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empathy的两个问题

(2018-10-10 07:40:30)
标签:

杂谈

empathy的翻译问题
        牛津词典
        释义: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share the feelings of another

        词源:early 20th cent.: from Greek empatheia (from em- ‘in' + pathos ‘feeling') translating German Einfühlung.

        国内(合台湾)几十年来曾译为同情理解、神入、同理心、移情、共情等,博主早年多采用同理心。近10多年,心现咨询界使用“共情”,并似乎被普遍接受。但是,“共情”,简洁但未必明了,这里似存在问题……
        从“同理心”到“共情”,问题就在这个“同”和“共”字的细微区别上。从字面上看,似乎“同理心”或“同情理解”更像是另一人的事,而“共情”则是越来越靠近来访者的情感深处,几乎与来访者是共同体。
        这里的关键是,治疗师之对于来访者,是“另一人”还是“共同体”。如果是前者,将empathy译为“同理心”或简单的“同情理解”是合适的;如果是后者,则译为“共情”没毛病。
        这是个问题。

2·empathy对治疗师健康的影响问题
       如果心理治疗师在工作中,与来访者处于“同理心”或“同情理解”的关系,则他在角色上类似高水平的职业演员,在情感反应上应属于另一个人,但能熟练而恰到好处地调动观众(理解和处理来访者)的情感,即使每天工作在各种来访者的消极情感环境中,或也不会严重影响自身健康。
        但如果心理治疗师在工作中,与来访者处于“共情”或“共同体”的关系,即他在角色上融入了或等同于来访者,就要经受来访者同样的各种情感反应,可以设想,每天经受各种消极的负性情感心身反应,或会严重损害自身健康。或许,一些咨询师诉说自己一天接诊几位来访者就精疲力尽的原因,或就在于他特有的“共情”——不是职业角色,而是来访者角色。
        当然,以上关于“不同empathy”对咨询师自身健康的影响,仅属推理。之所以在推理结果之前留有“或”,是因为这两者的区别,需要严密的科学设计研究后给出实证证据。
        这,也是个问题。

——————
附:徐俊冕教授10月14日在“联谊群”有高见:

        @姜乾金  关于empathy的翻译是个难题,准确地说是“设身处地地理解”,译为“同情理解”,则因为同情是在对象的外面,没有深入对象的内部去理解其心理,译为“共情”也有问题,因为共情意味着有相同的情绪,没有了“设”的含意,对象愤怒治疗师也愤怒,对象抑郁治疗师也抑郁,显然不合适。龚耀先教授译为“通情”,徐韬园教授译为“情通”,许又新教授译为“投情”,都不尽满意。
        从英文构词看,em,进入;pathy,感情。词典上empathy是“神入,感情移入”,但我不同意译为“移情”,因为“移情”已是精神分析的专用术语。
        或许“通情”好一点,通有理解、弄通的含意,又无相同情绪的自居作用。强调了情感沟通的意思。不过现在普遍采用了“共情”,将来最好全国有一个统一的译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