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经40年的我国医学心理学最后到底是什么——是“学科”?是“一门课”?

(2021-11-09 23:36:45)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学科

课程

心理学

精神病学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20211108整理自群聊)

导言: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医学界出现医学心理学热,大量专业人员参与,至今已近40年,却未能建立起独立的成型的学科。现在,一些圈内人士甚至认为,医学心理学不是学科,它只是一门课。听到这些,稍觉遗憾。

没有“学科”,在我国医学科技和职业条块管理制度下,至少会影响学位点建立、研究生培养、课题评审,涉及岗位编制,年轻人职称评定、晋升,直接影响社会应用(如开设门诊)……这些在我这里都经历过。到目前为止,国内医学心理学人也多是通过“挂靠”别的学科才实现(完成)以上种种的。

科技人员与学科,有点类似个人与宗族,青壮年游走世界,耄耋之年叶落归根。学科,或者对业内老者更有亲切感。

——————

正文

这几天群里又谈到医学心理学的“学科”问题。您看得出来,有几位老师因为几十年的辛苦和努力,对这个问题很关注,但也有的没有感觉,也不愿吭声。实际上,目前即使在医学心理学队伍内部,怀疑医学心理学是学科的人,特別是一些年轻人,不是个别。他们类比国外,无视我国国情下有许多创新和特例,将结果看成原因,认为医学心理学不能成为独立学科是历史使然,仅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门课程而已。

由于近期又遇到关于我国医学心理学学科前景的问题(见后注),结合昨日群聊话题,再次引起我对学科问题的关注。实际上,2013年筹划医学心理学老专家联谊会,就是基于一而贯之对学科的消极展望,觉得还是老专家们来个自己抱团取暖吧,别的只能顺其自然。但既然话题上来了,那就以戏说的姿态,再谈谈我国医学心理学学科建设呈现困难的系统性因与果。

首先是医学心理学队伍自身的原因

客观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医学心理学热,参与的人员多数来自医学界,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及各自不同的二级学科,人员的异质性,从一开始就注定在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上是一致的(但内容构架上仍存在差异),在医学心理学学科建设上不易取得共识。自然,这又进一步影响学科的开创和发展。

下面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医学心理学队伍的异质性

以我为例。我的出身比较特殊,医大学的是临床医学,临床工作6年,生理学学习和教学8年(含与医学心理学重叠),然后82年进入医学心理学队伍至今近40年,由于开始时历史负担较轻(低职称),从北京学习回来后,愿意也敢于用多年时间分别到外单位继续学习进修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并在图书馆认真翻阅由校长带回的“HOPE“基金会赠书,其中有许多国外近十年出版而国内或缺的心理行为科学书籍,故基础有所拓宽,从此就立志要参与建立医学心理学新学科——包含基础和临床的新交叉学科。此后在负责我校医学心理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始终全方位按照以上学科的标准展开。从80年代初和国内志同道合者合编医学心理学教材,到9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材研究课题计划项目,我们的教材已经形成完整的“学科”结构(系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临床应用与对象),在学科的实务方面,如学科点建设、科研、临床和社会服务等也做了许多,但困难不小,至本世纪初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时,已过去20多年。2000年以后,全国医学心理学规划教材五、七、八年制主编先后由我担任,长学制主编之所以选择我,是因为通过全国申报,经海选证实我主编的97年教材发行量和影响较大。此后连续十几年,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就是延续我几十年形成的医学心理学“学科”构架。同时,在学科的实务方面自己也始终努力去做,但国内整体上的学科建设特别是职业“条块”的建立,却进展很不理想,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说句实话,像我这样把医学心理学学科建设当成终身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连家人和挚友也认为有点傻。

