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霉素的恐惧为何会演变为见不得医药公司招牌
标签:
经典条件反射青霉素恐惧强化泛化行为学习 |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
要回答标题中的问题,以及回答现实生活中大量“怪异”(用常识难以解释)的心理问题,需要阅读以下行为学习理论中关于“经典条件反射”的章节内容,文后会给出答案。
二、经典条件反射
(一)实验与解释
20世纪初,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 IP, 1849-1936)进行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实验中,食物刺激(S)作用于狗的口腔产生唾液分泌反应(R)。此时食物是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就是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UR)。无条件反射是本能行为,不是由后天学习所获得,例如婴儿出生后即有吮吸反射和拥抱反射等。
如果在上述实验中,食物与另一种与唾液分泌原本无关的中性环境刺激例如铃声总是配对出现,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单独铃声刺激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种中性环境刺激(铃声)就成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CR)。
条件反射是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因而是习得行为。由于这里的条件反射不能被个体随意操作和控制,故属于反应性条件反射,而且为了区别于以后发展起来的操作条件反射,此处的反射又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或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临床意义
经典条件反射在早期被巴甫洛夫作为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理论(theory of higher nervous activity)的实验依据,以后成为其学生们共同提出的皮层内脏相关理论基础,再后来被引入行为学习理论。可以看出,作为行为学习理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模式,重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的关系,即S—R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则从这一理论出发并推论认为:任何无关刺激,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可以引起任何良好的或者不良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人类除了本能行为,许多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反应,特别是人体某些生物学症状方面的变化,可能既不是认识上的原因,也不是生理上的直接原因,而是由这种学习过程所致。
这种学习对于个体既可能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培养、建立和形成良好的适应特定环境的躯体反应能力。例如,长期严格训练的战士,能在外来袭击还未到达身体之前的瞬间,即出现强烈的全身唤起反应。
但这种学习过程的更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于它可以给个体带来不良的后果,是一些“用常理解释不通的”临床症状的形成原因。
例如,抗癌药物(UCS)可引起恶心、呕吐,精神不快等药物反应(UCR)。但如果长期用药,某些本来与药理作用无关的环境刺激,包括闻到药物气味,看到药物外观,甚至医务人员的出现(都是CS),也可引起部分或者的不愉快反应(CR),甚至也可出现恶心反应,这就是一种经典条件反射性临床症状。又例如,车辆运动使前庭器官半规管内淋巴冲击壶腹脊感受器导致部分敏感的个体出现晕车,这是环境物理刺激通过生物神经机制出现生理与心理反应的无条件反射。但如果多次出现这样的反射(即反复多次晕车),通过强化机制,当事人可能在静止的车辆里或者在闻到汽油味时,都会出现头晕、恶心反应,由于这时候车子并未开动,故已经属于条件反射了。其中的车辆环境和汽油气味分别成为条件刺激。
在临床上或生活中,还可以举出大量的同类条件反射性症状的例子。如吹风与腹泻,喝菜汤与胃痛发作,人多与面红,上学与腹痛,考试前期与头痛头晕等,这些症状都不能用通常的因果和逻辑来解释,但使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则能获得较合理的解释。
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临床意义,还在于可以为上述各种条件反射性症状的控制提供依据。其中主要包括“刺激”的控制和“反应”的制约两大方面。
例如,对于初学吸烟者,在其烟瘾尚未成型时,可以通过避免与吸烟的朋友们过多的日常接触(“刺激”控制),有利于缓解吸烟行为的进一步形成和被固定下来。又例如,多食肥胖正在减肥者,应注意避免与暴饮暴食者或者美食家们一起用餐,也需要注意在食物色彩、数量、体积方面加以控制(均属“刺激”控制)。再例如,利用条件反射原理作心身的松弛反应训练,形成的松弛条件反射有助于克服上述习得性药物反应症状(“反应”控制,即对抗性条件反射形成)。
总之,一些中性环境刺激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可以形成条件反射性良好的行为或者不良的医学临床症状;利用条件反射原来制定相应的控制与训练程序,可以矫正某些反应性疾病或症状。这些都在医学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三)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
1.强化
2.泛化
3.消退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特别是成年人的条件反射性症状一旦形成,往往较难消退。其原因是条件反射症状(气急,心跳、恶心、呕吐等)会导致回避操作条件反射(见下文),通过负强化机制使症状保留下来。例如,社交恐怖症状不能通过长期不接触人的办法使躯体反应症状消退,但可以通过训练对抗性的社交放松条件反射予以矫正(即系统脱敏法,见第六章)。
当然,对于幼儿来说,由于缺乏以上机制,一般主张使用“消退法”矫正某些反应性症状。
4.综合实例
门诊案例:一位青霉素恐怖症患者的简单病史如下:女、45岁,某医院护士长。曾因病接受青霉素注射,当即出现“过敏性休克”,但片刻好转(估计是恐惧反应),从此对青霉素特别警惕,总是防备着。不久,她发现自己看到科室里用过的青霉素小瓶特别紧张,因此请求调到供应室上班。一天,在供应室偶然看到一个纸箱,上面有“青霉素”字样,当即浑身发抖。从此只好病休回家。一次,侄子手捂屁股一瘸一瘸地走进来,她奇怪地问其为何,答曰刚注射过青霉素。听到“青霉素”三字,她又一次当即晕倒。最后,某日她准备出门买菜,跨出家门时,不经意抬头发现对街有一个某某“医药公司”的招牌,瞬间极度恐怖,急速返回关上家门。自此,不敢外出,只能在家活动。分析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此案例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强化,才形成如此复杂而又怪异的症状,其中的条件刺激,从开始的青霉素药物,逐步泛化到小瓶、纸板箱、文字、语言、医药公司。
(摘自姜乾金著:《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第二章46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