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01
  • 关注人气:1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9  心身相关的心理生物学机制

(2015-08-28 22:36:43)
标签:

心身医学

心理生物学

中介机制

心理神经内分泌机制

医学心理学

分类: 心身医学-简介

第三节  心身相关的心理生物学机制

 与早期的皮层内脏相关学说的认宏观识论不同,目前的心理生物学研究领域常用微观方法学,并在几十年的研究进展中,为阐明心身相关(或皮层内脏相关)的详细联系途径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证据。但需要指出的是,直到目前人们对心身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整体途径仍了解不多。

关于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生理机能之间关系的心理生物学机制,目前大致可以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方面的中介作用来认识

心理社会因素——神经——全身器官和功能;

心理社会因素——神经——内分泌——全身器官和功能;

心理社会因素——神经——内分泌——免疫——全身器官和功能。

一、            神经中介

心理生物学研究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涉及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代谢、泌尿生殖、皮肤、血液、骨骼肌系统、内分泌、皮肤电位等全身功能。神经系统在这种联系途径中处于关键的中介位置,其中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更显重要

1.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的功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植物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和调节,而高级皮层特别是边缘系统,可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与机体的内脏功能和病理生理过程发生联系。

各种心理刺激经过中枢神经的接受、加工和整合,以边缘系统包括下丘脑为核心,通过交感一肾上腺髓质轴的檄活,释放儿茶酚胺,导致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并出现一系列的内脏生理变化,如心率、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汗腺分泌,血液重新分配,脾脏缩小,皮肤和内脏血流量减少,心、脑和肌肉获得充足的血液,分解代谢加速,糖元分解,血糖升高,脂类分解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等。这些内脏反应的原始生物学意义是机体“应付急变”时的适应性反应,是机体为对应激源所提供的机能和能量准备,同时这也是心身相关的心理病理学重要联系途径。在特定刺激(如预期疼痛)及交感神经兴奋后的反跳情况下,可造成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从而表现心率变缓,心输出量和血压下降,血糖降低造成眩晕,以及胃酸分泌过多形成溃疡等反应,故副交感神经也参与心理病理学的皮层内脏联系。

2.中枢递质 

对心身相关神经中介途径的微观研究,涉及到中枢神经调节物质,包括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s)和神经激素(neurohormones)

以下只讨论神经递质的一些心身作用。神经递质是经典的化学信使,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会讯速释放神经递质并立即结合到突触后或突触前细胞膜受体上,从而引起兴奋或抑制效应。心身相关,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这些神经化学的作用过程来实现的。

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三大类,即单胺类(生物胺)、氨基酸类和肽类。单胺类又包括儿茶酚胺、5一羟色胺、乙酰胆碱和组胺等。   

1)多巴胺(dopamine,DA):重要的中枢DA能通路有:黑质一纹状体通路,参与肌肉运动的发动和协调;中脑一边缘和中脑一皮层通路,与正常的情绪和行为的控制有关;结节一漏斗通路,抑制垂体催乳素的释放;延髓室周通路,可能与摄食有关。中枢DA递质还参与动机唤醒、奖励强化、性活动和体温等身体功能的调节。

2)去甲肾上腺素(NE):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有两大NE能通路,蓝斑的大量NE能神经元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腹外侧被盖等区域的分散NE神经元主要投射至基底前脑、下丘脑和杏仁核。ChrousosGold(1992)将蓝斑一去甲肾上腺素(LCNE)/交感神经系统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并列为两大应激系统。

中枢NE在情绪、学习与强化、睡眠、觉醒周期,以及摄食等行为调节方面起作用。情感性疾病与中枢NE通路有密切关系。

35一羟色胺(5-HT):中枢5-HT能神经元集中于中缝核,以及蓝斑尾部、极后区(posterna)和脚间核区,其纤维投射到丘脑、下丘脑、基底神经节、杏仁核、梨状皮层和大脑皮层。5-HT纤维还可向下支配脊髓,调整痛觉传人的敏感性。

5-HT与慢波睡眠、疼痛、性活动、摄食及体温调节等有关,可影响催乳素、生长激素、皮质醇及β-内啡肽的活动。

4)乙酰胆碱(Ach):中枢Ach能神经元分布广泛,但对其通路了解相对较少。Ach调节觉醒、快动眼睡眠、痛知觉、学习、记忆、渴和运动等机能。情感活动正常处于AchNE的动态平衡中,抑郁病人Ach活动过强,而躁狂病人则NE过强。抑郁病人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混乱,可能部分是Ach过度活动的结果。Ach“挑战试验”可作为中枢Ach功能的评定指标。

