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百科:“……传统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质,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而不是旁人。它把我们和本民族久远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而不是现代化潮流之下的浮萍,全球化列车上的轮子……”
尊老,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然而传统也在渐移默化地变化着,有时看似末变,其实内核已失。
传统有许多方面,如尊老传统,节约传统等等。单就家庭尊老传统(其实社会上如科学技术界也一样)而言,包含让长辈吃饱,给长辈尊严,以及传承长辈的人生价值等。现实中,家庭尊老传统似未变,爷爷好!奶奶再见!未绝于耳,说明前两者一直被传承着,但后者则几乎已消失殆尽。现今已很少听到有父母向孩子赞赏爷爷奶奶的人生履历、成就和生活态度(自然指精华部分),或对之表现出感兴趣,或以之为荣。因为,在新时代的父母看来,上一辈的那些全都是陈旧的,落后的,不科学的(显然与线性认识有关)。自然也就更少听到一类事例,即下代人为上辈的某些未竟事业去发扬光大(能赚钱的除外),就象我们经常读到的某些旧社会名人之后那些故事。可见,我们的家庭尊老传统,其实已被抽去某些内核。
以心理学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前述家庭尊老传统中的给予温饱、保护尊严和传承价值三类表现,分别满足老人从最低层的生理需要,到较上层的爱与归属需要,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要。随着社会和家庭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提升,按理下代会有更好的条件去体现尊老传统的多个方面。为何反而还比不上贫穷的旧社会?可见,这里不可能用线性逻辑找到答案。
传统的传承也有多种途径,如说教,示范,喑示等,俗称言传身教。家庭尊老传统的传承,重要的途径是父母言行中的示范与暗示作用,而父母又是社会的核心部分,故社会才是传统的重要变量。
也许,上述家庭传统中某些内核的被抽去,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你看,几千年国史,社会进展不快,或就是这种“内核”起的阻滞作用?
也许,抽去上述家庭传统的某些内核,人与家庭,引伸到人与社会,也失去了一条“累积——发扬——光大”的重要通道,剩下的只靠社会机制一条大道,会浪费许多的,毕竟一个人的“作为”寿命仅几十年,“中道崩殂”是必然。如今,不少人大呼小叫“传统”、“文化”什么的,担忧的恐怕就是这个?
谁知道呢!这只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而已。
题外话:
前日获北京某养老院每月每间2人收费1万5的信息,让人惊讶。今日又收到南京信息,某外企养老院每月每人收费1万1,反而不再惊奇了。或许,不久,也就5年,10年,最多20年,养老院收费会达到每年每人几十万元。被“节约传统“搞晕了头的老人们,到时终会接受直至赞赏这种“高消费“。终于明白什么叫市场需要吧!这也是个系统问题,老人们也得面对。
2020年4月6日转发此博后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