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兴平方言亲属称谓系统  张芒芒

(2014-11-25 19:28:24)
标签:

转载

分类: 全国方言集锦

兴平方言亲属称谓系统  张芒芒

兴平古称“犬丘”、“槐里”、“始平”等。唐朝时,“兴平军”驻扎金城县,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改金城县为兴平县,取“兴唐平叛”之意,县名沿用至今。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今辖7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兴平市处于东经108°17′~108°37′,北纬34°12′~34°26′,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北依莽山,南临渭水,交通便利,陇海铁路、“312”国道、西(安)宝(鸡)高速公路和104省道中、北线横贯东西,东经咸阳距省会西安50公里。汉武大帝刘彻的群墓位于市东北方向十公里处,唐贵妃杨玉环墓位于市西十三公里处。据《咸阳市志》等记载,从夏朝至今,兴平的政区沿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管辖周边几县,如东汉时的右扶风,治所在槐里(今兴平),辖槐里、安陵、平陵、茂陵、武功、栒邑(今旬邑)、漆县等县;二是由西安管辖,这种情况时间最长。如北宋的京兆府,府治在长安(今西安)辖11县,今咸阳市境3县:咸阳县、兴平县和泾阳县;三是由咸阳管辖,从民国开始一直到今天,如1950年5月设立的咸阳专区辖13县,今咸阳市境7县:咸阳、兴平、三原、泾阳、淳化、醴泉(今礼泉)、栒邑(今旬邑)县[1]。从中可以看出,兴平的政区沿革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动,加之,距离咸阳、西安较近,方言在历史演变中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影响[2],保存的较为完好,只存在文白异读和普通话影响下的新老派异读,这在方言亲属称谓中也有所反应。

“亲属称谓”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它是汉语方言词中不可缺少的、十分常用的基本词汇,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纽带。称谓词语从交际对象角度可分为背称和面称。背称是受话人不是被称呼者时使用的间接称呼语;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这两种配套使用的称呼方式,是我国古代社会传统的男女有别、以男性为中心、长幼有序、对长辈尊重的思想在亲属称谓中的充分表现。根据亲属关系所指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出生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所致的血亲和姻亲。文中单字调的调值依次为:阴平21,阳平35,上声53,去声44,轻声2。

一、血亲称谓

称谓因血缘关系而产生的,统称血亲称谓。血亲称谓又因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所谓直系血亲,指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所谓旁系血亲,是指具有间接血缘关系即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3]

(一)亲属称谓血亲

表1.1  亲属称谓血亲系统表

称谓

称谓释义

背称

面称

远祖

总称辈分高于“高祖父”的祖先

先人[ɕian44ʐən21]

 

高祖父

祖父的祖父

老老爷[lau53lau5344]

老老爷

高祖母

祖父的祖母

老老婆

[lau53 lau53phɣ35]

老老婆

曾祖父

父亲的祖父

老爷[lau5344]

老爷

曾祖母

父亲的祖母

老婆[lau53 phɣ35]

老婆

祖父

父亲的父亲

祖母

父亲的母亲

父亲

生养自己的男子

大[ta44]/大人

[ta44ʐən35]

母亲

生养自己的女子

妈[ma35]/大人

儿子

自己所生养的男子

娃[ua21]/小子

[ɕiɑu44ʦɿ2]/儿

称名

儿媳

儿子的妻子

儿媳妇

35ɕi44fu2]

称名

女儿

自己所生养的女子

娃/女子

[ny21ʦɿ2]/女

称名

女婿

女儿的丈夫

女婿[ny21ɕi44]

称名

孙子

儿子的儿子

孙子[suən44ʦɿ53]

称名

孙媳

孙子的妻子

孙子媳妇

称名

孙女

儿子的女儿

孙女儿

称名

孙女婿

孙女的丈夫

孙女儿女婿

称名

曾孙

儿子的孙子

重孙

[tʂhəŋ35suən44]

