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读完了《安静》和《生命的品质》,又趁热打铁拿上这本,虽然是作者写于更早之前即大概1996-1999年的作品,除了少数几篇在前两本中已有重复之外,其余则几乎都是未读过的,所以丝毫未读出过时感,反而在其中还出现了今日才有的‘智能时代’。
读周国平的书,需要安静,需要时间,虽读起并无消遣性的轻松,但读时还是非常享受的,因为有心灵被理解和认可的感觉,就如你在做一件你喜欢的事一样,也许在别人眼中会觉得你是如此的累,但你实质上是精神愉悦而轻松的。
读周国平的书时,会不断跳出熊培云的头像出来。觉得他们对我留下的印象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都是告诉我思考的乐趣以及坚持和享受孤独之时,而这两样,其实是我长久以来一直缺乏的,思考是我不擅长的,孤独是我本来有的,但一直让我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坚持的。读了他们的书之后,终于一步步体会到这两样东西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此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有四句,第一句就是“爱并不能消除这种精神生活的孤独”,意即即使有亲密的朋友和爱人毫无怨言地陪伴着你,你仍然只能自己体验这种孤独,别人即使陪着你你仍然会感到孤独,还不如还给别人更多的自由时间;
第二句是“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不要去要求别人分享自己的秘密,不要去探视别人的心灵,多给自己留点独处的时间吧;
第三句是“凡是因为一种政治制度而叫喊“失去”生活的人,他真正失去的是那种思考和体验生活的能力”,我突然明白,对有些人而言,有些东西是无法逃避的,无论你如何想换环境,那些问题会一直追随着你,只要你缺乏“思考和体验生活的能力”,你到哪里都会遇到问题。
第四句就是“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本书内容摘录如下:
1 当对某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即被称之为“存在的挫折”。
2 史怀泽: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3 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4 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应敬畏一切生命。
5 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6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的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行走,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走向同一个圣地。
7人们过分专一地投身于劳作,其结果会使我们赢得了世界却失去了心灵。
8 在精神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我们普遍对生活意义之缺失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个事实恰好证明了在我们的本性深处有一种寻求意义的内在冲动。
9 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在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荣格发现,他的大多数中年病人都能适应社会,且有杰出的成就,但发生“中年危机”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内心的整合,即缺乏个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觉人生的空虚。
10 选择孤独,以便保护自己的内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扰而专注于意义和秩序的寻求。
11 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
12 凡是因为一种政治制度而叫喊“失去”生活的人,他真正失去的是那种思考和体验生活的能力,我们可以断定,即使政治制度改变,他也不能重获他注定要失去的生活。
13 昆德拉:每个人都在雾中行走,看不清自己将走向何方。在后人看来,前人走过的路似乎是清楚的,其实前人当时也是在雾中行走。
14 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15 所谓知命,就是跳出一已命运之狭小范围,不再孜孜于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讨个说法,而是把人间整幅变幻的命运之图当做自己的认知对象,以猜测上帝所设的命运之谜为乐事。
16 与命运和解,从广阔的命运之网上看自己的命运;对他人宽容,限制道德判断,因为同样的命运可能落在任何人头上。
17 真正的个性皆诞生于残缺意识的觉醒,凭借这一觉醒,个体开始从世界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自我。
18 他人的不可把握,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使得社会性的孤独也不能真正消除。
19 人处在历史中,所以不可能把握作为整体的历史。因此,任何历史举动都是冒险,无权为任何绝对立场辩护。
20 谁献身于每个人自己的生命时间,献身于他保卫着的家园,活着的人的尊严,那他就是献身于大地并且从大地取得收获。
21 人们可能拒绝整个历史,而又与繁星和大海的世界相协调。总之,历史不是一切,在历史之外,阳光下还绵亘着存在的广阔领域,有着人生质朴的幸福。
22 一个人未必要充当某种历史角色才活得有意义,最好的方式是贴近自然和生命本身的生活。
23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24 过去,教育的目标是为职业做准备。现在,教育应该为人们能够有意义地利用闲暇时间做准备。应该使人们有能力在闲暇时间过一种有头脑的生活,而不是无所用心的生活。
25 读名著原是为了获得享受,在享受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和教益,而刻意求解的读法往往把享受破坏无遗,也就消解了在整体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围。
26 世上的捷径往往只通向事物的表面,要达于核心就必须作出持久不懈的努力。
27 人的心是世上最矛盾的东西,它有时很野,想到处飞,但它最平凡最深邃的需要却是一个憩息地,那就是另一颗心。
28 真正的爱情必是忠贞专一的。惦着一个人并且被这个人惦着,心便有了着落,这样活着多么踏实。
29 真正孤寂的是往事,那些曾经共有的往事,而现在它们被无可挽回地抛弃了。它们的存在原本就缘于共同享有,一旦无人共享,它们甚至不再属于你。
30 加缪:每当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正是它的简单令我震惊。
31 一个人把他所担任的角色看得比他的本来面目更重要,无论如何暴露了一种内在的空虚。
32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33 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
34 当生活中的小挫折彼此争夺意义之时,大苦难永远藏在找不到意义的沉默的深渊里。
35 陪着我的寂寞坐着的,另外还有很多寂寞;真正的痛点是无从超越,没有意义能够引渡我们。
36 维持婚姻最主要的便是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互相的信任感、行为方式上的默契、深切的惦念以及今生今世的命运与共之感。
37 从茫茫的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
38 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之孤独的发现的抚慰。
39(那些鸡汤小散文):它们实在是惊人地相似,以至于你对其中任何一篇都留不下确切的印象,留下的只是一点儿似是而非的小感动,一点儿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40 无论我们怎样爱惜健康,也不可能永久保住它,而健康的全部价值便是使我们得以愉快地享受人生,其最主要的享受方式就是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
41 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
42 这种无聊表现为一种聚精会神的心不在焉,一种有所寻求的无所事事。
43 那种形而上的关切,也只有在向土地的回归之中,在一种万物一体的亲密感之中,方能获得不言的解决。
44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信念发生动摇时才会通过指责别人丧失了信念来证明自己仍在坚持信念。
45 正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
46 唯有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47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自己。
48 一个人不应该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东西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一个人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对这一切外在遭际的态度,即如何做人。
49 一个人只是为谋生或赚钱而从事的活动都属于劳作,而他出于自己的真兴趣和真性情从事的活动则属于创造。劳作仅能带来外有的利益,唯创造才能获得心灵的快乐。
整理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