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治疗为何难以在精神科医院壮大发展?》一文,赞同北医六院丛中教授关于将非精神科心理治疗相关工作者(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等)引入精神科的建议内容。为之眼前一亮[微笑],也许,真有一天会实现[强]。但细想,从现实看,似有点难,相当难。[微笑]
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恐怕在什么是“病”,什么是“治疗”的基本认知上。在精神科“圈”(领域、界线)内看,“病”自然只能是指精神科“圈”内诊断标准的各种病(症、障碍),心理治疗既然是“治疗”,也只能是针对这些“病”,其他的都只能是“非法”(已制订)的,至少是“非标准”的。诚然,精神科精英也会将工作目光伸展到这个“圈”之外,即“病人”之外看各种心理问题,但终究难以跨出习惯了的这个“圈”,到另一个“圈”,像例如心理学家那样,去看心理治疗。
虽然,从大家基本认同“病人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的说法,似乎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可以跨越精神科“圈”定的“病人”,落到非“病人”的“正常人”身上的。但这也只能是精神科“圈”之外的其他“圈”中人,如部分心理学家的看法。从精神科“圈”向外看这些人,则仅仅是“外行”人的喧嚣而已。
在这种固化了的关于“病”与“治疗”,“精神病”与“心理治疗”的现状下,将非精神科心理治疗相关人员引到精神科“圈”内为病人造福,别说遭遇多少白眼,首先就过不了“医、医学、医师、治疗”等“圈”标准基本要求,即使勉强为之,这些人也只能是精神科“圈”内人眼中的佣人或行走。故,丛教授愿望实现的难度可想而知。[呲牙]
(注:本人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心理咨询师,对咨询师培训方式也不是没有过抵触[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