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行为学习理论对心身相关的认识
(2015-08-28 22:45:08)
标签:
心身医学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内脏学习示范作用 |
分类: 心身医学-简介 |
第五节
“行为”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心理学流派中,本世纪20年代有一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他们认为心理和隐藏在内心的欲望、驱力和心理冲突(注:指精神分析理论)是不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只有行为(behavior)才是可以观察、可以成为心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显然,早期行为学派所指的是可以直接观察的行为部分。这是狭义的行为定义。近几十年来,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行为含义的理解也随之扩大。行为科学或行为医学界往往将“行为”理解成是个体内在和外在各种形式的活动,其中包括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这是行为的广义定义。目前,两种行为概念都被使用,本节下面涉及到的行为概念,可以理解成各种心、身活动(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和精神活动)。
“学习”的含义主要指条件反射现象中的强化过程,也包含重复训练、反复观察的意思。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形式,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而形成或被改变。
能够对心身相关现象做出解释的行为学习理论主要有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示范作用等。
一、经典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和理论要点
上世纪初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了条件反射实验研究(第二节皮层内脏相关研究就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实验基础上)。根据巴甫洛夫经典实验,食物刺激(S)作用于狗的口腔产生唾液分泌反应(R),此时食物是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就是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UR)。无条件反射是本能行为,不是由后天学习所获得,例如婴儿出生后即有吮吸反射和拥抱反射等。如果在上述实验中,食物与另一种与唾液分泌原本无关的中性环境刺激(也可以是心理刺激)例如铃声总是配对出现,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单独铃声刺激(或心理刺激)也会引起唾液分泌。此时这种中性环境刺激(铃声)就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CR)。条件反射是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因而是习得行为。为了区别于迟后发展起来的操作条件反射,故此处的反射被称为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
可见,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强调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包括心理刺激)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躯体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过程示意如下:
http://s10/mw690/002pUZqUgy6UZMBcXz399&690行为学习理论对心身相关的认识" TITLE="11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有几个基本概念:
(1)强化(reinforcement):在经典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刺激(UCS)与条件刺激(CS)反复结合的过程称为强化。结合次数越多,则条件反射形成越巩固。
(2)泛化(generalization):作为反复强化的一种结果,某些与条件刺激(CS)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这称为泛化。例如在巴氏实验中,由于反复强化产生泛化作用,那些与实验铃声音频不同的铃声也可使实验动物唾液分泌。
(3)消退:非条件刺激(UCS)长期不与条件刺激(CS)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extinction)。不过国外的研究显示,躯体的不愉快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往往较难消退。其原因是不愉快条件反射将出现时(如气急、心跳、恶心反应),个体会在认知支配下提前做出回避,即回避操作条件反射(见后文),并使上述不愉快反应不出现或立即减轻,结果使原有的不愉快经典条件反射偶联关系保存下去,从而不易产生消退作用。
2.经典条件反射与心身相关
显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模式强调环境刺激S对行为反应R的影响,即S→R的关系。这对于认识心身相关性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按照这一理论,某些环境刺激,包括心理社会刺激,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强化、泛化等)影响人的各种生理活动,并成为身体功能的一种支配力量;反过来说,人类许多身体症状,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而获得。
某些反应性医学症状与经典条件反射作用有关。例如,抗癌药物(非条件刺激)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药物反应,这是非条件反射。但如果长期用药,与药物治疗相关的一些环境刺激,包括闻到药物气味、看到药物外观,甚至医务人员的出现等,通过强化作用,也可引起部分病人的恶心、呕吐反应(条件反射),即条件反射性症状。某些情况下,由于泛化作用,那些与药物治疗无关的环境刺激比如看到别的什么药物,也可能导致患者的恶心反应。
同样,紧张性头痛、过度换气综合征、情景性高血压、特定食物诱发的胃病(如有些人的胃病由清汤引起而不是通常的硬食)等疾病症状的成因解释,也可部分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解释。
反过来,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做松弛训练以建立条件反射性心身松弛反应,则有助于克服上述“习得性”反应症状和有助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二、操作条件反射
