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著名史学家柴德赓先生婚姻二三事

(2015-12-16 16:40:46)
标签:

杂谈

说起鲁迅的妻子,除了许广平之外,人们还会记起一位朱安。在那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时代里,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朱安”,从含苞待放的妙龄女子,等成枝枯叶萎的迟暮老人。她们中的大多数湮没在历史的尘烟里,沉默的承受着时代带来的疼痛。不敢将“爱情”这样的概念随意附会给她们,这样空守一生,更多的人不过是将其视为嫁作人妇的本分。今天小编推送的柴念东先生的这篇文章里,通过留存的零星资料,亦为我们拼凑了一位朱安式的人物——郦小娟的影像。尽管文章里没有过多的抒情,然而那些冷静的文字也足以让我们为她的遭遇唏嘘不已。

柴德赓婚姻二三事

文|柴念东

柴德赓,浙江诸暨次坞镇里亭柴家人,宣统三年戊申九月初六(1908年9月30日)生。父柴灿(1865﹣1936),字廷植,清国学生,奖五品顶戴;母诸暨县城眼桥太学生陈洪畴长女陈氏(1868﹣1935)。柴廷植与陈氏育三子三女,《暨阳柴氏宗谱》记“长子早卒,次子柴德诚,三子柴德庚(读书后“庚”字改为“赓”)”,故后来读临浦小学至浙江省立一中所用名字均为“柴德赓”。据《暨阳柴氏宗谱》记,柴德庚原配为巽坞郦仁清次女郦小娟(1910﹣1990),郦氏为诸暨显赫家族。

1929年,柴德赓高中毕业后,家里并不同意他投考大学,特别反对他去北平读书;他不顾家庭阻力,自己筹措旅费与几个同学一道毅然北上求学。到北平后因病错过投考清华大学机会,后考中北平师范大学。时北平师范大学名师济济,陈垣、钱玄同、邓之诚、黎锦熙等大家均在此任教,柴德赓从此走上学术的道路。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p1_pstatp_com/91519e08845e0eec8d0daec9caef9b00.jpg

图为青年时代的柴德赓先生。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p3_pstatp_com/9f9488cc2dd1f42264b2dddd39734347.jpg

1929年,柴德赓考取北平师范大学。同学合影相送。后排左一为陈璧子,左三为柴德赓。

1930年7月暑假期间,柴德赓从北平返乡,经杭州时寻找一中的同窗旧友,并与学妹陈璧子同游西湖。《百年青峰》收集的柴德赓诗稿中有诗二首题为《返杭第三日携璧游三潭印月》十九年夏:


叶底芙蓉好,潭中夕照明。风怀静里得,不共沙鸥盟。

湖风动荷叶,晚雨洒衣裳。相看浑无语,四野起苍茫。

从诗中可知,柴德赓此时已经和陈璧子私定了终生,承诺将百年和好,这里是用荷花来借喻感情的。

《百年青峰》所收的下一首诗紧接前,题为《返家三日清晨登保俶塔》:

行色百仓皇,清晨览大荒。天风逐晓雾,初日上前冈。

离别添新恨,殷勤理旧狂。下山在顷刻,归路指钱塘。

从此诗可以读出一些意味,“行色百仓皇”、“离别添新恨”说明前后几日,发生一些变故;“归路指钱塘”,此处“钱塘”应是他做的一个决断,不回里亭,而去钱塘。

据柴家村宗人后裔(柴渭法老人)口述,那年柴德赓回到里亭柴家后,家里为其操办婚事,按照旧礼俗迎娶郦家女小娟进门。这一桩婚事对柴德赓来说是毫不知晓,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婚姻大事,媒妁之言,父母做主;看来抗婚已经来不及了。到家第二日即为成亲日,按照当地习俗举办婚礼、酒席,大宴宾客。当日柴德赓表面勉强同意此婚事,实际暗作着逃婚的决定;新婚夜晚他们并没有同房,柴德赓择机逃出了里亭柴家,直奔杭州旋即北上。于是有前述“返家三日”的题记,他站在保俶塔上思想斗争激烈,但自从离开里亭柴家时已经作了决定,此刻只是更增强自己的信念而已。

