只有伊尹自身和成汤都有纯一之德”由此可见,当时,只有伊尹成汤君臣二人保持着始终如一,永恒其德的品德。

 

五九

皋陶论知人之道曰[1]:“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2]”乃是谓必先言其人之有是德,然后乃言曰:“某人有某事,有某事。”盖德则根乎其中,达乎其气,不可伪为。若事,则有才智之小人可伪为之。故行有九德,必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然后人不可得而瘦也[3]

【注释】

[1]知人:鉴察人的品行、才能。《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2]“亦行”诸句:语出《书·皋陶谟》。意思是鉴察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依据九种品德。检验言论也一样,如果说一个人有德行,那就要指出许多事实作为依据。亦:检验。行;德行。乃:考察。载:为,这里的意思是以... 为证明。采:事,采采就是很多事,这里指事实。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书·皋陶谟》:(九德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彰厥有常’”孔传: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皋陶认为九种品德是指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合符道义。

[3]瘦:消损;减少。此引申为隐藏。

【译文】

皋陶论鉴察人的品行才能的方法时说:鉴察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依据九种品德。检验言论也一样,如果说一个人有德行,那就要指出许多事实作为依据。”也就是说,首先要说这个人有品行才能,然后再举例说:“这个人做过什么事,还做过什么事。”因为人的品德才能是根植于心中,通达到人的身体,不可能作伪。如果只是一件事,那么有才智但品德不好的人就可以去做假。所以考察人的行为要有九种美德,要先说这个有德行,有美德,就要将这个人所做的事一件件地列举出来,这样一来,人就不可能将自己的德行隐藏起来,这个人有没有品行才能就知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