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频道:婚姻和谐=“爱”+“适应”

(2011-08-28 10:30:48)
标签:

情感

媒体

育儿

分类: 解读婚姻-媒体关注

[转载]婚姻和谐=“爱”+“适应”(之五):接纳差异,快乐

http://y.shiliwu.cn/images/clock_32.png 2011-8-25 20:13:49 来源:育儿频道

  面对婚姻中夫妻之间的多种差异,以及差异的动态变化,仅仅依靠“爱”,或“各自让一点”,或“AA制”,是难以保证夫妻之间的持久和谐的。因此,为了推进婚姻家庭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实现婚姻家庭和谐,成员之间不能采取绝对“公平原则”,而是必须执行“接纳差异,快乐互动”的“适应原则”(图1-6)

   (一)所谓“适应”,就是“接纳差异,快乐互动”

  “适应”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从字面来看,适应(adaptetion)一词,兼有动词(动态)和名词(静态)属性。动词也有主动和被动(自然选择即天择)之分。为此,在不同学术领 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例如,有思政工作出身的心理卫生工作者不赞成人与环境是“适应”关系的提法,显然这是将“适应”看成是被动的和静态的缘故。

  一些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将“适应”看成是个体不断变化着而与环境取得平衡。其中包含一定的主动或动词成分。

  例如20世纪20年代,生理学家坎农(CannonWB)提出的稳态说或自稳态(homeostasis)和应急(emergency)概念,指出个体在环境系统变化当中,会以“战或逃”((fight or flight))的方式实现新的平衡。

  病理生理学家塞里(Selye H)1936年提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概念,认为GAS是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对有害刺激做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适应形式。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J)提出的适应是指有机体不断运动变化与环境取得平衡的过程,包括同化与顺应两个方面。同化指把客体(外界事物)纳入主体已有的行为图式中;顺应指主体改 变已有的行为图式或形成新的行为图式以适应客观世界变化。两者相辅相成,适应状态就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中都有“感觉适应”的概念。例如一个人从强光下进入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见,需等待片刻才能逐渐看清暗处物品,这是暗适应。这里的“适应”概念,就包含一定被动的成分。

  请读者注意,本书作者提出的压力系统模型中,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婚姻和家庭结构,都应是主动和被动结合的“适应”。

  在婚姻家庭和谐问题上,“适应”就是“接纳差异,快乐互动”。

  (二)“接纳差异”是婚姻家庭“适应”的基础

  所谓接纳差异,即主动承认和接受家庭系统中各种差异(多样性、不一致、不平衡和冲突等)的客观存在,这样可避免产生负性情绪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互动。

  案例1-9

  文艺作品《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怎么看媳妇的言行举止,都不顺眼,包括与自己儿子的恩爱表现也看不惯。因为“不接纳”媳妇,不接纳媳妇与儿子的关系,最终演化为婚姻家庭悲剧。

   相对于焦母看不惯媳妇,现代生活中也有一些青年夫妇,则往往看不惯对方的父母。由于“不接纳”公婆或岳父母,甚至其他相关亲友,无意中伤及配偶的情感体 验,致使家庭纠纷不断,并通过系统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婚姻家庭悲剧。例如,妻子不接纳婆婆,使丈夫长期在夫妻和母子关系中左右为难,逐渐 由无奈产生厌恶,感情受损,损及对妻子的“爱”,再转化为“恨”。

  可见,没有坦然地承认差异,主动地接纳差异这个基础,难以谈什么双方进一步的健康互动,也就难以实现婚姻家庭持久的和谐。

   (三)“快乐互动”是“适应”的手段

  所谓快乐互动,是指互相进行愉快的解释、说明、调侃、讨论和争辩等一切生活内容的互动,但不强求一致和统一,不死争绝对的公平和输赢。这是前述主动“适应”的核心内容。

   显然,主动适应的“快乐互动”,需要以“接纳差异”为前提。这有点像优秀的足球运动队和运动员。足球运动本身就是竞争,竞争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可以成为 “差异”的来源,如判罚不公、被对方球员伤害、遇到黑哨、被教练报复不能上场,运气不佳射失必进之球、队友的不配合等,这些“差异”都可以诱发情绪过度反 应,导致某些球队和球员动不动就要爆发,球场上冲突不断。可见不能接纳这些差异的球队或球员,很难能够“快乐互动”(也就是“快乐竞争”),也难以称之为 优秀运动员。反过来看,一个优秀球队或优秀运动员,我们看到的“快乐竞争”是这样的,他们遇到“不公”也会呐喊、瞪眼、争论甚至咄咄逼人,但一旦结果已 定,他们又会很快进入状态,好像刚才的事情从未发生似的。我们似乎也可以从是否“接纳差异,快乐竞争”的人格角度,去分析判断一个球队、一个球员是否“适 应”这个职业。当然这些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范围。

