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对于中国教学现状的启示

标签:
教育培训 |
一、不得不说的二语习得
相信每个从事语言教学的人都知道”二语习得”这个概念,简言之,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母语或者第一语言习得已经建立的基础上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过程。具体说来,一个母语为汉语的适龄儿童在入学之后学习英语的过程就叫作二语习得。
随着大量学者对这一领域研究,大量有关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中认知能力,语言感觉,心理状况的分析都应运而生: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种有别于他们母语的语言系统,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过程中应用二语时所产生的典型错误与偏差,以及各个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例如年龄、性别、母语与二语类似程度等。
这些相关理论对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无疑有些不同程度的影响,诸如话题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输入语言的难度把控对我们从事语言教学的人来说都是需要思考的。
迄今为止,各国的语言研究者从不同层面,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对二语习得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所得出的二语习得理论多至40种,其中以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和克拉申的五个假说对于二语习得理论发展有重大意义。
1. 乔姆斯基与“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学习语言的能力
普遍语法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遗传基因赋予了人类普遍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被他称之为“普遍语法”,它指的是语言运用当中一系列的限定规则与用法。那么习得过程就是不断地接触目标语言材料去获得存在于语言之中的规则和用法。
举例来说,在英语中有一条规则是修饰词在核心词前用来修饰,限定核心词(比如形容词+名词,红红的苹果:red apples),但是在法语中,修饰词要放在核心词后面(les pommes rouges)。所以,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的主要观点还包括,由于语言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结果、认知的表现,因此,人类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于习得过程中的学习者,不必纠正他们使用第二语言时出现的错误,随着他们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自我改正。他认为,语言不是靠学习和监控得来的,只要确保大量的正面语言数据输入,语言习得就会进行。
2. 克拉申的五个假说
克拉申(1982)曾在二语习得领域提出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五个假说:
1) 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2)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
3) 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4)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5) 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习得-学习假说”:一些研究者认为“learning”和“acquisiton”是可互换的,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克拉申强调,语言习得(acquisiton)指的是在非正规训练或学习条件下所接触到的语言应用,比如通过与外界的交际活动,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大量获取到目标语言,并通过不断地练习逐渐能够正确、流利的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室里接受正规语言学习的过程。通过对比能够发现“习得”比“学习”更加有效,因为通过“习得”而掌握了第二语言的人能够更轻松的与说母语的人交流,而通过“学习”掌握了第二语言的人只是更善于运用该语言的语法和规则进行纠错。
“监控假说”更强调的是“习得”与“学习”的内在联系及“学习”对“习得”的作用。克拉申认为,只有无意识情况下的语言应用,才是体现真正的语言能力,而有意识的学习只是获取了语言知识,相较语言应用能力,得到的只是纠正和编辑能力。他说,通过正规语言培训的学习者总是会有意识的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评判,不自觉的对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纠正,因而在实际交流过程中丧失了语言流利度的把握。然而,在日常口头表达时,人们更为关注的是通话内容而非形式上的正误。所以,在此情况应尽可能少用监控功能。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习得者对语言系统习得是按照一个可预知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即有一些规则必然先于其他的规则被学生习得。这种习得顺序具有自然性和普遍性,与日常开展的教学活动并无关联。同时,他还反对按照这个自然顺序教授语法知识,语言习得本就应该在自然社交场合中进行。
i+1:对于“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语言学习者是通过接触大量语言输入材料并进行有效理解而习得第二语言的,然而前提条件是这种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只有语言输入是可以被学习者理解的,习得过程中的内在加工机制才能够得以继续。在“输入假设”中,克拉申强调最佳状态是学习者接触到比他们现有语言水平稍高一级别的语言输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可被理解的内容层面上而不是形式,这样,语言习得才能够持续的进行。因为语言输入是可被理解的且确保有充足的输入量,那么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将会得到不断地提高。
“情感过滤假说”旨在于研究同等起点的语言学习者,为什么有的提升速度很快,有的却效果不够显著。那是因为学生在习得第二语言,接触大量语言材料的时候,受到了一定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些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信心和焦虑感等。克拉申认为,除了接触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素材,更主要的是,需要将输入(input)转变为吸收(intake),习得才会真正发生,才会真正得以产出(output)。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因此,情感因素最终对语言水平的高低有影响。
二、中国二语习得的现状
目前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学习者,课堂授课几乎是唯一一种语言学习的方式。据数据统计,较大比重的语言输入来自课堂,即老师和课本。教师以教授语法知识和单词为教学内容,以讲解为教授的唯一方式,进行较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主要注意力被放在对语法规则的讲解上,考核也是以答题的正误为判定标准。这使得学生自动忽略了在语言实际运用过程中去归纳总结语法规则,进而在课堂上接触到有限的可理解语言输入对学习者的习得水平并无太大促进。虽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生本身比教师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课本作为主要的语言输入材料也远远不足,但是各个名目繁多的语言测试还是使得大批学习者不自觉的陷入了题海战术。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我们基本可以总结二语习得的过程是学习者对于所接触的语言输入进行整理、加工、储存,并最终加以应用的过程。
了解到习得的基本方法,学习者还应积极的利用情感因素,促进习得的进行,例如对语言培养兴趣,正面的心理参与等。同时,还应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克服自己母语语言习惯的干扰,逐渐培养第二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思考方式,多了解相关的文化习俗。
1. 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
根据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我们要想让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有进步,我们首先要明确他们当前所处的水平,也就是“i”习者的水平,并且我们要明确知道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高一个级别的语言输入,不是+2,也不是+3,换言之,就是我们的输入必须是可以通过别的途径理解的有效信息。
比如,单词教学中可以采用视觉辅助教具,或者简单的推理题,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其中。通过高一级别的语言输入,逐渐可达到“i+1”的水平。所以,确保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结合中国目前外语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使得输入材料多样化。除了课堂上需要用到的教科书,还应补充更多题材广泛,内容有趣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
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更多现代化的手段去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例如互联网,电视,广播,外国原版电影,歌曲等多种渠道去学习第二语言,当然还需要再次强调,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选择适合的材料,不可太难,因为这会对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学习积极性有影响。
2. 调动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积极性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学习者心理的内在发展和心智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在日常授课中,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应多加引导学生了解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实用性,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采用多维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语言学习的自信心,以学生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多为学生提供使用、练习语言的机会,可以适当扩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Schuman(1978)就指出:学习者与目标语言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直接影响文化移入的程度,继而影响二语习得的进程。所以,对于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也是我们英语教师需要关注的。
3. 为学习者营造较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一个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学习者应根据环境去模仿母语者的发音、词汇用法、构句方法,从而掌握到更为地道、正确、自然的语言进行语言交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和网络为语言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多媒体计算机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大大的改善了课堂内的语言环境。随着这种语言环境的不断完善,学习者的语言意识渐渐的被培养起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忽略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不足。
四、结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缓慢而又复杂的过程,它是在非目标语的社会环境中对语言进行有意识学习的,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习者建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动态课堂教学模式,为他们营造较好的语言习得环境和氛围,同时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使得教学工作更符合二语习得规律,进而改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