称名

曾孙媳

曾孙的妻子

重孙媳妇

称名

曾孙女

儿子的孙女

重孙女儿

称名

曾孙女婿

曾孙女的丈夫

重孙女婿

称名

兴平方言中称父母分别为“大”、“妈”,未成年者背称父母时统称为“大人”,也可以指其中的一方。成年人也有人背称母亲为“娘”。“大人”是个古语词,本义从字面可知是与小孩儿相对的成人。引申为对他人的尊重,也作为晚辈对长辈的称呼。由“尊称”发展到官场中下级对上级、百姓对为官者的面称,不过“这种称法在明以前是极少见的。” [4]由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发展为特指父母或其一方,兴平方言中这种用法更为常见,有时也用到“大人”的本义。

兴平方言中称呼父亲时,面称和背称都以“大”为多见,但年轻一代的父母们却按照普通话,让孩子称呼父亲为“爸”,自己则按照传统称其父亲为“大”,这说明他们一方面迅速接受着新事物,一方面又固守着传统。因此,称呼父亲为“大”和“爸”的分界线就以这一代孩子为线,即从90后的孩子们开始,已经很难再听到称呼其父亲为“大”的了,取而代之的是“爸”,这一现象是普通话影响方言的一个特例。

兴平方言中称妻子为“媳妇”较为常见,古籍中“息”有繁衍、生养之义,引申为儿子之称,如《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儿子之妻,在古代最初称“妇”,由于可以称儿子为“息”,因而儿子之妻就称作“息妇”,之后俗字“媳”取代了“息”,“媳妇”这个词的应用范围也扩大了,也可称自己之妻为媳妇。兴平方言中同样说“我媳妇……”,听话人可以从对话情景中明白对方说的是自己之妻还是指儿子之妻。

兴平方言中称“儿子、女儿”分别为“小子、女子”;也可以统称为“娃”;还可以分别称为“儿、女”。其中前两种称呼多见于称孩子未成年时,后一种称呼多见于孩子成年之后。

总之,兴平方言直系亲属称谓辈分清晰,背称固定,和普通话口语联系密切,父、母、子、女称谓较复杂。

(二)亲属血亲称谓

1.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表1.2  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表

称谓

称谓释义

背称

面称

同父母所生年长于自己的男子

哥[kɣ35]

兄的妻子

嫂子[sau44tsɿ2]

嫂子/姐

同父母所生年幼于自己的男子

兄弟[ɕiuŋ53ti21]

称名

弟媳

弟的妻子

兄弟媳妇

称名

同父母所生年长于自己的女子

姐[ʨiɛ35]

姐夫

姐的丈夫

姐夫[ʨiɛ53fu21]

姐夫/哥

同父母所生年幼于自己的女子

妹子[mei53tsɿ2]

称名

妹夫

妹的丈夫

妹夫

称名

侄子

兄弟的儿子

侄儿

称名

侄媳

侄子的妻子

侄儿媳妇

称名

侄女

兄弟的女儿

侄女

称名

侄女婿

侄女的丈夫

侄女女婿

称名

外甥

姐妹的儿子

外甥[uei21səŋ44]

称名

外甥媳

外甥的妻子

外甥媳妇

称名

外甥女

姐妹的女儿

外甥女儿

称名

外甥女婿

外甥女的丈夫

外甥女婿

称名

兴平方言中称“兄、弟”分别为“哥、兄弟”。“哥”的本义是放声,《说文》:“哥,声也,从二可,古义以为歌字”。“哥”在唐代曾是用的很广泛的指称,可以称父、称兄、称子,唐代以后逐渐地集中称兄[5]。因此,宋代《广韵》:“哥,古歌字,今呼为兄。”“兄弟”在上古汉语中多是兄与弟的合称[6]。后世多指弟弟,是一个偏义复词。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兄弟”以轻重音区别指兄弟合称与单指弟弟。兄弟合称时“弟”读去声,指弟弟时“弟”读轻声。兴平方言中用“弟兄”指兄和弟的合称,用“兄弟”(弟读轻声)指“弟弟”,用“哥”指兄。