1.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和理论要点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是桑代克(Thorndike EL)和斯金纳(Skinner
BF)等行为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
斯金纳1953年在“斯金纳实验箱”里进行了操作条件反射的典型实验。在实验中,老鼠在饥饿刺激(S’)下会产生一系列平常的行为反应(R1, R2, ……Rn),但每当其中的一种反应如按压杠杆动作(R)出现时,总是可以立即获得食物刺激(S)的结果,这种食物刺激(S)的结果对按压杠杆的行为(R)是一种强化,老鼠逐渐学会主动按压杠杆这一取食行为。在这里,行为以后出现的刺激结果对行为本身产生强化作用的过程,被称为奖励(reward);这种刺激结果,被称为奖励物。
http://s16/mw690/002pUZqUgy6UZNcWcUvef&690行为学习理论对心身相关的认识" TITLE="11
这两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现象,即当某一行为反应R(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刺激结果S(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R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由于这里的操作条件反射是个体对工具操作的学习,为了区别于后述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故又称为工具操作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但一般情况下仍称为操作条件反射。这一学习过程所形成的行为属于工具操作习得行为。
米勒(Miller NE)1967年所进行的内脏学习(visceral learning)实验实际上是上述操作条件反射的另一种形式,即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在内脏学习实验中,对动物的某一种内脏反应行为例如心率加快(R),给予强化例如食物奖励(S),经过这种选择性的定向训练,结果动物逐渐学会了“操作”这种内脏行为例如使心率加快。其实验过程示意如下:
http://s5/mw690/002pUZqUgy6UZNz1a8A84&690行为学习理论对心身相关的认识" TITLE="11
图1-2
在操作条件反射实验中,行为反应的结果即各种环境刺激可以具有积极的即愉快的性质,也可以具有消极的即痛苦的性质;这些刺激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从有到无。这样,根据操作条件反射中个体行为以后所出现的刺激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形成过
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重要现象:
正强化
负强化
消退
惩罚
2.操作条件反射与心身相关
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同,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反应的结果对行为本身的影响。这一理论显示,任何环境刺激,即各种理化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变化,只要反复出现在某一种行为(包括心身活动)之后,都可能对这种行为(心身活动)产生影响;反过来,人类许多正常或异常的生理行为反应包括各种症状,也可以是由于操作条件反射机制而形成或改变。
这一理论在心身医学中应用很广,例如用以解释个体不良行为如吸烟、依赖等行为的形成机制;用以指导各种行为治疗如刺激控制、厌恶疗法等。更重要的是,操作条件反射与临床疾病的躯体症状(或生理活动)之间存在相关。其中内脏操作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更进一步说明操作条件作用对心身疾病的实际临床意义。虽然米勒的内脏学习实验还有待深入研究,但根据这一实验理论,人类的各种内脏活动,似乎可以通过内脏学习过程获得意识的控制,因而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也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在治疗方面,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也与内脏学习有关。
三、示范作用
示范作用(modelling)是另一种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mode1)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而不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这很有点近似于我国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也有些类同于我们所说的“榜样的力量”。例如,甲孩子接受注射时表现很坚强,那么后面紧接着轮到注射的乙孩子由于观察了甲的表现,自己也可能表现得很坚强,随之丙、丁等孩子由于示范作用一个个也都可能表现得较坚强。
班杜拉(Bandura A)认为,观察学习不属于自我强化机制即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而是一种替代强化机制即替代条件作用 (vicarious conditioning)。这反映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行为习得问题认识的发展。示范作用包括四个过程:①注意:学习者反复观看某一榜样,接受其中的特征性信息,成为学习的依据;②记忆:这些特征性行为被学习者有意无意记住,成为日后自己行为的模型;③行动:学习者表现出这种特征行为来;④强化:依强化原则,增加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再发生次数。
影响示范作用的因素很多,一般说来,高地位的、敌对的、攻击性行为最容易被模仿,受到奖赏的行为比受到惩罚行为更易被模仿。
根据示范作用理论,人类的许多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可以通过示范作用而形成。例如,长辈们习惯于小声慢速地说话,一起长大的子女往往说话也显得深沉和稳重;明星们的仪表仪态,直接影响一代年轻人的行为;充斥屏幕的暴力行为,对孩子有消极的示范作用;个人的饮食习惯与其成长和生存环境中的人群饮食行为方式明显有关。在心身医学领域,该理论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疾病角色行为的形成与示范作用有一定关系,包括喊叫、呻吟、应付方式等;与心身疾病发病发展密切相关的许多不良行为,如多食、烟瘾、酒瘾、缺少运动等的形成与示范作用有关;同样,示范作用原则也可用于对临床病人的指导和护理,以及儿童病人的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