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2017-10-19 09:40:51)
标签:

教育

小数除法是一个教学上的重难点,因而在第三单元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这一周除了上新课,就是在练习。

对于一个数除以小数知识的教学,我是在学生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依据商不变的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在教学除法竖式时,必须规范,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后,竖式书写方面事先我也进行了考虑,让学生明白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但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还是发现了如下问题:

1、不能顺利的移小数点。

2、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不对齐。

3、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4、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样效果会更好。

对于这样的计算题,重在让学生多练习,多去巩固,在练习中掌握运算的原理,避免上述的问题。

而在完商的近似数这节课后,我感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会比较深刻

1、问题的生成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而不是教师提供的。当学生在计算19.4÷12的时候,碰到了一种现象“除不尽”。这在以前的小数除法中没有出现过,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形成了问题。这是其自己发现的,很自然便会产生一种自己尝试解决的迫切欲望。这无疑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思路是正确的,结果却是错误的情况。但无论怎样,这是学生经过了一番思考后产生的一些想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典型表现。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

总的看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突出了学生在问题生成和解决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去深刻的体会为什么要保留小数,通过圆角分的知识更加加深理解好商的近似数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让他们深刻的明白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进而加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1.0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