兴平方言中,“嫂子”、“姐夫”称谓较为常见,也有人面称时将二者分别称为“姐”、“哥”。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子女在择偶时不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而是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因而青年男女在婚前先会有一段时间的来往,这样在婚后,一方的弟、妹有时就按婚前的称呼称另一方为“姐”或“哥”。

笔者所在地的亲属称谓中只有两个儿化音,即上文中的“孙女儿”和“侄儿”。兴平原下西(安)宝(鸡)北线以南地区的称谓词中儿化音较多,普通话中属称谓词中没有儿化音。

2.父亲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表1.3  父亲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表

称谓

称谓释义

背称

面称

伯父

父亲的兄

大伯[ta21pei35]/伯父排行+伯

大伯/伯父排行+伯

伯母

伯父的妻子

大妈[ta21ma35]/伯父排行+妈

大妈/伯父排行+妈

叔父

父亲的弟

爸爸[pa21pa35]/叔父排行+爸

爸爸/叔父排行+爸

叔母

叔父的妻子

姨[i35]/叔父排行+姨

姨/叔父排行+姨

姑母

父亲的姐妹

姑[ku35]

姑父

姑母的丈夫

姑父[ku53fu21]

姑父

堂兄

伯父、叔父所生年长于自己的男子

堂兄名+哥

堂兄名+哥

堂嫂

堂兄的妻子

堂兄名+哥+媳妇

堂弟

伯父、叔父所生年幼于自己的男子

堂弟[th35ti21]

称名

堂弟媳

堂弟的妻子

堂弟媳妇

称名

堂姐

伯父、叔父所生年长于自己的女子

堂姐名+姐

堂姐名+姐

堂姐夫

堂姐的丈夫

堂姐名+女婿

堂妹

伯父、叔父所生年幼于自己的女子

堂妹

称名

堂妹夫

堂妹的丈夫

堂妹女婿

称名

姑表兄

姑母所生年长于自己的男子

表哥名+哥

表哥名+哥

姑表嫂

姑表兄的妻子

姑表兄名+哥媳妇

姑表姐

姑母所生年长于自己的女子

表姐名+姐

表姐名+姐

姑表姐夫

姑表姐的丈夫

表姐名+女婿

姑表弟

姑母所生年幼于自己的男子

表弟[piau53ti21]

称名

姑表弟媳

姑表弟的妻子

表弟媳妇

称名

姑表妹

姑母所生年幼于自己的女子

表妹

称名

姑表妹夫

姑表妹的丈夫

表妹媳妇

称名

兴平方言中称祖父为“爷”,称父亲为“大”,称叔父为“爸爸”,年轻一代称父亲为“爸”。古籍中“耶”指父亲,后来写作“爷”。《玉篇》:“爷,俗为父耶字。”后来用作广义的尊称,之后又用作对祖父的称谓,但同时也可以称父亲。“爹”(徒可切)指父亲,“大”是爹的俗字,二者在字形上没有关系,古时的读音也不同。因此,胡士云先生认为由于“爹”的读音离[ta]越来越远,为了符合实际读音,就借一个同音字来代替[7]。因此,“大”用于称父亲出现的较晚,至少始于明代。“爸”也指父亲,因为上古音轻唇和重唇不分,二字音近相通。古人书面语言中常见之“父”,在口头语言中就是“爸”、“爸爸”。[8]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普通话。

3.祖父母之兄弟姐妹称谓系统

表1.4  祖父母之兄弟姐妹称谓系统表

称谓

称谓释义

背称

面称

堂祖父

祖父的兄弟

爷/排行+爷

堂祖母

堂祖父的妻子

婆/堂祖父的排行+婆

姑祖母

祖父的姐妹

瓜婆[kua21phɣ35]

瓜婆

姑祖父

姑祖母的丈夫

姑父爷

姑父爷

堂伯父

父亲的堂兄

排行+伯

排行+伯

堂伯母

堂伯父的妻子

堂伯父排行+妈

堂伯父排行+妈

堂叔父

父亲的堂弟

堂叔父排行+爸

爸爸

堂叔母

堂叔父的妻子

堂叔父排行+姨

舅祖父

祖母的兄弟

舅爷[ʨiou3544]

