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方法》教学案例
(2011-07-06 09:00: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资源共享 |
[案例背景]
一些说明抽象事理的文章,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被选入第三册语文课本里的《统筹方法》,是华罗庚写的《统筹方法评话及补充》这篇论文中的一个片断,怎样把这样的课上得有趣,上得生动,使学生乐于学习,并能达到意犹未尽的境界。
[案例过程]
上课前,我先搜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活实例,激趣导入。上课时,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有一位名叫婷婷的小姑娘,她下午四点三十分放学回家,回家后,她想做这样一些事,淘来(一分钟),烧饭(四十五分钟,条件:放在电饭锅上)写日记(三十分钟),整理院子(三分钟)……小姑娘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五点二十五分回家。哪位同学来帮帮她,让她能在这段时间里完成这些事,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一时间,教室里齐刷刷举起了一大片的小手,我特地叫了一位平时不善言语,基础又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位同学讲了他的方法,我适时加以肯定,并说,你们知道吗?他是用了最先进最科学的方法,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把它的名字取为——统筹方法。(受表扬的这位同学,非常激动)
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一找,华罗庚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来阐释这一原理的?
学生马上从课文中找出了“统筹方法”的定义。
知道这里作者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
华罗庚要把这样一个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他也从生活中撷取了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明。下面,我请三位女孩子给大家来泡茶。
我请了三位同学读泡茶甲、乙、丙。
问:这三杯茶味道是一样的,清香甘冽,余味无穷。如果让你们来泡茶,你们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节约时间。因为,时间是金钱,是财富。要做到节约时间,就必须要安排为工序。
这样,三言两语就把统筹方法的重要作用讲清楚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华罗庚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一个过程进行说明的呢?这个说明过程用文字表述出来,就是论文了。我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然而,设计了一个小论文比赛。材料就是怎样帮助婷婷小姑娘解决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请你用文字表述出来。
因为学生有范文可以模仿,一个个跃跃欲试,不到七分钟,他们自以为比较满意的“小论文”纷纷定稿。我选取了其中几位同学的文章进行交流,这样,从另一角度也激发了学生学写平实性说明文的兴趣,起码,让他们领悟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掌握文章内容的条例性和文章表达的准确性。
我们刚刚学的是华罗庚举的例子,还有我们自己选的例子,这一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文章的开头说,它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的,真的这样吗?我先给他例举了七十年代初,华罗庚到杭州来作《统筹方法》的报告,接下去,新安江水电站在主修开关及另一项检修中,因运用了统筹方法,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缩短了工时,节约了时间,更创造了极高的效益。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用过“统筹方法”?你周围的人,是否在用“统筹方法”?哪些现象,你认为这就是在运用“统筹方法”呢?
一时间,学生畅所欲言,从二千多年前的“田忌赛马”讲到自己植树节的植树安排,从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讲到烤大饼。课本上的知识与课外的实践有了一次很好的交融。
下课铃声响了,可是学生沉醉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
[教学反思]
(1)在众多文体中,说明文的教学一直是教师在教材处理上比较棘手的一种文体。特别是这一类内容看似简单,内涵十分丰富的文章,讲得多了,学生不喜欢听,讲得浅了,学生掌握不了文章的重点。因此,我们老师不妨在教材的处理中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以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2)学生看似自己都看得懂,毋需老师多讲的课文,我们怎样挖出其深意,在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掌握它,这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主人这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表扬激励法,不仅能使优秀学生思维活跃,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你的表扬声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感,也许你的这一声表扬,能让他的学习产生一种质的飞跃,也许明天的课堂中,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学生。
课堂其乐融融,学生如沐春风,这又是怎样地让人赏心悦目。爱上语文,其实就这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