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锦堆灰艺术——淄博周村探访锦堆灰展览馆

(2017-08-04 14:39:36)
标签:

邮雅斋收藏

图片

欣赏

感谢

分类: 社会活动
锦堆灰艺术——淄博周村探访锦堆灰展览馆         锦堆灰艺术——淄博周村探访锦堆灰展览馆 
【我参观后,收藏了一帧锦堆灰小斗方,是生肖作品。因为我是属蛇的,就要了“生辰报——蛇年大吉”】

       7月25日,我们“3U”团在淄博周村古商城游览时,伊林带我们到“锦堆灰展览馆”参观,让我们认识了一种陌生的艺术门类。

锦堆灰艺术——淄博周村探访锦堆灰展览馆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是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之一,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起于元,盛于清末。“锦灰堆”最早起源于何时,现无准确文献记载,相传是元代与赵孟頫齐名的画家钱选,在一次醉酒后兴起,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下酒菜吃剩残物,如蟹脚、蚌壳、莲房、鸡翎、鱼刺等、信手绘制成一幅横卷,并挥笔题款“锦灰堆”。这可能是“锦灰堆”最早的历史记载。

锦堆灰艺术——淄博周村探访锦堆灰展览馆

       通俗的从字面上来理解,‘锦’代表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不小心残破,产生了如同被火烧的残破效果称为‘灰’,这些残破的东西通过画家的画笔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就有了所谓的‘锦灰堆’。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翻折的信札、残损的典籍等文物片断均可入画。该艺术形式因集多种绘画、书法技能于一身,又享有“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的美誉。

锦堆灰艺术——淄博周村探访锦堆灰展览馆

         锦堆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耿学知居于著名的旱码头周村,从16岁开始跟父亲学国画和书法,2004年正式涉足锦灰堆,近年来创新尝试改变传统的配色及构图方式,融入青花瓷瓶、蓝印花布等元素,让这门“高冷”艺术更接地气。“锦灰堆”的传承比较困难,需要精通真草隶篆及古印刷体,擅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青铜器与碑拓造型及篆刻印章等绝活,方能有所作为。2004年,父亲开始教耿学知画锦灰堆,锦灰堆属于工笔画的范畴,它将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以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呈现在非常写实的空间里,看似杂乱无章,却又充满内在的秩序感,同时又不乏中国画的疏密浓淡,非常雅致。
据了解,以往的锦灰堆作品,残片之间内容上基本没有关联,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与前辈不同的是,耿学知在创作过程中赋予锦灰堆一定的中心主题,结合当下热点拓展了创作题材。锦灰堆的画法也决定了它是一项极其耗费精力的艺术创作,有些功夫还得下在画外。为了完成一幅青铜器主题的作品,他亲自跑到临淄博物馆观看青铜器造型及上面的铭文字体,到古董店去查阅老信封,还得到老报馆查阅相关文献史料。希望各界人士不要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来品味一下锦灰堆的独特人文魅力!

锦堆灰艺术——淄博周村探访锦堆灰展览馆

       我们“3U”团一行在锦堆灰传承人耿学知工作室参观。

锦堆灰艺术——淄博周村探访锦堆灰展览馆

        锦堆灰展览馆的展览作品,都是耿学知的作品。

锦堆灰艺术——淄博周村探访锦堆灰展览馆

       耿玉洲,1945年生于山东淄博市周村区,自幼酷爱书画,长期临摹芥子园画传,曾先后拜画家陈伯鸣、徐金
堤为师,习画花鸟山水。1966年任周家小学民办教师,在此期间一边教学一边研习书画艺术,几十年勤学不辍。1992年在周村地区创办第一所周村业余书画学校。1993年去中国美术学院专修花鸟专业,从师卢坤峰、叶尚青、朱颖人、闵学林等名家。毕业后专攻海派吴昌硕先师画风十几载。1999年拜画家宋翼青为师学习“锦灰堆”得到先生真传。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锦灰堆”这一优秀的传统技艺,近几年来专攻“锦灰堆”的创作技法,并在不断学习前人绘画技法中不断研发出自己特有的创作技法。成为新中国建立后“锦灰堆”艺术第一位传人,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已成为当今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珍品。
    耿学知,耿玉洲之子,1973年生于山东淄博,号桃源居士、桃花源斋主人。幼时贪玩不愿以书画为伍,青年时得父亲友人们相劝始随父习画。师法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文人画家。95年随父迁住秦皇岛,结识李壮阁、李英、丁宝栋、宋宝顺等书画名家并得其精心指教,并与乔海光、刘宏等青年画家为友整日研讨书画。2006年随父耿玉洲学习锦灰堆创作至今。现为中国锦灰堆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锦堆灰艺术——淄博周村探访锦堆灰展览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