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扫兴”的方法改变不良行为?

(2017-07-30 11:32:53)
标签:

杂谈

        用“扫兴”的方法试图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不成功的。例如:
       孩子正面对香喷喷的食品手舞足蹈时,父母却冷不丁借机指责他平时太懒。“扫兴”的结果可能以后还是懒。
       出发旅游前的孩子正处高高兴兴,父母不失时机针对孩子以往各种错误给予算账和指责。“扫兴”的结果可能是孩子情绪失控。
       成人一样,两人正忘呼所以亲热,一方借机指出另一方生活中或历史上的什么不对,“扫兴”的结果可能是治不好的“亲热障碍”。
       这里的操作行为学原理是,用“扫兴“(或惩罚)来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在不良行为出现的当时给予“扫兴”,提前或延后给予的”扫兴”,要想产生作用,需要当事人的认知中介(到时候能想到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成人可以,越小的孩子越难。

       “高兴”(奖励)也一样,在良好行为(如勤劳、认真作业)的当时,给于”高兴”,会促进(强化)良好行为,事前或事后的高兴刺激,需求当事人的认知中介,成人可以,越小孩子越效果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