 

舅祖母

舅祖父的妻子

舅婆[ʨiou35phɣ35]

姨祖母

祖母的姐妹

姨婆[i21phɣ35]

姨祖父

姨祖母的丈夫

姨父爷

[i21fu2144]

姨表伯父

父亲的姨表兄

姨表伯父名+伯

姨表伯母

姨表伯父的妻子

姨表妈

姨表叔父

父亲的姨表弟

姨表叔父名+叔

姨表叔母

姨表叔父的妻子

姨表姨

姨表姑母

父亲的姨表姐妹

姨表姑母名+妈

姨表姑父

姨表姑母的丈夫

姨表姑父

伯/叔

外曾祖父

母亲的祖父

老外爷

老爷

外曾祖母

外祖父的母亲

老外婆

老婆

外祖父

母亲的父亲

舅爷[ʨiou5321]

外祖母

母亲的母亲

舅婆[ʨiou53phɣ35]

姑外祖母

外祖父的姐妹

姨婆

姑外祖父

姑外祖母的丈夫

姨父爷

兴平方言中称“姑祖母”为“瓜婆”[kua21phɣ35],有时也写作“姑家婆”(“_”表示两字合音,下同)。

兴平方言中称舅祖父、舅祖母分别为“舅爷[ʨiou3544]、舅婆[ʨiou35phɣ35]”,称外祖父、外祖母也是这两个词(读作[ʨiou5321]和[ʨiou53phɣ35]),只是读音不同,即变调别称。

4.父母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表1.5  父母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表

称谓

称谓释义

背称

面称

舅父

母亲的兄弟

舅/排行+舅

舅母

舅父的妻子

妗妗[ʨin21ʨin21]/妗子[ʨin21tsɿ2]

妗妗/妗子

姨母

母亲的姐妹

姨妈/姨

姨妈/姨

姨父

姨母的丈夫

伯/姨父

伯/姨父

姑表兄

舅父所生年长于自己的男子

姑表哥名+哥

姑表哥名+哥

姑表嫂

姑表兄的妻子

姑表哥名+媳妇

姑表弟

舅父所生年幼于自己的男子

表弟

称名

姑表弟媳

姑表弟的妻子

表弟媳妇

称名

姑表姐

舅父所生年长于自己的女子

姑表姐名+姐

姑表姐名+姐

姑表姐夫

姑表姐的丈夫

姑表姐名+女婿

姑表妹

舅父所生年幼于自己的女子

表妹

称名

姑表妹夫

姑表妹的丈夫

表妹女婿

称名

姨表兄

姨母所生年长于自己的男子

姨表哥名+哥

姨表哥名+哥

姨表嫂

姨表兄的妻子

姨表兄名+哥媳妇

姨表弟

姨母所生年幼于自己的男子

表弟

称名

姨表弟媳

姨表弟的妻子

姨表弟名+媳妇

称名

姨表姐

姨母所生年长于自己的女子

姨表姐名+姐

姨表姐名+姐

姨表姐夫

姨表姐的丈夫

姨表姐名+女婿

姨表妹

姨母所生年幼于自己的女子

表妹

称名

姨表妹夫

姨表妹的丈夫

姨表妹名+女婿

称名

兴平方言中妗妗一般用于幼年、青年时孩子对舅母的称呼,妗子常用于年长者对舅母的称呼。

兴平方言中,称母亲姐姐的丈夫为“伯”;称母亲妹妹的丈夫为“姨夫”。称前者为“伯”,体现了对长者(一般指长于自己的父母)的尊重。“伯”和“姨夫”的配偶分别称为“姨妈”、“姨”,其中称谓“姨”属于亲属称谓的简化。

总之,兴平方言中旁系称谓因为血缘关系的原因而有这样的特点:亲缘关系越近,称谓语多,区分越具体;亲缘关系越疏远,称谓语越简单,称谓越笼统。前者如面称兄和姐分别为“哥”(大哥、二哥)和“姐”(大姐、二姐);后者如面称堂兄、姑表兄、姨表兄和堂姐、姑表姐、姨表姐分别为“名+哥”和“名+姐”。

