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唐.开元铁牛&蒲州古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唐.开元铁牛&蒲州古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唐.开元铁牛&蒲州古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唐.开元铁牛“千年瑰宝”
【山西:永济.黄河铁牛】东脚印记(315)山西双动全景游(二十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开元铁牛&蒲州古城遗址...
2024年4月7日我们已在山西境内游玩8天了。但此次出游,恰遇清明假期,旅行社购出游动车票时没购返程动车票(也忽略清明假期动车票紧张),导致我们不能如期返程。再加之运城也还有许多著.名景区,因此我们决定(在运城多住一晚)延游一天。即成了“山西全景双动7日+自费一日游”:延期一天自费包车(别克商务车含司机)每人交缴231元游盐池、关帝庙(关公故里)、李冰家庙、扁鹊庙、普救寺、黄河大铁牛(蒲津渡遗址)、鹳雀楼、永济(蒲州古城遗址)等数处景区后送至运城北站乘当晚动车返川。今天浏览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文物--【唐.开元铁牛、铁人】”。此文物被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誉为“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区西18公里的蒲州故城西门外,黄河东岸侧,东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相望,处于旅游黄金线上。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于1989年发掘出土。黄河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公元前541年,春秋时期秦公子针携带资财、车辆,前往黄河西岸晋国,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开在蒲津渡建蒲津桥之先河。到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进.攻韩、赵、魏,先后两次在蒲津渡口造桥。以后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不过,这些桥都是临时性浮桥,没有桥墩,用竹索连接,寿命短,不安全。唐开元年间,随着蒲州一带经济的发展,蒲州城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竹索连舟桥已与雄城蒲州极不适应,当时的兵部尚书向唐明皇上疏,陈述蒲津桥破败不堪、难承车马重负的窘况。唐.明皇听后立即降旨,决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桥,并发动满朝文武出主意、想办法。经集思广益,造桥方案拿出:一是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铸铁牛为索桩。开元年间属盛唐时期,冶铁业发达,于是两岸数万民众奉命炼铁铸造,历经苦战后铁牛铸成。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一座固定铁索桥。这里,两岸的铁牛,其实就是对拽铁索连接河桥的索桩。蒲津铁索桥首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的500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桥被毁后蒲津渡一度荒废,但铁牛仍存。到了明朝,蒲津关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直至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铁牛20世纪40年代湮没。
黄河铁牛开元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的文物,位于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开元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文物,明代地层距地表约7米。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铁牛等为唐蒲津桥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痕迹,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
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赞铁牛、铁人说;“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黄河铁牛,中.国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黄河蒲津渡遗址的发现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金铸造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黄河变迁、环境考古以及黄河治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铁牛重见天日,保护工作却步履艰难。几经争论,有关部门选择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护方案:就地提升,即:把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其它遗迹如唐代、明代建造的部分石堤、台阶以及在铁人周围用石块铺设的地面也将在地面上复原,而原址将被回填埋没。山西省文物局考古研究专家说,铁质文物的保护至今依然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再加上实际施工中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事先预计:用什么样的工具提升,如何做铁牛底架,采取何种办法使其在不受任何损伤的情况下安全着陆,如何防锈除锈等,一直困扰着专家。
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古人讲究阴阳相对,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四个铁人、七星铁柱。七星柱则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亦即地),囊括宇宙。其实,七星铁柱不过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伫立铁牛旁的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黄河铁牛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传世之宝,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论断为:“浮桥地锚中,以浦津桥铁牛锚最.为著名”的黄河铁牛位于永济市西15公里的蒲州城遗址西门外黄河东岸,位于爱情圣地普救寺和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之间。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雄健,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据史料称,这四尊庞大铁牛都是用来栓铁索之用,铁索又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尽管四尊大铁牛固守的地方虽已远离河道,但他们都是唐代国力强盛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
【蒲州故城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为唐至明朝的遗址,蒲津渡遗址对于中.国古代桥梁史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蒲州古城则是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所封中都的所在地,以后金、元、明、清各朝均有重修。唐代蒲州城(外城)周长约5700米,明代蒲州城(内城)周长约5400米。明代蒲州城砖砌城墙保存完好,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都保存较好。四大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蒲州故城相传为尧、舜帝故郡,是一座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意义的历史名城。现存蒲州城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后座落在唐故城基址上屡次修葺的内城遗迹。内城周长5400米。外城为唐代夯土城墙,城周长约5700米。内城明代砖砌城墙保存完好,城中心鼓楼台基尚存,为砖砌方形形制,台基四面有砖券洞门,大门上方各有匾书。古城墙及四大门瓮城遗址尚存。外城夯土城墙高于地面5米左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唐.开元铁牛&蒲州古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唐.开元铁牛&蒲州古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唐.开元铁牛&蒲州古城遗址
山西全景游活动轨迹(红进蓝返)
运城永济
蒲州古城牌坊
古渡梦境牌坊
蒲津渡堤坝遗址(石坝)
古蒲州城门
撰于绵:2024.07.23
修改:2024.07.29 山江虹悦.临江楼 兰馨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