回过来说,国内80年代初进入医学心理学队伍的,多数是年龄40以上中高职称老师,他们在原有专业的位置相对已比较扎实,如生理学,精神病学,他们的中高级职称和一些成就也是依托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的,有的还担任各学科的领导,进入医学心理学以后,他们积极开展工作,各方面是带头人,开会坐前排,但要建立一个新的学科的意愿并不强烈,捕捉各种时机以促进国内学科成形的动力不足。到了1990年连云港第五次教学会,我在发言中再次指出医学心理学不能建立学科的危机所在,在大会上引起公开的争论。在一众乐观的同行眼里,我的担心和紧迫感属于多余,此后长期被公认为是“悲观派”(面对圈子里的一片乐观和学科建设的实际困难,我当时几乎坚持不下去,在93年北京科技版《医心》的前言里暗示要退出,毕竟八十年代末对我这种年龄的人可是急起直追的时期,多少人出国了。但随着96年获教育部教材研究课题计划项目课题、2000年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CAI课件项目、2000年任全国医学心理学高年制规划教材主编等,才在课程建设上继续走下去,直到退休时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一些人对我几十年反复提学科建设悲观话题不理解,否定这是一种责任感。我近日戏说,一些高年资老师像是在原有家庭基础上加上了婚外情,我等则像是新婚离婚又全身嫁到一个未知前景的新家庭。

这种队伍结构上的特点,导致前一二十年全国范围医学心理学工作在教学上蒸蒸日上,在学科建设上则不成气候。直到今天,医学心理学“学科梦”,由于内部基于现状否定态度渐浓,外部各条块觉醒力量的挤抢(主要是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另述),面临幻灭。学科未能纳入某一“条块”,则许多医学心理学人的历史地位也会被历史淹没,所以有的老先生也有点急。但就本人而言,在经历几十年的努力以后,今天已经不再着急,不再需要那种炽烈的责任感,只是有点遗憾于三十年前居然让我预测到我国医学心理学学科建设的今日结果。

二、医学心理学学术队伍的传承问题

医学心理学学科建设不理想,还与另一因素有关,同时很大一部分也是前一因素的延伸,这就是学术队伍的传承问题。

凡新学科,从萌芽,发展,成熟,离不开学术队伍的上下左右传承。但是:

一方面,就如前面谈到的医学心理学队伍先天结构上的异质性,导致全国没有比较一致的传承方向。如有的学校培养的是生理学研究生,有的培养的是精神病学研究生,有的是心理学,也有公共卫生研究生,或许还有中医学研究生等等。缺乏一致的传承方向,自然形不成代代相传、几何级数发展的合力,在社会上也不能产生一致性的影响,对建立医学心理学学科不起什么作用。

另一方面,后来成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分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下的三级分会。虽然只是教学分会,但在早期对于推动医学心理学学科建设,以及逐渐向外拓展,向我国已有的学术条块渗透(建立新学科这是便捷之路),应该是一个较好的平台。设想,如果该分会早期有所动作,或一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带头人承接有序,以北医医心教研室40年的累积和号召力,或许会挤出一个独立的学科“条块”来。

后来教学分会转到南京中医药大学,现在又转到哈尔滨医大。两者也很努力,但似乎为时稍晚,且作为地方院校,又是中医或公共卫生专业平台,即使有意愿,要克服重重阻力带领全国建设新兴交叉学科,难度确实较大,何况带头人一段时间也不认为需要建设独立的医心学科。

然后,是与两个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

心理学界和精神病学界像相邻的两个庄园(见前博),医学心理学要在中间的边缘地带开出一个新地块(独立的交叉边缘学科),要早,要及时。待到两个庄园觉醒过来要自已耕种边缘地块时,由多学科人员交织起来的医学心理队伍自然难以被整体接受,此时只能在某个庄园内找一个在医药卫生行政条块下能独立运行的亚学科条块位置,难度自然更大。

这里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

一、心理学条块

国内开放后,医学心理学的起点,与心理学的重新恢复,在时间上实际相差不大,都在1980年前后。我们在北京学习医学心理学时参观心理所,他们也才恢复不久,人员也刚抽调回来,购买的仪器许多都还打包在那里。至于综合和师范院校的心理学则一直与医学甚远。但毕竟心理学有心理学会这个现成“条块”,有历史延续性。虽然在全面启动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和临床心理等工作方面或许还迟于医学心理学队伍,但在社会地位条块上有先发优势。积极主动向心理学会靠拢,或许是解决医学心理学“亚条块”的捷径。当然,过程中的排斥或反作用力或许不可避免,就像我校曾出现过的情况(见前博)。心理学的门槛,与医学的距离,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专委会的关系,以及与教学分会的关系,让已有的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专委会,也难以作为学科的总平台统合全国医学心理学队伍。但总归来说,在全局上,应该有能人抓住机会最终解决这类问题。然而历史老人似乎没有给予医学心理学这种机会。