二、神经-内分泌中介

心理神经内分泌学(psychoneuroendocrinology)的大量研究证明,内分泌系统是心身相关的重要中间联系途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许多神经肽通过各种激素轴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1.下丘脑一垂体前叶一靶腺轴

此轴的结构基础是下丘脑接受来自高级皮层和边缘系统的传人冲动,同时分泌释放激素或抑制激素影响垂体前叶,释放促靶腺激素调节外周靶腺激素释放,从而实现心身的联系。

1CRHACTH一皮质醇系统:下丘脑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和垂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皮质醇水平实施调控。皮质醇系统参与应激、情绪和其他躯体行为的调控,还间接调节有关酶的产生。

2GnRH-促性腺激素一性激素系统: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通过垂体的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两种促性腺激素,调节雌激素、孕酮和雄激素的合成。后者调节性功能和控制性激素的分泌、青春期发育、月经和绝经等。此外,神经性厌食也可以是性腺调节系统病理改变的一种行为表现,特别是青春期类型。

3TRHTSH一甲状腺素系统:下丘脑的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和垂体的促甲状腺素(TSH)调节甲状腺分泌T3T4。这个系统对中枢神经的发展和生长发育起关键作用,还参与情绪和行为调节,脂肪、糖和蛋白质代谢的调节,并对心血管功能产生影响。

此外,下丘脑一垂体前叶一靶腺轴还涉及生长激素、催乳素、黑色素细胞刺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作用。

2.下丘脑一垂体后叶轴

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的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通过神经纤维投射到垂体后叶,在此释放入血,对血压及水重吸收等全身机能产生影响;催产素与分娩时子宫收缩及泌乳有关。该轴同样受高级皮层的调控,成为心身联系的一部分。疼痛、应激、运动,使用吗啡等,可使加压素释放增加,而酒精可使之减少。

3.蓝斑-去甲肾上腺素/交感一肾上腺髓质轴

脑桥上部的蓝斑含大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其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下丘脑和丘脑,以及边缘系统。后者作为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在皮质的调控下,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的活动调节肾上腺髓质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从而使机体对应激做出整体反应。显然,该轴在心身相关的心身联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神经-免疫中介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nimmunology)有两方面的研究:在宏观上,证实心理应激可以影响免疫系统;在微观上,进一步探讨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

1.心理社会因素一免疫一躯体疾病

临床及部分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证明,许多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心理神经因素通过免疫系统的作用有关。在实践中早就认识到,感染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精神状态有关。例如“战壕口炎”往往发生于紧张的战斗期间,口腔免疫防御功能降低,致口腔的共生菌侵入齿龈所引起。经受巨大心理压力的患者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机会增多,而患此病后,由于心理因素影响免疫反应,可使病程延长而影响康复(Cow1985年;White1985)。单独紧张刺激或单独接种柯萨奇B2病毒,在小鼠身上均不引起疾病,但同时存在,可使病毒感染成功(Friedman1965)

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免疫机制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和转归(Baker1987)。动物实验也证明,在紧张和失助实验环境中,小鼠多项免疫功能受损,致使皮下接种6G3HED淋巴瘤细胞的成功率和生长率提高。

Baker(1981)报告,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前3个月生活事件明显增多,而且个体对这些事件的反应特点往往是焦虑、激怒,而不是抑郁。例如事件中没有亲属死亡的报告,都是一些不自愿的工作变动、重要人际联系中断等,其他临床和实验研究也都显示社会环境应激、个人情绪因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发展有联系,并且与免疫功能改变相关。

2.心理神经免疫的调节

研究证明,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有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联系。例如,已知淋巴结接受交感神经纤维支配;胸腺有肾上腺能和胆碱能双重纤维的支配;淋巴细胞表面具有上述两类神经能的受体;下丘脑视前区的损害可导致胸腺退化和脾脏淋巴细胞减少;海马的损害引起T淋巴细胞的增加;ACTH等可直接减少抗体产生。

    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免疫系统与躯体健康和疾病的联系,可能涉及三条途径:①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多年来已知,应激造成暂时性皮质醇水平升高,而后者对细胞免疫有损伤作用。不过,此一现象是复杂的,因为长期的应激与短时的应激不同,有时可使细胞免疫功能增强。②植物神经系统:例如交感神经系统释放的儿茶酚类可以与淋巴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而影响淋巴细胞功能。③中枢神经与免疫系统有直接联系:这可用于解释前文实验中的条件反射性免疫功能的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