二、姻亲称谓

称谓由婚姻关系所致的,统称为姻亲称谓。如果再细分,则可进一步分为夫系姻亲和妻系姻亲[9]

(一)夫系姻亲称谓

指妻子对丈夫及其家庭成员的称谓。

表2.1  夫系姻亲称谓系统表

称谓

称谓释义

背称

面称

祖公公

丈夫的祖父

屋他爷

[uei53thɣ5344]

祖婆婆

丈夫的祖母

屋他婆

外祖公公

丈夫的外祖父

屋他舅爷

舅爷

外祖婆婆

丈夫的外祖母

屋他舅婆

舅婆

公公

丈夫的父亲

大/婆子大

[phɣ35ʦɿ2ta21]

婆婆

丈夫的母亲

妈/婆子娘

[phɣ35ʦɿ2niaŋ21]

伯公公

丈夫的伯父

屋+他伯

伯/伯公公排行+伯

伯婆婆

丈夫的伯母

屋+他伯家妈

妈/伯公公排名+妈

叔公公

丈夫的叔父

屋+他爸爸

爸爸/叔公公排行+爸

婶婆婆

丈夫的叔母

屋+他爸爸家姨

姨/叔公公排行+妈

丈夫

女子的配偶

男人[nan35ʐən53]/外头人[uei21thou53ʐən53]/女婿/老汉[lau44xan21]/当家[taŋ44ʨiɛ21]、账柜的[tʂaŋ44kuei21ti21]、娃他大

[ua21thɣ53ta21]