  案例1-10

   假设《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是现代人,她应当首先承认媳妇行为与自己要求不相符的事实,即存在差异的事实,并接纳这种差异,然后才能在儿子和媳妇之间互 动。由于接纳的态度能给自己带来良好和积极的心态,因此在互动过程中能够从容、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喜好,但不强求改造对方。这就是“快乐互动了”,在 婚姻里或应叫做“快乐磨合”。双方在“快乐磨合”的过程中,在认识和习惯上的差距慢慢地会缩小,说不定还会让媳妇真的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逐渐转变;更多的 情况下则是婆媳双方差异依旧,但情感互相靠近。所有结果都是促进家庭系统的适应与和谐。

  同样,现代青年夫妇应首先承认并接纳对方父母在观念、认识、习惯方面与自己的差异;然后通过家庭生活的互动,慢慢通过表达、说明和调侃等途径,显示自己的认识、喜好和习惯。在交互作用中,一般情况下会使各方的差异逐渐缩小,更多情况下则是情感上的相互靠拢。

  可见,接纳差异是“适应”的前提基础,快乐互动是“适应”的原则手段。

   (四)君子和而不同

   总之,通过“接纳差异,快乐互动”的“适应”过程,能使夫妻及相关成员进入古话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之境界。结果是逐渐缩小甚至消除各方面的“差异” (取得一致了),或者部分缩小“差异”,或者达成对“差异”的持久接纳(和平共处了)。不论何种结果,都属于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与“和谐”。

   (五)注意事项

  注意之一!“接纳差异”不是忍受、屈服或回避。后者并不证明是接纳差异的表现,相反是拒绝接纳差异的表现。“快乐互动”也不是严厉批判和改造对方,更不是强制追求双方的一致和统一,那也不是真正的“快乐互动”,而是“痛苦竞争”,是“不接纳”的结果。

  注意之二!“接纳差异,快乐互动”的“适应”原则,需要婚姻双方或者家庭全体成员的遵守与实践。如果有个别家庭成员与这一“适应”原则严重相违,那么将会给坚持这一原则的成员增加很大压力,使家庭和谐变得很困难。(见案例1-11)。

  案例1-11

  张国立的电视剧《养父》39集中有一段精彩对话,将以上情况演绎得淋漓尽致。现摘录於下:

   背景:金奶奶喜欢儿子金大鹏和孙子金宇飞,但厌恶曾被她丢弃后又找回的孙女小语。金大鹏与文芳夫妻尊敬金奶奶也关爱两个儿女。金宇飞嫉妒父母将爱分给小 语,于是与奶奶一起冷落和虐待小语致使其受伤跑回养父家。文芳因此离家出走。于是就有了金宇飞要求居住在宾馆里的妈妈回家的台词:

   “妈,我想死你了。……你不在家,爸爸总是闷闷不乐。……我奶奶呀,只要我和爸爸高兴,她就高兴;……你不在家,我和爸都不高兴,奶奶也就高兴不起来了。 (文芳:那我们去接小语回家)不,我不高兴,自从她回家,你就只关心她”。 在这个虚拟的案例里,奶奶和孙子两人是属于不接纳差异,也不能快乐互动的角儿。婚姻家庭系统中有这么一些与“适应”原则严重相违的成员,其他成员即使采取 非常“适应”的态度,也难以阻挡家庭系统的恶性循环,酿成错综复杂的夫妻、母子、父子、祖孙、婆媳、姐弟等婚姻家庭关系问题,也让观众对他们一家产生理解 上的困惑,让剧中当事人如文芳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使愿意帮助他们的人感到爱莫能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