谈到心理学条块,也谈点个人体会。一直来,由于医学心理学队伍人员大多数出身于医学,故而有一种天然的心理趋向,那就是要将医学心理学向医学大条块靠拢的愿望超过向心理学条块靠拢,这其中就包括我本人。然而反思下来,不但当初取名医学心理学,就天然地烙下心理学烙印,而且医学里的精神病学条块本身就有强烈的向健康心理方向拓展的冲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热脸贴冷屁股现象。

二、精神病学条块

近40年里,与心理学界的瓜葛属于近年来的为多,且也较温和,但与精神病学界的瓜葛就复杂多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办医学心理学班,全国遍开医学心理学课。那时开始,精神病学界部分人对医学心理学就存有排斥态度,当年的一些医心人应有记忆。

以下还是以我个人的经历谈点滴体会。

80年代中期,我会很积极地与精神病学界的专家们一起活动,虚心学习,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我的这个身份却有点不友好。记得1990年,我在学术会上以应激多因素的角度,探讨流行性癔病的发病原因,有精神病学专家当场就认为流行性癔病与应激在精神病学里是不同的概念,对我展开“群殴”。当然,这篇文章后来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发表了。

直到2009年,山西太原召开15届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学术年会。由于我还是该分会副主委,会议安排我和嘉宾张某某教授一起主持其中一个专题讨论会。在会议进行过程中,与我并排坐在台上的张教授居然突然伸手把我正在投影的电脑关掉,然后顾自按自己的套路主持讨论会,这种情况应该是闻所未闻,我不予计较。但也可见,作为精神病学新精英的张教授,心中对我这种从医学心理学来的人持有的抵触情绪恐怕不是一点点。

最夸张的是2008年到2012年,在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国内精神病学界所显示出来的强势。该项目由国内部分医学心理学专家为主起草,由我全程执笔(持续了几年),在完成建议书、可行性论证和申报指南撰写各个阶段后,这个与当时"和谐社会"建设相契合的5千万大项目,在最后的申报阶段,多数课题被精神病领域各单位所得(也有心理学的),这或许只是说明,获得课题的精神病学专家,在极短时间内对项目课题的把握,就超过医学心理学这部分专家。但也有尾曲,该项目申报后各课题上报的预算额,经财政部审计,比之原额度被砍掉了一大块,这或说明一些专家申报时的准备还是粗糙了点。实际上,早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各课题的概算都经财政部财务专家现场反复指导过,要求落实到每一细节。

精神病学界对医学心理学的感情比较复杂,但毕竟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不论在理论、方法和对象上有更多交叉和重叠,情感上更亲近些,医学心理学成员有不少人直接来自精神病学,更何况早期医学心理学的起动,国内几位精神病学前辈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如果处理得当,应该能够在精神病学这个条快上找到医学心理学学科的某一“条块”位置,然而结果很可惜!

三、其他

此外,医学心理学在学科建设过程不同阶段,还不断与其他学科产生一些瓜葛,我们也曾经经历过来自司政“条块”和社会医学“条块”的些许阻力。

以上种种,或许被一些人看成是否定医学心理学学科的依据,但我认为,恰恰因为我国医学心理学在延续近40年的历程中没能抓住各种机遇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学科,圈内人员始终只能分散依附于其他学科条块,不能形成学科的合力,才导致一路上的问题。这,属于因与果的系统问题了。

——————

注:近期张某教授撰写的《我国医学心理学形成、发展与展望》一稿中,选择引用我2010年八年制规划教材第二版关于医学心理学发展前景的第二种叙述,即鉴于我国医学心理学长期未能成熟,或有两种发展前景,第一种仍然是努力建立成熟学科,第二种“可能最终被国内某些原有的成熟学科所同化,如精神病学、心理学等;或者被国外引进的其它各种学科所分化和替代,如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健康心理学等”。虽然这第二种可能近年越来越趋于成为事实,但也显示作者是倾向于否定“学科”的。

——————

成文后一周与朋友聊及:

老人回忆往事,自己要作为戏说对待,有趣而已。

老人的意见也不可能一致,“一百个哈姆雷特”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