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修千金堤碑》注译【明】陈文烛万安飞注释

(2019-12-06 20:23:38)
标签:

万安飞

重修千金堤碑

【明】陈文烛   万安飞

 《重修千金堤碑》注译【明】陈文烛万安飞注释


抚州盖有临汝二水汝水东流,出旴江,不与临合临水出宜黄、崇仁,乃为堤瑶湖之上,汝水[1],渐拟岘台下[2],趋文昌浮桥[3],抱墎而西会于临[4],如长乐、长宁间[5],受其灌溉,变为沃壤[6],商贾懋迁[7],有无化居而风气环匝[8],后俊哲挺生[9]

堤始于唐渤海李公,说者谓颜真卿筑土塉陂,戴叔伦筑冷泉陂[10],鼎足而列[11],当时计赀千余[12],故名千金云。宋时数言堤事,不果修[13]。明兴,数修堤事不,终万历间,同年梁山古士希守抚[14],募善习水者[15],水底石,累石为堤[16],堤外作滚水梯护之,上流作石堤以护旧堤。民不知劳,咏歌兴焉[17]。士希再守徽州,不佞掌江藩报书曰[18]千金堤存乎?愿公徼有司加意焉[19]王君之麟守抚[20],补葺如故[21]士希闻之,喜曰:愿公一言以垂永永[22]陈子曰[23]

水之为利害也[24],天地剖判则然[25]太史公作河渠书[26],常登庐山,岂临汝在指顾中耶[27]彼称西门豹引漳水[28],郑当时引渭水[29],李冰引灌水[30],足利生民[31]灌口修都江堰[32]太守请余碑焉,谓人皆师古[33],至今见封山表木之烈[34],何至沉璧负薪[35],则斯堤也,胡可弗修乎?

徃余守淮[36],筑高家堰[37],费止千金,嗣者失修[38],费屡巨万。丁文恪公碑谓范仲淹天圣中筑捍海堰数百里而通泰海,州之民祠焉[39]。苏子瞻元佑中取西湖田二十里,筑长堤以便行者,号苏公堤[40]比余文正文忠言之发汗沾衣[41]。今民于士希尸而祝之[42],虽号古公堤可也,庶有辞于永世哉[43]。余与士希雅厚[44],敢以覩记于淮蜀者颂焉[45]。后有循吏绸缪桑土无坏焉耳[46]

《重修千金堤碑》注译【明】陈文烛万安飞注释

注释

[1]瑶湖:汝水经淞湖至下马山有梦港水注入,至抚州城西郊区,因崖多石阻,流速减慢,形成一个小湖泊,称为瑶湖。㑭(bi):及。

[2]渐:流入;入。《书·禹贡》:“东渐于海。”

[3]趋:古同“促”,催促;急速。

[4]墎:古同“郭”,城郭,外城。

[5]如:去,往。

[6]沃壤:肥美的土地。

[7]懋迁:贸易。语出《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孔传:“勉劝天下,徙有之无,鱼盐徙山,林木徙川泽,交易其所居积。” 

[8]有:通“又” 。《韩非子·五蠹》:“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化居:谓居货为贾。化,古“货”字。《书·益稷》:“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孙星衍疏:“‘化’即古文‘货’字。”刘逢禄集解:“化居谓居货为贾。” 风气:风尚习俗。环匝:围绕。

[9]俊哲:亦作“俊喆”。才识不凡的人。挺生:挺拔生长。亦谓杰出。《后汉书·西域传论》:“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 

[10]据道光三年 (1823) 《临川县志》卷六《水利志》记载:汝水自盱来, 达于瑶湖, 斜直孔家渡, 地平土疏。唐时, 初决一口, 其后支港横溢, 正道湮淤。上元间, 守臣尝建华陂, 以遏支而行正。大历中, 刺史颜真卿继筑之, 名土塍陂。贞元中, 刺史戴叔伦继筑, 名冷泉陂, 又立均水法, 筑堤数十, ……咸通九年八月, 刺史渤海李公凿冷泉故基, 自文昌桥直抵南洲铺上口, 凡九百七十余丈, 尽出其沙与积壤, 萦东盘委, 望之若带。又于其上横截汝水, 置千金陂, 南北百二十五丈, 于十年夏告成, ……自此水复故道。