郦女小娟是柴家正式迎娶进门的媳妇,事已成实,柴家不能退婚,郦女小娟就在柴家定居下来。按照封建习俗,她没有和柴德赓同房,并独守空房一生,柴家当为“贞女”立牌坊一座。

时隔一年,1931年9月柴德赓与陈璧子在北平结婚,1932年10月长子耀平(祖衡)在北平出生;后又陆续生育二女二子。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p3_pstatp_com/d566f4b9a3c383a883d0b7000bebae75.jpg

图为柴德赓与陈璧子。

1933年,柴德赓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由时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杨廉(原杭州一中校长)介绍至安庆一中任教。

1934年6月长女覆平出生,关于覆平的出生地可据《柴德赓日记》考。1961年柴德赓赴武汉参加“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会”后乘江轮而下,经过安庆,停船登岸,日记有如下记述:

船经安庆,颇念亡女。步行攀上,洋楼马路,大非昔比,欲寻小南门旧址,毫无解得,惟迎江寺一塔依依近人,旧游非梦,何胜太息。

由见,他对安庆的记忆,除了在此工作过,还有女儿在此出生。1934年夏,柴德赓应师大校友、时杭州市立中学校长叶桐之聘,在该校任教。将刚出生不久的长女覆平送回里亭柴家交郦小娟带养。

1935年夏,柴德赓应辅仁大学陈垣校长之聘在北平辅仁附中任教,携陈璧子与长子耀平同往。1935年柴德赓母亲病逝,1936年父亲亦病故;在与其兄柴德诚分家产时,柴德赓书写一文,要求其名下继承的家产(六亩耕地)分予郦小娟,作为她的生活来源。

1942年,由郦小娟抚养到八岁的覆平因阿米巴痢疾夭折,从此郦小娟孤身一人在柴家祖屋居住至终。

1946年夏抗战胜利后,柴德赓一家从四川返乡,曾在青年军第四大学补习班(杭州)短期任课,陈璧子亦在杭州一中任教。此间柴德赓曾携全家返里亭柴家,正遇修订《柴氏宗谱》,柴德赓参与了一些修订工作,关于柴德赓的婚娶如下记述:“配十都巽坞郦仁清次女郦氏,续湖南湘潭陈伯君之妹陈璧子。”

1951年5月土改时,柴德诚被指联系上海等地资本家参与反攻倒算。郦小娟所拥有的土地被没收,仅分得祖屋房产一间,从此郦小娟靠者种地、卖手工饰品为生。1958年后郦小娟成为公社社员,当时村里的孩子称她为“郦嬷嬷”,直到1970年代后期,年老逐渐失去劳动能力成为村里“五保户”,由生产队供养其生活。

1971年2月,柴德诚的儿子柴根发(时21岁)与母亲回到里亭柴家,住在祖屋北房最西侧(郦小娟的隔壁),多少可以关照一些她的生活。

1985年5月,笔者到过柴家村(1949年后,第一个回到柴家村的柴德赓后代),曾见到过郦小娟老人,个子不高,可以看出是一个经历沧桑的老妇人。

1990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初七)郦小娟去世,享年81岁。她比柴德赓(1970年去世,62岁)和陈璧子(1986年去世,77岁)在世时间都长,死后葬于里亭后山坡上。

郦小娟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她的不幸是封建旧式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过渡期所造成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是这个故事并不遥远,就发生在我的祖籍地诸暨次坞里亭柴家,地址里亭柴家81号(新门牌)北侧的旧居。

现在笔者想找一张郦小娟的旧照,在柴家村里及她的亲戚家都没有寻得。那些年代照相本身就是一个奢侈的享受,可能本来就存有极少。她去世后,留下的遗物由亲戚清理了一些,留下一点放在祖屋,25年过去,基本无存矣。没有留下影像的遗憾就永久留着吧,尽量去想象她的模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