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德寺游记(四川省遂宁市)

(2011-09-08 21:19:10)
标签:

杂谈

     广德寺游记(四川省遂宁市)  

                                         杨冠宇

下午1时开始进山,游广德寺。我是从遂宁县西门桥出去,顺着石板路进山的。进山始便有题刻“敢告云山从此始” 。不久便见一石牌坊,再走二里许,见一石牌坊倒在地下,具悉是夏季大风和冰雹击倒的。石板路长达4华里以上,直达庙前。此寺颇古老,始建于唐朝,宋、明时期均有增修和扩建。原名广利宝刹,已历千余年了。

没走多久,在石板路下坡处眺望,已见广德寺庙宇纵横于低洼处山间。翠柏巍峨高耸,树龄均在一千五百年以上。整座庙宇为翠柏所环抱。进得庙后使人顿发思古之幽情, 感叹古代先贤的惊人创造力, 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院落里除古柏外还有其它不可名态的树木亦有多种。庭院内广植奇花异草,红绿相间,争奇斗艳。虽气候已渐寒,但仍芬芳异常。庙宇从低处沿山势往上伸延,一座连接一座,直达陡峭的山腰方止。除正殿沿山势倾斜而上,两侧厢房侧殿亦一并同步攀升,和正殿连成整体。院落以大石铺成,经久而耐用。两座古亭内的石碑,因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略不清,但仍在落款处看出:“大宋崇宁2年,大明正德2年某日、月”字样。这还不是始建的唐碑,只是增修时的碑记。直到现在,经过历代风雨剥蚀的古庙,其楼台亭阁,殿宇等仍如此完整,不得不令人慨叹,我们祖先的辉煌造庙技艺。

每登高一层,景色就另有异样。这就是移步易景,变幻莫测矣。广德寺的规模巨大,令人惊叹,令人感慨。远非附近蓬溪县宝梵寺小小庙宇所能相比。就是遂宁县涪江彼岸的大庙灵泉寺,亦不能和广德寺比肩。在山谷之中,向四面环望,呈现出一片起伏的苍绿色。树木参差入云,茂盛的生长着,虽然气候已冷,但这些树木大多是耐寒的,特别是有着岁寒三友之称的古柏,更是耐寒的前例。置身在这绿树夹有红花,夹有古刹的境地,令人感到有一种伟大的肃穆。

广德寺佛像大多荡然无存, 只剩一尊观音了。庙宇房屋大多被政府和行政机构所占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和无奈,佛教文化被抛注一边。广德寺成了遂宁县南强区公所、区委的驻地。农科所、肿病院亦在此驻扎。庙宇的佛像、金身均为1949年以后被毁弃的,还没等到文革便已遭灭顶之灾。

广德寺不光是殿宇宏伟,其进山石板路工程亦称宏伟浩大,约有二丈宽,依山就势,起伏伸延。古人修此石板路,确是花费了不少精力。

游了广德寺之后,顺石板路返回,顺便登上了可眺望遂宁全城的“来青阁”,此处为全城最高处。站在来青阁,全城景色顿收眼底,古老的房屋历历在目,涪江由西向东欢快的奔流着。由于是阴天,江面上有雾,极目望去,一派苍茫。遂宁县是一个局部平原,只有广德寺这边是丘陵山区,是县城的北面,而南、西、东三方都是平原。来青阁的山脚下,还流淌着一条人工运河,是从涪江上游引来的江水,灌概着遂宁的良田。来青阁上还有:“要领略江山胜处,更上一层”, 这正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只有站在全城的制高点,才能充分领略遂宁古城的壮丽风貌,广德寺的雄浑与博大,以及涪江的豪放与美丽。

(此文写于1966年文革之前。遂宁最早是地区级,后撤消化归绵阳地区。改革开放后,又恢复地区级建制。广德寺面貌亦今非昔比了,城市面貌我2004年曾去看过,早已是旧貌换新颜了,不能同日而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