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身相关的认识
(2015-08-28 22:39:52)
标签:
心身医学精神分析理论心身相关潜意识医学心理学 |
分类: 心身医学-简介 |
第四节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由19世纪末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Freud S,1856~1939)所创立。
http://s9/mw690/002pUZqUgy6UZMaJQwg18&690精神分析理论对心身相关的认识" TITLE="10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的欲望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人的大部分行为由潜意识的动机所左右着。
该学派有其完整的一套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或它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如图1-1所示。本我(id)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等,其中性本能或称为 libido(欲力或原欲)对人格正常发展尤为重要。本我具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倾向,故遵循所谓的“唯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本我是潜意识的,因而不能被个人所知。自我(ego)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意识的。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本能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它又要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以保护个体的安全。所以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自我可以说是人格的执行部门,它设法在外部环境许可情况下来满足本我的欲求。超我(superego)有些类似我们日常所说的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人们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超我的特点是能辨明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
该理论强调个人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要经过五个时期,在每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人格三部分的冲突,解决得不好就可能产生人格障碍或成为心身疾病的原因。
二、精神分析理论与心身相关
精神分析理论是系统解释人类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心理学体系。它既可以解释正常人心理生理活动,又可以解释异常的心理障碍或身体疾病现象。
该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由于人格三部分各遵循不同的行动原则,因而各部分的冲突是精神分析学派在解释和解决某些心身问题时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弗氏认为潜意识冲突可造成焦虑状态,个体则采取一系列自我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以克服这种焦虑并保持心理的平衡,其中潜抑(repression)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我防御方式。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conversion)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
弗洛伊德在多年治疗病人中,发现患者有时将早己遗忘了的某一件事重新叙述出来,随之疾病症状也得到缓解。弗氏认为这种早期的事件实际上并末遗忘,而是被深深地潜抑在意识之下。他认为这种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只能通过对梦境的分析或者在不加任何意识评价的情况下通过病人的自由联想(free
早期,Alexander 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例如, 哮喘的发作被解释成是试图消除被压抑的矛盾情绪(如与母亲隔离引起的焦虑)或避开危险物,此时病人不是以意识的行为,而是以躯体症状——哮喘来表达;溃疡病是由于病人企图得到他人喂食与款待的潜意识欲望被压抑;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病人对自己的攻击性决断的潜意识压抑等等。
后来的一些心理动力学学者修正了这种理论。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从而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的。例如心理冲突在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基础上可造成哮喘、溃疡病等,在交感神经亢进基础上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因而他们认为只要查明致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即可弄清发病机制。同样,通过分析疏导,将这些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可以治疗这些躯体疾病。
由于心理冲突对心身健康关系甚大,因而从疾病预防角度来说,处理好人格发展过程各个阶段所出现的困难,防止滞留现象,对于保持心身健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