称名

大伯子

丈夫的兄

丈夫名+他哥

大伯嫂

丈夫的嫂

丈夫名+他哥媳妇

嫂子

小叔子

丈夫的弟

丈夫名+他兄弟

称名

小婶子

丈夫的弟媳

丈夫名+他兄弟媳妇

称名

大姑子

丈夫的姐

丈夫名+他姐

大姑姐夫

丈夫的姐夫

丈夫名+他姐夫

姐夫

小姑子

丈夫的妹

丈夫名+他妹子

称名

小姑妹夫

丈夫的妹夫

丈夫名+他妹夫

称名

兴平方言中,丈夫的称呼语较多,背称“女婿”、“男人”、“当家”和“外头人”、“账柜的”、“娃他大”较为常见,年纪较大者也称为“老汉”,此称谓背称更为常见。

兴平方言中称公公、婆婆分别为“婆子大”、“婆子娘”,这种称谓多见于背称;面称时多用从夫称谓,分别称为“大”和“妈”,这是因为媳妇和公公婆婆相处的时间较多。

(二)妻系姻亲称谓

指丈夫对妻子及其家庭成员的称谓。

表2.2  妻系姻亲称谓系统表

称谓

称谓释义

背称

面称

岳祖父

妻子的祖父

丈人爷

岳祖母

妻子的祖母

丈人婆

岳外祖父

妻子的外祖父

媳妇她舅爷

舅爷

岳外祖母

妻子的外祖母

媳媳妇她舅婆

舅婆

岳父

妻子的父亲

丈人叔

叔/大

岳母

妻子的母亲

丈母娘

姨/妈

岳伯父

妻子的伯父

丈人伯

伯/岳伯父排行+伯

岳伯母

妻子的伯母

丈人大妈

妈/岳伯父排行+妈

岳叔父

妻子的叔父

媳妇她爸爸

爸爸/岳叔父排行+爸

岳叔母

妻子的叔母

媳妇她姨

姨/岳叔父排行+姨

岳姑母

妻子的姑母

媳妇她姑

岳姑父

妻子的姑父

媳妇她姑父

姑父

岳舅父

妻子的舅父

丈人舅

岳舅母

妻子的舅母

丈人妗子

妗妗

岳姨母

妻子的姨母

媳妇她姨妈/姨

姨妈/姨

岳姨父

妻子的姨父

媳妇她伯/姨父

伯/姨父

妻子

男子的配偶

媳妇/婆娘[phɣ35niaŋ44] /老婆[lau53phɣ21]/屋人[uei21ʐən53]/娃他妈

称名

内兄

妻子的兄

丈人哥

内嫂

内兄的妻子

丈人哥家媳妇

嫂子

内弟

妻子的弟

丈人兄弟

称名

内弟媳

内弟的妻子

丈人兄弟媳妇

称名

内姐

妻子的姐

丈人姐

襟兄

内姐的丈夫

一挑[i44thiau53]/一担[i44tan21]/挑担[thiau53tan21]/名+哥

内妹

妻子的妹

媳妇名+她妹子

称名

襟弟

内妹的丈夫

一挑、一担、挑担

称名

外曾祖父

母亲的祖父

老外爷

老爷

外曾祖母

外祖父的母亲

老外婆

老婆

外祖父

母亲的父亲

舅爷[ʨiou5321]

外祖母

母亲的母亲

舅婆[ʨiou53phɣ35]

姑外祖母

外祖父的姐妹

姨婆

姑外祖父

姑外祖母的丈夫

姨父爷

兴平方言中称岳父为“丈人叔”。“丈人”本义是对老人的统称,即指年长的人,后来引申为对妻之父的称呼。

兴平方言中对自己妻子的称呼也较多,背称“媳妇”、“婆娘”、“老婆”、“屋人”、“娃他妈”,这些称谓和上文提到的对丈夫的那些称谓主要用于背称,面称时称名或白搭话。

兴平方言中妻子的称谓语也较多,有“媳妇”、“婆娘”、“老婆”、“屋人”、“娃他妈”等,其中“婆娘”这一称谓年纪大的人群更为常用,随着普通话对方言的冲击,“老婆”称呼语有取代“婆娘”称呼语的趋势。兴平方言中称妻子为“老婆”时就和称呼曾祖母是同一个词,只是音不同,即变调别称。前者读作[lau44phɣ21],后者读作[lau53phɣ35]。

兴平方言中称襟兄和襟弟为“一挑、一担或挑担”。这是因为兴平市的北边是一个延绵的原,当地人称为莽山。莽山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崎岖不平,起伏较大,“担子”以前是重要的运输工具,襟兄、襟弟两家之间经常相互帮忙挑东西,因此这样称呼。

总之,兴平方言中姻亲称谓背称时,常采用从夫称谓和从妻称谓,如称外祖公为“丈夫名+他舅爷或屋他舅爷”;称岳伯父为“丈人伯或媳妇她伯”。这样就可以与血亲称谓区别开。面称时则按照丈夫或妻子的称谓方式称呼,如称岳外祖父为“舅爷”,称岳伯父为“伯”。

三、兴平方言亲属称谓特点

兴平方言亲属称谓体系十分复杂,在日常应用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用从他称谓

兴平方言中,经常用到从他称谓,背称亲属时常用到“我”[ŋɣ44],这种用法多见于晚辈,如指自己的兄时说“我哥”,指自己的姨母时说“我姨妈”或“我姨”。也常用到“你”[ni35],多见于长辈和晚辈交谈时,如对晚辈称的伯父时说“你伯”,称其舅父时说“你舅”。这种带着特定感情意义的称呼,显示了对被称者的尊重,展现了说话人的礼貌,也拉近了亲属间的距离。前者是说“ⅹⅹ(某亲属)是我ⅹⅹ”,后者从听话方来说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另外,“妻子”在背称亲属时有两种情况,称姻亲亲属(表六)时常说“我屋他ⅹⅹ”或“丈夫名+他ⅹⅹ”,如说“我屋他兄弟”指的是其丈夫是弟;称其他亲属为“我娘家我ⅹⅹ”,如说“我娘家我大”指的是自己的生父。丈夫在背称亲属时也有两种情况,称妻系亲属(表七)时常说“我媳妇她ⅹⅹ”或“我媳妇她娘家ⅹⅹ”,如说“我媳妇她哥”指的是自己的内兄;称其他亲属时为“我ⅹⅹ”。此外,夫妻双方在称对方时常说“我兀个”或“兀个”也有尊重和亲近的意思。

