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往事(五)
(2012-11-27 21:25:34)
标签:
黄州往事杂谈 |
分类: 忆旧 |
黄州的街真少,说到这里,就来到了青云街。这里在六十年代不热闹,县政府招待所等单位在这里,招待所对面的小巷子可以通往沙街,都是住家。小时候,买煤的煤球厂在这条小巷里,黄州人记得它,可能都是买煤。这个煤球厂是当时的独家,也是黄州的福利工厂,安排残疾人工作的单位,里面我记得有好几个跛子。街上还有一个学校,县工业局也在这里。转过弯,就到了地区汽车站,还有黄高,黄冈中学的前称。以前没有濠沟路之前,这里有个小桥,从河上过来。青云街热闹起来是80年代,这里单位把楼房下面打开,租给个体户做生意,一段时间内,这里成了黄州的汉正街,十里八乡的也来这里进货,好了几年,到92年,我开始做生意时,考棚街赶上来了,这也可能是城市东移的结果。考棚街火了几年,现在又是东门外了,还有步行街。越来越往东了。
青云街往西,是沙街,沙街的兴衰是伴随着长江的兴衰而起伏。黄州自古是水码头,沙街就是黄州的码头兴衰的见证。黄州的搬运公司就在沙街,以前是叫挑河的,都是从船上搬运货物起坡,或将货物运到船上。这里是黄州的货物集散地。黄州的江在五十年代,可以在沙街外面的码头上下船。到了六十年代,就要分冬夏了。冬天就到下面很远的地方,夏天又移到沙街外来。这是长江的泥沙淤积造成,人家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就是说江水可以来回变。但是,黄州的江这几十年都没有变回来。听说,在苏东坡时期的宋朝,江水可以到赤壁山脚下,现在离那里有几里路了。外面全是沙滩。也成了黄州人种地的地方。这个也可能和解放后修长江堤有关系。修了堤,水系固定了,就不能改变了。不知是不是这个道理。说到沙街,就说到黄州的江,说到黄州的水。黄州的自来水是哪年才有的吗?是66年。在那以前,黄州城里的人吃水只有两个途径。吃井水,吃江水。黄州城到处是井,有名的已经介绍过,八卦井。在考棚街,地区医院有一口古井。在赤卫小学里有一个古井。因为我在这些地方生活过,故知。没有井水吃的地方,比如地势高的,如黄冈师范,现在的黄冈师专。在六甲那个山坡上,就只有请人到江里挑水给学生教师吃用。不要以为我乱说,千真万确。那时的江边,就是指沙街外的这个地方。也叫大码头。夏天时,城里的人都到这里的堤上乘凉。哪怕东门那边的人也来。几乎是全城的人。很热闹。可以碰见很多熟人。天天如此。
沙街转完,黄州城里的街道基本说完了。还有几条小巷子,比如在胜利街粮店旁边到法院和老看守所去的地方,就有一条小巷。这些不说了。有朋友说到五甲。五甲在胜利街往西出头转弯就到。那里以前都是农民住的地方。有朋友提到赤壁桥,呵呵,那是以后修的,以前是没有,是技校建在那里时。那边一大片地方,都是从城里陆续搬出去的人家,那时拆迁没有现在这样的赔偿法。就是政府划地方,老百姓自己盖房子。钱是很少的。黄州城有几个地方是这样建起来的,一个是赤壁桥那一片,还有胜利南村那一片。胜利南村有很多人家是从考棚街搬出去的。
说完城里,再说说城外。从现在的东门到中商,到十字街,是叫八一路。前面说过,那时这条路是公路,不算城里的街道。路两边有一些水田。有农民在此种水稻。也有单位在这条路上。最有名的是黄高。黄高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位置都没变过。现在给弄到外面去了。这里也荒凉了。现在看不出,再过几十年,谁还记得这里曾经是赫赫有名的黄冈中学。在现在西湖饭店附近,有几家工厂。有大修厂,老名字。后来改来改去,不知叫什么厂,老黄州人都这么叫。有缫丝厂,这两个厂是58年建的。70年后,这里建了无线电厂,建了绢纺厂,黄州机械厂也从城里搬到这条路上。这里有黄州最老的汽车站。就在靠近十字街的宝塔饭店旁边。黄高下面的汽车站没建成时,汽车站在这里,一直到现在,这里还是交通局的宿舍所在地。这条路现在是很热闹的,那时,晚上是没人到这里来的。黄高那时的学生都是住校,初中生也是,不是每天回家,哪怕是本城的学生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