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微信原手稿)
序(草)
在《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一书中,我曾发问: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情绪低落(抑郁症),或者明明知道自己有不必要的重复动作(强迫症),或者迫切希望自己尽快入睡(失眠症);他们也曾不懈地努力,比如查阅大量资料,获得各种知识,掌握其中原理,了解因果关系,试图“让”自己消除抑郁,控制重复动作,安然入睡;为何他们越是这样努力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控制,问题往往越严重?当时提出这样的“天问”,是为了引导人们进一步讨论各种心理学理论在认识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中的价值。
收到《情绪心理学》书稿后,大致翻了一下,发现作者也是就情绪和情绪障碍问题,在坚持学习和实践累积基础上,以作者所称的”逆问思维”,试图解读情绪问题的发生原因及解决情绪问题的全新思路与方法。这让我很有兴趣地读下去,感觉收益非浅,并决定接受作者邀请,为之作序(一般我拒绝为别人作序)。
本书内容涉及医学、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等绪多学科或领域。我同意作序,不是基于对作品中涉及的各类学科、各种概念和论断的完全认可(特别是在我相对熟悉的医学如神经生理学和精神病学及心理行为学领域,书中的一些相关知识论述和理论解释并不被我认同,但我将这些分歧理解成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论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解读和理解,即作者所称的“逆向思维”),而是基于对作者的执着精神和所取得的实践效果的赞赏和支持。
同时也因为作者的钻研历程与我有类同性。即,从较广泛的多学科角度,试图解读和解决人类心身健康中的某些难题,如“情绪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在各种学科的既定概念、内涵、外延上,与相关学科专家们会有冲突,甚至不受待见。类似情况不但在我身上出现过,国内还有其他实例。没有强大的愿望(动力),缺乏一根筋精神(执着),不能承受长期不受待见(阻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争议往往发生在各种学科的交界部分。人们总是觉得,现有各种学科的汇总,足以解释和解决所有难题;在已有学科知识基础上的“接龙“才是创新。实则,对于人类面临的某些难题,不同学科的认识经常是不同的,以现有学科专家去评审某些“思考”是否“科学”,是否“毒草”,其实未必是科学的,甚至是导致创新困难的重要原因。有时候,脱离已有学科知识和理论基础的“标新立异”,或会隐藏真正的创新。
因此,我是抱着赞赏,包容,鼓励的心态,阅读全书,放弃学术界常有的抠字面习惯,适当无视作者提出的一些新异论断,将重点放在全书的整体流畅性和分析解决问题逻辑性上。建议相关专业的专家和某些针对性很强的求助读者,也抱以这样的态度,耐心阅读,或会最终赞同我的认识。
流行语”不看广告看疗效”。如果一种“标新立异”的方法被证明可以解决人类的某些情绪难题,但因为现有各种学科知识的局限(有盲区),或因为作者知识面的限制(能力不足),无法提供让现有所有学科都满意的理论解释,则作为专家,理应善意地鼓励作者继续努力,作为读者,特别是节着情绪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读者,则可以检验这些方法是否有助于你的问题解决。
宽容,是创新的沃土;鼓励,是创新的动力。这些,我们都有能力提供。期望作者再接再厉,将自己创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完善。
[呲牙]书名或可改为:《解读情绪障碍》,或《逆向思维——解决情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