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三点式阅读
(2011-07-12 21:19: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青出于蓝 |
小鸟
张立新
父亲上班当医生走了,母亲上班当护士走了。都救死扶伤去了,把小明一个人锁在阴冷的家里。
桌上有一把剪纸的小剪子,小明拿起小剪子,在头上剪了一下,掉了几根头发。小明兴奋不已,对着镜子剪起来。父母亲回家,小明欢快地迎上去:“爸爸妈妈,我会剪头发了,以后剪头发不用花钱了,不用去理发店了。我以后给爸爸剪头发,给妈妈剪头发。”
“去去去,你能干什么!”父亲不愿看他。
母亲蹲下身,抚摸着小明的头:“以后大了你就会理发了。瞧你,把头发剪得很不好看,妈妈还得带你去理发店修修。”
“修什么啊,反正也在家不出去。”父亲不耐烦了,“再说了,他怎么拾掇也好看不了。”
小明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小明看出来了,父亲嫌弃他。在小明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白天带他出去过。唉——像他这样的残次品,有个爸就不错了,小明知足。
小明生下来挺重,七斤半,这还是称体重前撒了一泡尿。
“不撒尿,我儿子非把秤压坏了。”父亲自豪。
小明长到会翻身的月份时发现不对了,右手使不上劲。一检查,右臂发育迟缓。父母亲怎么也不相信这罕见的病会落在自己孩子身上。西医治了,中医也治了,钱也花光了,随着孩子的长大,右臂还是又短又小,使不上力气。
上幼儿园,小朋友对他小小的右手感兴趣。偶尔还有一两个坏小朋友,非要和他握手,趁机使劲握住他小小的右手不放,疼得他嗷嗷叫。回到家,小明说什么再也不去幼儿园了。
不上幼儿园,小明就在家一个人玩,没有玩具,小明就自己用纸做。小明会用纸折叠成小椅子、小桌子、小床、小汽车、小人儿。小明让小人儿们坐小汽车来家里串门,小明有小朋友了。他当白雪公主,让七个小人儿坐在小椅子上跟他玩,跟他说话讲故事。快到父母下班的时候,小明会赶紧让小汽车把小人儿们拉走,开进鞋盒子里,那是车库。
有一回,小人儿们走得晚了,父亲回家,看到满桌子的纸玩具,大发脾气,把纸玩具全抓到一起,揉成一团,冲他嚷:“就一只手了,还这么能添乱!”
小明默不作声,他猜父亲今天又在医院忙着救人了,忙累了忙烦了忙得脾气大了。
过后,小明悄悄从纸篓里救出刚才还和自己玩的小人儿,只有两个还有救。小明把其余五个小人儿放进牙膏盒,晚饭后母亲带他出去放风的时候,他在草坪上挖个小坑埋了。
邻居的老爷爷送给小明一只小麻雀,站着东摇西晃,羽毛像刚发芽的幼苗,还遮不住小麻雀身上的皮肤。小麻雀嘴张得大大的朝着小明吱吱叫,小明用右手轻轻给它喂了一撮水泡过的小米,小麻雀吃了。小明笑了,用小小的右手轻轻摸了摸小麻雀。
怕把小麻雀捏疼,小明和小麻雀打交道都是用右手。小麻雀也爱在小明右手的小手心里卧着。
小麻雀在小明的小手心里一天天长大,能在屋里飞了,飞累了还是在小明右手的小手心里卧着,不愿意回饼干盒子,那是它的窝。小明用纸折了一只小鸟,涂上颜色,引得小麻雀啄了纸小鸟一下。小明笑了,拿出上次幸存的两个纸小人儿摆在纸小鸟旁边。
“我们都有朋友了!”小明对小麻雀说。
小明正玩得开心,门开了,父亲回家。这回父亲对纸玩具没介意,却告诉他,赶快把小麻雀放了。小明呆愣愣地不敢问为什么,只是站着不动。
“快去啊,这东西传播禽流感!现在南方闹得厉害。”父亲说急就急。
小明忙把小麻雀引到小手心里,刚要出门,又转身把桌上的纸小人儿和纸小鸟装在衣兜里,免得它们遭殃。
