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道,诸如“自杀”这些议题是不能过分(过度过深)关注的?

(2019-09-12 15:08:48)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

雷雳教授今日在群里发了“心理学家(者)也会自杀”的译文。

心理学家,而且是我们崇拜的西方顶尖心理学家,懂心理学知识,娴熟于心理调节和困惑排解技术,却去自杀,这怎么也让我们这些又有知识又聪明的人们难以相信,更难接受。

于是,国外组织更多高端专家对此予以研究。在研究结果和结论中,指出了这个问题的许多原因,在对策上好像很强调各种“培训”,也就是说自杀的心理学家还是缺乏教育和培训。这显然是“聪明”但又貌似“线性”的结论,就如国内一直来对学生自杀问题的思考与决策——投入,教育,培训……教育和培训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然而,以我们这些既普通又常犯糊涂的人感性地去看,这个问题或许简单——因为心理学家对某些不该深究的领域知道的太多了,探究得太深了。就如某网友所说的,“洞不能挖深,挖深站不稳自己就会掉下去”。

人是活在“天道”(借用一下这个词)之中的,人类的知识、道理都属于天道内容,人类活着,知道的知识和道理自然越多越好。但天道中,也有许多内容或许人类本不应该过多去关注,某些领域不必去深究,如活着的意义(或活着是为了什么?)(如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情——20190930读三毛后自注),死亡的真相(或死后又是什么?)之类,就不应该知道的太多,关注的太多,探究的太深,不必以“亲身体验”之名将自己深深陷进去。对这类天道内容越不知道,越少去关注,越不去深究,只以“工作角色”开展工作,或许越有利于防止这些高端心理学家的自杀(或还能推而广之)。其实,天道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同类或近似现象,如睡眠与失眠、性与性功能障碍问题等,你越是努力关注和探究它,就越可能陷入其中(见姜乾金著:《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人卫版,2012 p215)

(诚然,从纯生物学的角度,心理学家自杀或由于生物因素如神经递质改变,毕竟任何职业的人都会患抑郁症,患上抑郁症,人的认知自然会“歪曲”。只是,对此,自杀的心理学家能接受吗?别的心理学家能认同吗?)

附:幻灯《系统模型与危机(自杀)干预》

——————

有专业人士评:

天道,诸如“自杀”这些议题是不能过分(过度过深)关注的?

天道,诸如“自杀”这些议题是不能过分(过度过深)关注的?

评评:或许“99.99%”被询问是否有自杀想法的个体不会导致他想自杀,或许“99.99%”自杀防治工作者没有自杀风险,现实中自杀总是发生在极个别即“0.01%”个体身上。即,未能以“工作角色”去“挖洞”自己不小心掉下去的心理学家即使有也是极个别,且“控洞”者也不全是心理学家。这或许也是“自杀科学研究”经费不断投入但自杀仍不断的原因。

————

关于自杀与“过度过深挖坑”的议题,或许也可延伸到部分自杀的精英文学家、画家、艺术家或优秀学生——20190930读了三毛自杀前在成都街头照片集后加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