[11]鼎足:鼎有三足,此喻沿河排列。

[12]赀: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

[13]不果:没有成为事实;终于没有实行。

[14]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古士希:古之贤(1539年-1598年),字士希,四川省夔州府梁山县(今梁平县)人。万历五年(1577年)任抚州知府,将千金陂改建砖石堤,铸铁犀于堤上镇压。

[15]习水:谓熟习水性。

[16]累:堆积。

[17]咏歌:吟咏歌唱。《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则,所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兴:兴起,兴盛,兴旺……之意,这里用作不及物动词.焉,兼词。意思就是“于之”。就是在这里的意思。

[18]不佞(nìng):用作谦称。藩:此指所管辖之地。报书:回信。

[19]徼:恳求。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20]王懋德,字仁父,山东省高唐县清平镇石门村人,由宪府御使台中书椽升户部主事,后又任南行台监察御吏、内台御吏、都省左司都事,御使台都事、河南和燕南廉访司副史。天历初年(1329年),升左司郎中、参议。至顺元年(1330年)改任詹事参议、迁中书、拜治书侍御吏,此后又改任淮西廉访使,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又奉召任资善大夫、御吏中丞,拜中书左丞。

[21]补葺:修补;修缮。

[22]以垂永永:让其永远流传,不磨灭。垂:留传。永永:谓长远;长久。

[23]陈子:指本文作者陈文烛。子:自称。《礼·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24]利害:利益与损害。

[25]天地剖判:犹言开天辟地。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

[26]《河渠书》:《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作者司马迁。《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

[27]指顾:手指目视;指点顾盼。

[28]西门豹引漳水:《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

[29]郑当时引渭水: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大司农郑当时提出依渭河南侧开凿一条与渭河平行的漕渠,以扩大漕运能力的建议。据《史记·河渠书》载:“是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大司农郑当时主持下,发卒数万人,由水工徐伯督卒开凿,经3年建成漕渠。

[30]李冰引灌水: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我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31]生民:人民。《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 

[32]灌口修都江堰: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后,蜀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修真容而奉祀,因镇守灌江口,被称“灌口二郎神”,唐宋以来皆有封赐,宋元时赐封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清雍正时李冰父子又皆被封为王,“二王庙”一名由此而来。

[33]师古:效法古代。

[34]封山:古义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方握河沉璧,封山纪石。”表木:立木以为标志。《史记·夏本纪》:“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司马贞索隐:“表木,谓刊木立为表记。”烈:功业。《汉书·王莽传上》:“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

[35]何至:何至于;岂有。沉璧负薪:指汉武帝率群臣背柴草﹑沉玉璧以塞黄河瓠子决口事。见《史记·河渠书》:“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36]徃:古同“往”,以往。

[37]高家堰:指今江苏省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是2000多年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堤坝。汉建安中陈登所筑,一名捍淮堰。永乐间平江伯陈瑄,嘉靖间都御史连矿,隆庆间都御史王宗沐、知府陈文烛重修,学士丁士美有记。

[38]嗣:继承;接续。此指后续者。

[39]丁绍轼(1565—1626),字文远,池州贵池(今属安徽)人。明朝大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历官赞善、谕德、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五年(1625年)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六年改户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是年卒,赠太傅,谥文恪。著有《丁文远集》。范仲淹天圣中筑捍海堰:指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从今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县吕四镇至阜宁市长达290公里的捍海堰,俗称范公堤。在如皋城里建了三座祠堂纪念范仲淹,一座在东水关内,叫范文正公祠;一座在北门外,叫报功祠,是合祀范仲淹、郑端简的;还有一座在南门内,叫二贤祠,是合祀范仲淹和胡安定的。

[40]苏公堤: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41]文正、文忠:指范文正、苏东坡两人。发汗沾衣:意思是说比起范文正、苏东坡两人的成就来,在这两人面前,我们应该感到脸上出汗,自愧不如。