出了家门,小明到外面的草坪,怔怔地站在上次埋牙膏盒的地方,母亲正好下班回来。
“妈妈,爸让我把小麻雀放了,说有禽流感!”小明泣不成声。
母亲抚着小明的头,过了好一会儿,说:“那就放了吧。小鸟属于天空,应该自由地飞。”
小明知道没指望了,他缓缓伸出小小的右手,张开,扬起。小麻雀扑棱着翅膀,展翅高飞。忽地,小明从衣兜里拿出纸小鸟,追过去。
“等等你的朋友!”小明奔跑着把纸小鸟掷向空中。纸小鸟落下,小明跑过去捡起,再掷向空中……
“等等你的朋友……”
“孩子,别跑了,它不会飞!”母亲泪流满面。
“小鸟会飞,小鸟会飞!”小明哭着奔跑着,一次次把纸小鸟掷向空中。
“等等你的朋友……”
三点式阅读
【美点赏析】
关于同年,冰心是这样说的:
童年啊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是啊,童年,总是跟“梦”连在一起的。还有梦一样美的伴侣:蓝天、白云、阳光、风筝……处处洋溢着笑声,还有跟风儿一样四处玩耍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但是《小鸟》的主人公小明是个残疾的孩子,他的童年缺乏的是温馨,多了份酸楚,他敞开的心灵似乎只是为了接受伤害。小明因为右臂发育迟缓,只能生活在阴冷的家里。上幼儿园,顽皮的孩子欺负他,带给他肉体的伤痛,也使他产生了对孩子世界的恐惧。在家里,父亲嫌弃他,粗暴地对待他,“父亲说急就急”, “在小明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白天带他出去过”,父亲不耐烦地嫌弃他“再说了,他怎么拾掇也好看不了”,大发脾气,把纸玩具全抓到一起,揉成一团,冲他嚷:“就一只手了,还这么能添乱!”
但是这个在冷漠和孤单中成长的孩子,心中同样有梦,同样有些孩子纯真的爱心和善良,这使这篇这篇小说在冷酷和凄凉中,又处处洋溢着爱的暖色、情的火花。
小说用朴实的语言,不厌其烦地物描绘这个孩子的生活和心灵世界,充分展示这个孩子善良的本性。这是一个右手残疾的孩子,作者一次一次地描写这个孩子极大限度地对手的使用:剪头发、折纸玩具、喂养小鸟。这个有手疾的孩子一次次地用手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了快乐。他需要玩伴,他需要快乐,这是一个努力追梦的孩子。“小明会用纸折叠成小椅子、小桌子、小床、小汽车、小人儿。小明让小人儿们坐小汽车来家里串门,小明有小朋友了。他当白雪公主,让七个小人儿坐在小椅子上跟他玩,跟他说话讲故事。快到父母下班的时候,小明会赶紧让小汽车把小人儿们拉走,开进鞋盒子里,那是车库。”它是那样强烈地让我们的心潮起伏,它为主人公的生活抹上了亮色,使小说在冷峻中有了温馨,它同样在我们健全的人面前抹上了一抹鲜亮的暖色。
尽管父亲蛮不讲理地毁坏了他的纸小人,他悄悄抢救,忍泪埋葬,却又是那么的善解人意——他猜父亲今天又在医院忙着救人了,忙累了忙烦了忙得脾气大了。
他学会了剪发,兴冲冲地向父母炫耀,想着以后可以帮爸爸妈妈剪发,却遭到了冷遇——“去去去,你能干什么!”父亲不愿看他。尽管委屈,可是小明还是知足于自己有个爸爸。最后,连与他相伴的麻雀也因为莫名其妙的“禽流感”,只好忍痛放飞,他听妈妈说,小鸟是属于天空的,当他看到麻雀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拿出纸小鸟,掷向天空……他这种让人心疼的善良总是与伤害密不可分,那种伤害撕裂者我:他是个孩子,他需要温情。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他更需要关爱!
