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系统模型解题 |
初二厌学男孩,在首次咨询后未能按承诺去上学,说明情况有点复杂。
前日首次咨询,由几位亲友陪同,检查未发现病理症状,根据其能自己欣然同意来诊,考虑其有解决“厌学”问题的欲望,即有求助动机的。然后,在与其反复明确应有的思路和方法(附后)后,促其答应在第二天先尝试上学。
然而,孩子第二天没有兑现承诺,仍未上学。这说明他首次同意来咨询,未必真的有寻求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有可能是装的,目的仅仅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本质上是对抗家长的施压。没有求助动机的来访者,自然心理咨询的效果会比较差。
在策略上,如果仅仅是“厌”(讨厌、害怕)学(作业),但有寻求改善的愿望,我们可以从促进“厌”转变为“悦”的方法入手,这是感受(情绪)层面上的问题,心理教育和指导容易有效果。
但厌学久了,长期的负性感受,会逐渐沉淀出某一类消极观念,比如“读书无用”。这类深藏的消极观念(通常不与师长说),除了加重对上学和作业的痛苦感受,也会影响认知(更消极)和行为(更逃避),三者互相影响,使问题变得复杂,解决起来棘手得多。这种已深入观念层面上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劝导就能够扭转的。
对于观念方面的问题,需要有耐心,还要有技巧。设法先动摇其消极的观念,要先搞清楚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也就是他的观念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利用心理指导方法,引进新的观念。比如,知道孩子已萌生“读书有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做生意”的价值观念(该生家长做生意),那么就要先设法“让”他知道,不读书也会有各种严重的后果,而读书特别是愉快地读(不涉及分数只强调知识收获)会有多少好处。然后接入下述附录思路和方法,推进思维(认知)、感受(情感)和行动(行为)的综合改变。
附思路和方法:先承认玩手机抖音有愉悦和做作业有痛苦,再现场引导其体验曾经在完成作业后也有过愉悦感,然后一起将学习和作业的目标内容按难度分解为不同的等级,从低难度的目标开始,有计划分阶段去实现它,并且在实现目标的时候及时寻找自我强化,即设法让其感受实现该目标时的愉悦和成就感。也可参阅《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