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需要怎样的“动”
(2013-08-18 08:18:15)
标签:
心理卫生老年运动锻炼认识误区角色身份健康 |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
所谓“动”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笔者在二十年老年大学的教学中发现,许多老年人虽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但分析其主要目的和行为表现,其一是为了延续原有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即继续扮演中年期的社会角色(领导者、被人关注等);其二是延续原有的劳动价值观,即继续重视行为的结果(金钱、成就等)。表面看他们是“适应社会”了,实际上是人为制造中年期的生存态势,将老年期的适应问题往后推移。到了终于做不动不得不退出时,则为时已晚,此时再去适应老年期生活将非常困难,一些人很快就不能支撑下去。
因此,必须强调老年期“动”的两个要领:
其一,要转变社会角色身份,最好学会做“老小孩”。
笔者早年曾目睹过一位义务参加交通管理的白须老人,每天英姿勃勃地指挥着十字路口一侧的自行车流。只见他挥舞着小红旗一丝不苟地令行禁止,但无奈一些骑自行车的小女孩不把他放在眼里,遇到红灯时往往已冲过白线直到他的面前才停住。此时,他会反复用小红旗敲打着自行车把手,要求她退回线内。遇到不听指挥的,就用力倒推她的自行车,但车后其实已被车流塞满根本无法后退,弄得老人满脸通红。争执中,绿灯已经开通,自行车流将尴尬的老人淹没在车流之中不能动弹,直到下一次红灯。笔者在一次老年大学讲课时提到这位老人,并为他的健康担忧,结果学员中有知情者告诉,这位老人原是一位中层领导,不久前已经因脑中风去世。此例说明,老年人要在转变角色身份的基础上去“动”,而不能将指挥交通作为原来领导角色行为的延续。
其二,要学会重视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体会生活,感受乐趣,而不能像对待其他年龄段的那样总是重视活动的结果。
门诊一位老太诉说,她的老伴是一位离休老人,下来后决心培养新的生活情趣,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养花。终于,一盘据说很珍贵的花苗在阳台的花盘里开始成长。由于需要外出几天,他将护花的任务交给老伴,叮嘱她要注意隔壁的花猫。但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他回来发现花苗果然被隔壁的花猫踩折了时,一种无名的怒火让其不能自制——脑血管病发作了。该例说明,年轻时形成的重视结果的价值观念还潜留在老年人身上,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生活磨练才能改变,在此磨练适应过程中应利用好正强化机制。
(摘自姜乾金著:《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第八章3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