(二)等级观念浓厚

长幼有序、注重排行的等级观念在兴平方言的亲属称谓词语中有所反映。比如说自己的父亲一共弟兄三个,分别是老大、老二和老三,父亲是老大,自己称呼父亲的其他兄弟分别为“二爸”、“三爸”。如果自己的父亲是老二,自己称老大为“大伯”,称老三为“三爸”。如果自己的父亲是老三,自己称老大为“大伯”,称老二为“二伯”,每个人都称自己的父亲为“大”。这种长幼有序的称呼在兴平方言亲属称谓中很常见,人们经常会说到“大姨妈”、“大舅”、“某某家大的媳妇”等,相应的人们也常说到“碎姨”、“碎舅”、“某某家的碎娃[suei21ua53]”、(重音在“碎”,“娃”是轻声,和大人相对的“碎娃”[suei21ua21]重音在“娃”,“碎”是轻声)“碎爸爸”等。

(三)亲属称谓的简化

潘攀先生经过调查发现:现代汉语口语中被简化的主要是姻亲称谓语[10]。兴平方言中也是这样的,如姻亲称谓语称比自己母亲年纪小的姨母为“姨”;称舅父为“舅”(不分面称和背称);称姨表伯父、姨表叔父分别为“伯”和“叔”。这种情况更常见于面称语中,如称岳父为“叔”或“大”,因为面称时两人的关系已经很明晰了,简化后可以提高对话的效率,也可以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背称时,由于受话人不了解所说的称谓语具体指哪一个亲属,或者没有必要知道得很具体,即只要了解大概是说话人某类亲属就足够了。前者往往加上“排行”来区分,如“二姨”、“大舅”等;后者一般用全称,如“丈人叔”、“姨父爷”。这样受话人就大致懂得了所说亲属的范围,而不会影响谈话等的顺利进行。总之,不管如何表达都是为了交往的简明、高效。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一般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少有两个或更多的了。这样,亲属称谓语也就相应地会发生变化,称谓语中的排行称呼将会逐渐地退出我们的生活。再加上普通话的推广、公众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影视媒体等的影响,普通话称谓语将会不断地融入我们的生活。综上,兴平方言亲属称谓语将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其中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那部分,将会不断被普通话亲属称谓语取代。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保护工作已经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本文简单论述了兴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有关部分,希望能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尽微薄之力。

现代方言中亲属称谓词往往造成了交际上的极大困难,这与各个地域中的人们对亲属称谓词很不一致而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关系极大。看来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但要从语音上使全国人民都学习普通话语音,而且要从词汇(还有语法)上(特别是称谓词)学习普通话词(语法)。也就是说方言地区差异较大的亲属称谓词现象应当是推广普通话的难点和重点。兴平方言处在关中方言东府话和西府话的“内过渡带”,其方言是相对复杂的。根据前人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个是兴平方言是由典型的东府方言可分n、l,到西府的只有l声母而无n声母的过渡方言。兴平方言中n、l两个声母都有,但n、l两声母所统摄的字,与普通话及关中的其他地区方言之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11];另一个是兴平方言中把普通话n、l两声母拼u韵母的字读作ou韵母[12]这样就无形中加重了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难度,本文写作的一个目的就是以兴平方言亲属称谓语为切入点,帮助当地人了解自己所说的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亲属称谓语的联系和差异,以便更好地认识、学习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志(一)[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第127-134页.

[2]张维佳.关中方言音韵结构共性与历史行政区划[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02期:第44、45页.

[3]、[9]胡士云.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J].人文社会学部 第34号,短期大学部 第42号,2002年3月.

[4]、[8]袁庭栋.古人称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217页、第119页.

[5]、[6]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第304页、305页.

[7]胡士云.说“爷”和说“爹”[J].语文研究,1994年,第1期:第126页.

[10]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简化[J].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8月,第16卷第4期:第76页.

[11]、[12]宋文程、张维佳.陕西方言与普通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宋文程1996年10月:第169页、第175页.

0

后一篇:舞场趣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