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皮层内脏相关学说
(2015-08-28 22:32:13)
标签:
心身医学皮层内脏相关条件反射动物实验医学心理学 |
分类: 心身医学-简介 |
第二节
一、皮层内脏相关的实验研究
贝柯夫学派证明,以能引起内脏机能活动改变的非条件刺激与无关的动因(如心理和社会刺激)反复结合,可以建立起内脏机能活动的条件反射。例如通过条件反射训练,可使有关的信号刺激(也就是心理刺激)最终对肾脏、肝脏、脾脏、心脏与血管等的机能活动产生影响。他们认为,这一现象可以解释皮层对内脏的“心理作用”,1920~1930年代完成的一系列皮层内脏相关条件反射实验,不仅说明机体的某种反应或是一种器官、系统的机能受皮层活动的影响,而且包括代谢的变化、内分泌的活动等全身性机能,也都能在大脑皮层活动影响下发生改变。
皮层对内脏的影响方式有“始动机制”和“修正机制”,即条件反射使脾脏由“静止”转为收缩,这是始动机制;条件反射改变肝脏、肾脏的机能活动速率,就是修正机制;当然,皮层对内脏活动这两种机制并无严格界线。
另一方面,一切内部感受器也都可形成条件反射,并且也具有条件反射的扩散、集中、泛化、分化、诱导与抑制等特征。这说明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也受内感受器影响。
由此可见,不仅大脑皮层影响内脏,而且内感受器也不断向大脑发出冲动,以报告其机能状态并影响皮层的活动。这种双向联系完全按条件反射规律进行,从而形成机体对内外环境反应的统一性。
关于皮层对内脏的影响程度,一般人会认为,条件反射可能比非条件反射的反应要弱些。但实验证明,皮层的条件性反应有时可超过非条件反应,甚至可以改变非条件反应。例如,将动物关入较高温度(22℃)小室,其代谢因环境温度较高而非条件反射性地下降。经过多次结合,使小室成为代谢降低的条件刺激;再将小室的温度降至10"C,此时将动物关人小室,其代谢开始时仍然下降,而不是随着环境的低温而升高。由此可见,条件反射性代谢下降改变了低温使热代谢增加的非条件性反应。又如注射大量吗啡和注射硝酸甘油能有相反的效应。分别形成条件反射后,再将代表硝酸甘油的条件刺激与吗啡同时作用于动物,动物的心脏传导功能改变将符合硝酸甘油的作用,而并不符合吗啡的作用。研究证明,伤害性刺激(如电击)可以成为食物反应的条件刺激信号。在形成条件反射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却能产生食物反应。可见,皮层不但能抑制非条件反射,或影响非条件反射的强度,而且还能改变非条件反射的性质。这种改变甚至是损伤性的。
虽然各种实验证明,皮层对内脏有强大的影响,但在正常情况下,皮层是根据需要调节内脏机能,以此适应环境,故上述皮层对内脏的反射性影响仍受到限制。只有在不正常情况下,皮层的这些影响才可以通过“皮层内脏病理学”的关系造成内脏病理变化,成为心理病因学的一条途径。
二、皮层内脏病理学
皮层内脏相关学说认为,皮层在机体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巴甫洛夫及其同事给动物提出某些难以解决又必须解决的操作任务,造成神经过程的高度紧张,可使动物在一定时间内产生极其明显的实验神经症症状,即所谓的神经活动“破裂”。这一结果当时曾被用来解释许多精神和神经障碍的心理病理学原因。
巴甫洛夫曾推测,皮层活动的障碍可能造成机能性疾病,后者又可过渡到器质性疾病。他还指出,用条件反射方法,有可能解决病因学、治疗学中所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一推测后来得到许多实验结果的支持。
有研究发现用去势、切除甲状腺等措施,可使上述实验性神经症的狗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如局部皮肤脱毛、肾脏疾病,以及其他严重的疾病如肿瘤等。贝柯夫也证明,高级神经活动的病理障碍,能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展。此外,巴甫洛夫学派通过条件反射原理,成功地制造了心血管系统机能紊乱,体温调节障碍,以及其他许多复杂的整体病理状态如癫痫发作等。例如,注射吗啡可以升高白血球至1.5万~1.7万/ml,但当形成条件反射后,条件刺激甚至可以使之上升到2.0万/ml上;给狗多次注射马血清后,以后仅把针头刺入皮内即可使狗出现休克症状;利用注射樟脑可以制造条件反射性癫痫发作,等等。
根据皮层内脏病理学说,巴甫洛夫学派认为病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病原体,属非条件刺激性质,如病毒感染、损伤、药物中毒等。第二类为中性刺激物,属条件反射性质,例如,一个经常在特定环境中发生过敏性哮喘的病人,一旦形成条件反射,即使去除了过敏源,只要在该特定环境里也能产生症状。这种条件反射性病因非常复杂,例如,对体内、外刺激的反应可形成病理反射,而刺激顺序、刺激前后的反应、个体机能状态等,均可影响结果。第三类为精神因素,由于第二信号系统造成高级神经活动障碍,继而成为各种躯体疾病的原因。巴甫洛夫实验神经症以及其他研究者系列实验结果即属此类。临床上许多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躯体疾病可以归入后两类致病机制。
有研究者证明,动物神经系统特性对于实验神经症的内脏活动障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动物提出困难的任务时,在神经过程方面表现为“弱型”、“惰性”,以及“不均衡”的动物身上(巴甫洛夫认为这几种特点是神经系统动力学的缺陷),内脏障碍明显,同样,在条件反射癫痫实验中,也存在着神经系统特性方面的差异。这就是说,各种病理性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和强度均存在个体差异。
三、皮层内脏相关的认识论特点
前苏联学者认为神经系统的动力特性包括强度、灵活性、均衡性,是个性的生理学基础。可见在皮层内脏相关学说中就已注意到了个性在皮层内脏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与目前心身医学中关于心身关系与个性特点有关的一般认识是一致的。
皮层内脏相关学说不仅被用于解释健康和疾病的心理生理过程,而且也用于解释和指导临床治疗学。这与某些心理治疗方法是一致的。
皮层内脏相关学说的认识论特点与目前的心理生物学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皮层内脏相关学说的认识论是宏观的,即整体地、系统地认识心身之间的联系,现在来了解该学说,会有助于我们以整体观、系统论的角度接纳心身相关的理念,并逐步加深对心身医学的学习。
��理功能方面的改变。著名的“睡眠剥夺实验”也显示大学生在人为剥夺正常睡眠情况下,可以导致心理功能的紊乱。可见,“身”影响“心”的现象也可以从许多不同实验研究中找到。三、心、身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百多年来,人类对于心身相关现象以及与心身相关密切联系的心身疾病机制做了大量的探索,从观察到实验,到提升到理论解释,许多理论试图阐明其中的关系。包括早期的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和近期的心理生物学研究、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以及情绪理论、人格理论、应激理论等都涉及到解释心身相关问题,并用以阐明心身疾病的发病学以及治疗和干预的基本原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不过,目前学术界对心身相关与心身疾病的研究已经不再拘泥于某一理论学派,而是综合心理生理学、心理动力学、行为理论等诸多理论,互相补充。如Mirsky的研究是将人格特异性理论与心理生理学说结合在一起。Ader则是采用条件反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研究心理神经与免疫机制之间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