他的右手,曾经遭到恶意的侵害,也许因为他是个孩子,忘了这种伤痛,也许因为这个受到侵害的善良孩子更懂得弱小者的不幸与痛苦,他是那样细细地呵护小麻雀:
小明用右手轻轻给它喂了一撮水泡过的小米,小麻雀吃了。小明笑了,用小小的右手轻轻摸了摸小麻雀。
怕把小麻雀捏疼,小明和小麻雀打交道都是用右手。
他的真诚换取了小“小麻雀也爱在小明右手的小手心里卧着”的友谊。
他还怕小麻雀像自己一样寂寞,折了个纸小鸟,找出幸存的小纸人,高兴于他们都有朋友了……
可是好景不长,“禽流感”到来,大人对于“禽流感”的恐惧,使这个孩子的追梦之旅又一次夭折。如果说,被迫放飞小麻雀的痛苦随着小麻雀的自由飞翔而被一种来自孩子心底的渴望得以实现的快乐代替,那么,那个飞不起来的纸小鸟带个孩子的伤痛就随着孩子的那一声声嘶声裂肺的哭喊——“等等你的朋友……”纠缠于我们的心头:这个习惯于孤单的孩子怎么也不会明白,那么友好的小麻雀为什么也会变得如此冷酷,弃他的朋友而去?这个孩子的追梦之旅也会因此夭折不再长出翅膀了吗?我不由地想起了卡森麦卡的话:“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相信所有的读者会和我一样,在心里呐喊:不!我不让它成为现实!我们恨不得马上成为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成为这个孩子稚嫩童心的守护者,去靠近他,温暖他……正如卢梭说:“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莎士比亚说:“思想,自由的精灵。”身体的残疾,生活的孤单,并没有禁锢这个孩子思想的自由,他像一只断翅的小鸟,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地用自己的手,用自己的善良与爱心编织着美好的飞翔之梦,在现实中,他也许就是那只飞不起来的纸小鸟,但他毕竟是一只小鸟,是小鸟就离不开蓝天,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那只小麻雀,扑棱着飞向蓝天,只要他永远怀揣着梦想和善良。在伤痛之余,我们不会忘记这个男孩带个我们的某种温暖,更不会忘记我们应承担的某种责任。因为这个孩子让我们坚信,只要给予一缕阳光,他的明天就灿烂。这就是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
【难点指津】
一个孩子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小明背后的父母呢?初读小说,我们肯定会愤慨于这个父亲的态度,他无疑是一个孩子梦想与纯真的扼杀者。作者在自己的博客里就拟了这样一个标题话——“父母对孩子的伤害”,请听《北京文学》发表的《小鸟》的诉说,无疑,作者自己也把父亲定位于扼杀者。
小小说的特点是用最精练的语言展示丰富的内容,蕴含深刻的情感,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在我看来,这篇小说除了表现一个孩子对家庭温情的渴望,对友情的渴望,对社会交流的渴望,表现一个孩子的“飞翔”的梦想外,还有一个隐含的主题,那就是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童年故事,曲折地折射出成人对于灾难与伤痛的承受力,透过父母对待小明的态度,我们分明看到了成人对于生活的无奈,以及面对自己无力抗争的遭遇的不同态度。
而这种成人世界的这种伤痛,是我们青少年读者容易忽视的。尤其是对父亲这个人物的解读,我们往往会简单化、平面化。小明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也许他们曾使许多濒临死亡的人重新恢复健康,使许多许多有病者的肌体重新得以健全。应该说,他们对健康有更深层次地体会,也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生活成长。但事实就是那么残酷,可是,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右臂又短又小,遭受别的孩子的欺凌,哪怕是想尽了办法,花光了所有的钱,也无济于事。对于孩子的病情,他们比别人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也许会使他们心中存不得半丝幻想。这就是他们伤痛的根源。
文中的母亲无疑是孩子生活中仅有的一缕阳光。与父亲的烦躁不同,面对生活的不幸,她选择了承受,选择了坚忍。她的抚摸、她的鼓励、她的泪水,就是孕育小明善良与梦想的温床。而父亲的呢?难道连一丝温存也没有了吗?难道他真的不在意儿子吗?
我们看到,虽然他无情地毁坏儿子的纸玩具,当他发现儿子玩麻雀的时候,却不在介意纸玩具,而是喝令儿子马上放了麻雀,因为这东西“传播禽流感”。死亡率66%的禽流感,让医生谈虎色变,虽然态度粗暴,可我们能够明白,父亲是在意于儿子的,最起码在意儿子的健康。
父母的爱是复杂的,或许在他们看来,孩子是他们的作品,在面对健康的作品时,他们会将复杂隐含在一个“爱”字之中,但在面对所谓“生理不完美的作品”时,文中的父亲,却强加给了自己太多的负罪感(对儿子、对责任的负罪感),同时也把给些负面情绪强加给了他的孩子,因为正是这个作品,让他活得这么累、这么疲惫、这么没面子,他把爱,深藏在了这些负面情绪之下。但是,他忽视了,疾病并不是孩子的错。
所有的这些,实际上是一个男人面对无力冲破的生活重压下的一种心理应激,是自己的无能的一种惩罚。成人世界的伤痛,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考点训练】
1、文章写一个残疾孩子的生活,以《小鸟》为题,有何寓意?
2、小明对于小麻雀的细心呵护,反映出这个孩子怎样的心理需求?
3、对于文中父亲的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可参考 1、3“美点赏析”与“难点指津”。
2、小明对于小麻雀的细心呵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爱心与善良,更是表现这个孩子对与家庭温暖的渴望,对人际交流的渴望,对友情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