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五年级的阅读课,用的是Reading
Circle这一阅读方法,实实在在地了解和学习了一次,感觉很有收获。我的收获是:
一、教师的参与度很少,大概也就在课前有十分钟的与孩子们的对话,孩子们就文章提出问题,老师负责记录并组织学生回答,之后的大约四十分钟都是孩子们自己在学习和讨论。课后老师说我打了一场“做了充分准备的无准备之战”。
http://s1/mw690/002pYYD5zy7kBE0Drj210&690
二、终于搞清楚了Reading Circle到底是Circle了什么。这次的学生工作分配包括下面五项:Word Master,
Discussion Leader, Performer, Connector,
summarizer,并且在课前明确每个人的教学任务,他们的阅读顺序是:
Task1: Read the story and finish your own worksheet.
6分钟上。五个不同的角色在一个小组中自己阅读并完成自己手里的sheet。强制孩子自已阅读,因为每个人完成的阅读材料是不同的。
http://s2/mw690/002pYYD5zy7kBDUGL9Tb1&690
Task 2: Discuss and finish your group worksheet.
学生先按分组订正答案,同一角色的孩子在一个小组中,共同完成本小组的阅读任务。
http://s7/mw690/002pYYD5zy7kBDXFZJQd6&690
http://s9/mw690/002pYYD5zy7kBHBtkGkd8&690
http://s9/mw690/002pYYD5zy7kBHBvsp2b8&690
Task 3: Reading Circle.
不同角色的孩子再回到同一个小组中,分不同的组进行阅读结果展示。
http://s13/mw690/002pYYD5zy7kBDZUKyE8c&690
老师介绍说,这些孩子的角色是会轮换的,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分配,这样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各项阅读活动。
Task 4: Show Time.
三、学生训练有素
这一点令在场的听课老师都挺感慨的,因为孩子训练成这样非一日之功。而且学生的参与率是100%,这对我们当老师的人来说实在太难做到了。
首先,孩子们有固定的回答问题模式,例如:Who can answer me? I want to know... I
think....而且知道展示完鞠躬感谢大家的聆听。
其次,提问从低层次问题逐步到高层次转变。例如:从一入故事的Where?What?How?Why? Did the dog go at
last? When they come back?等大约十一个问题,到Show
time时学生提出的高层次问题,已经在提问过程中用到了虚拟语态,主要原因是在低层级的问题中,学生都理解了,跟教师提问回答的状态不在一个层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孩子们在自问自答,启动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http://s1/mw690/002pYYD5zy7kBHr8sEw90&690
再次,学生的发言都是大段的句子,在最后的connector时,学生朗读自己创编的故事,令人震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编出一个合理的故事可见孩子的英文水平。
四、教师的良苦用心
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修改自己的设计,才会有了今天给我们的展示。就拿Summerize这一环节来说,老师给孩子们设计了思维导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这个台阶的设置就很给力。
http://s6/mw690/002pYYD5zy7kBE0IpA905&690
http://s12/mw690/002pYYD5zy7kBHvXcSv5b&690
临下课,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提出了下面的问题: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travelling on camping? What should I
take? Where is good for camping? How to be save in the
camping?这些问题又会引出孩子们新的思考,并且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左小玉老师最后做了总结性发言,让我们对这一新的阅读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
1.
深度学习的内涵: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人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
2.
深度学习的特征:1)联想与结构;2)活动与体验;3)本质与变式;4)迁移与应用。今天这节课就特别强调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让孩子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深度学习的核心素养落地的一种方式。
3. 深度学习的条件:
1)内容: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2)过程:整体设计,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
3)氛围: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互动氛围;希望在课堂上看不出师生的角色。
4)了解学生;
4.
安富海教授的《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11中指出:深度学习是一种其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特征是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强调迁移运用等特征。条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景;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
5. 基于上面这些理论基础,所以尝试在阅读教学中两种策略探索——微型众筹学习和Reading
Circles。微型众筹学习就是自己提问,自己回答问题;Reading
Circles是第二课时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基础文本意义理解的情况下进行,一般是第一课时梳理故事的基本信息,第二课时再进行Reading
Circles。今天这节课就是把两个活动合二为一。 低层次问题,是记叙文六要素,这是基本训练;高阶问题都是评价和创造性的问题,如何让孩子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设置时老师给予提示。
http://s10/mw690/002pYYD5zy7kBDZRDMld9&690
6. 基于学生表现的设计调整:
本来设计是六个方面,见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删除两个,加上了Performers。
http://s7/mw690/002pYYD5zy7kD7ro9j896&690
Connector里面要给孩子提示,指令语要简短清晰,孩子五分钟能写出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课堂上的内容触动了他,对他的思维和情感引起了共鸣。学生的联想和表达出人意料地好,教材中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表达欲望。异质小组中各自的专注,保证了创造性的成果的产生。学生的作品展示出了整个单元学习的成果,且流畅度较高。
http://s1/mw690/002pYYD5zy7kD7wQ2IM20&690
Summarizer:使用思维工具引导学生总结文中大意:在初使阶段,学生不能绘制思维图,教师可制作框架图引导,学生填空;逐步引导学生自制文本思维图。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方式。
7.
效果: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的原因是可以说好多种答案,并且课堂是开放的,有了展示和讨论的时间,还有孩子觉得问问题很精彩。能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有程序的,但提问是没有的,要换不同的角度,思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8. 使用Reading
Circle的注意事项:1)学生承担角色轮换;2)思维工具从引导到自制;3)文本的难易度,把简单的文本可以让孩子们去做;4)使用频率,可以在课中穿插。今天的课堂是五个环节平铺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在课堂中一个个解决,但这样会用大量的时间。
下面是我被分到的问卷。
http://s16/mw690/002pYYD5zy7kD963GtVcf&690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对Reading Circle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调动了我学习应用的兴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