[42]于:对。尸:立神像或神主。《庄子‧庚桑楚》:“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祝:表示良好的愿望。

[43]庶:但愿,希冀。永世:世世代代,永远。

[44]雅厚:纯正宽厚。

[45]覩记:见闻与记忆。

 

[46]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绸缪桑土:犹绸缪未雨。此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维护好大堤。《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译文】

抚州有临水、汝水两条河水,其中汝水从东边流出,由旴江出来向市区汇集,不与临水汇合。临水从宜黄、崇仁方向流出,才开始作有堤垱。汝水至抚州城西郊区,因崖多石阻,流速减慢,形成一个小湖泊,称为瑶湖。汝水聚焦,流到拟岘台下,急速冲向文昌浮桥,环抱外城在西边与临水相会合。千金堤的水灌溉着长乐、长宁等地的田地。因为有灌溉水源,长乐、长宁等地的数千亩田地成了肥美的土地,商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又没有居货为贾的坏风气,相反良好的风尚习俗围绕着这片土地,其间才识不凡的人不断涌现。

千金堤最开始是由唐代刺史渤海李公修筑。传说是在大历年间由刺史颜真卿接着修筑, 名土塍陂。到贞元年间, 又由刺史戴叔伦接着修筑, 名冷泉陂。三道堤坝沿河排列,当时是说用去了千余两黄金才修成,所以称为千金堤。堤成后屡兴屡废,宋朝时期多次商议重修,但是都没有结果。明代建立兴起后,多次重修都没有成功。终于到了万历年间,与我一起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四川省夔州府梁山县(今梁平县)人古士希来抚州任太守,他招募熟悉水性的人,在水底砌石,堆积成大堤。大堤作滚水梯保护,上流作石堤用来以保护旧堤。参加修堤的老百姓都不辞辛劳,工地上一片歌声和号子声。堤成后,古士希调到徽州任太守,我在江西任职,曾经接到他的回信询问:“千金堤现在怎么样了?没有被大水冲垮吧。希望你严格要求抚州的官员多加留意。”后来王懋德来抚州任太守,千金堤修补得跟以前一样坚固。古士希听说后,高兴地对我说:“请你写一篇碑记,以便让修筑千金堤的事永远流传下去。”于是,我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水有利有害,开天辟地就是这样的。司马迁在创作《河渠书》时,经常登临庐山,难道在那个时候临水、汝水就在他手指目视,指点顾盼之中吗?战国初期,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漳水灌民田。汉武帝时期,大司农郑当时建成漕渠引渭穿渠溉田万余顷。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引灌县岷江水兴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这些例子足够证明水利用好可以有利于人民。老百姓在灌江口立庙奉祀李冰父子,太守让我撰写碑文,说我们应该效法古人。古人对于为民做好事的人要筑土为坛以祭,要刊木立为表记,以此来纪念他们的功业。何至于汉武帝率群臣背柴草﹑沉玉璧以塞黄河瓠子决口一样费财费力,千金堤费金千余,同样是这样珍贵,怎么不可以修碑纪念呢?过去我在淮安府任太守时,修筑高家堰花费的钱财哪里只止千金?后续者因年久失修,重新修建花费的钱财每次都超过了数万之多。

丁绍轼写的碑文里说,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从今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县吕四镇至阜宁市长达290公里的捍海堰,使得泰州沿海畅通无阻。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二十里,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便于行人通行,百姓称之为苏公堤。比起范文正、苏东坡两人的成就来,在这两人面前,我们应该感到脸上出汗,自愧不如。现在老百姓对古士希立生祠纪念,虽然说千金堤取名为古公堤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只是期望世世代代能永远记得古士希的功绩。我与古士希关系非常要好,两人之间纯正宽厚,不敢只凭借我个人在淮阴、四川的见闻与记忆来作颂歌,写这篇文章只是期望后来的任职者能够不忘初心,守法循理,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维护好大堤,让其一直造福百姓罢了。

【作者】

陈文烛(1542-1609年),字玉斋,号五岳山人。湖北沔阳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出知淮安。任过江西布政史,后官至南京大理寺卿。有《二酉园诗集》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