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桩(佘上安传):
也叫稀泥功,其实就是站桩。所谓稀泥功就是全身放松如稀泥一般,就要往下塌的感觉,两脚与肩同宽,微屈,双臂前伸抱圆,双眼微闭,像是在打瞌睡。龚树友起身示范,并让我由上至下或有下至上怕打其手臂,岿然不动。见我不解,遂解释道:“我身体的部位自脚开始全部放松,脚面与地平稳站立,膝盖放松,胯部放松,懒懒洋洋,自然呼吸,如同弹簧一般,能够自然的卸力,所以你抬不起也压不下。”
练八极拳首先必须具有良好心理状态与心理素质,这需要在日常的习练中加以培养,从拳术与技击上讲,心静有利于身心的放松;有利于内在潜力的发挥;有利于习练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起动速度;有利于身法手法的变化。从养生的角度讲,心静能防疾祛病;心静能调脉通络,平衡阴阳;心静有助于气沉力沛。正是通过这种完全放松的站立,达到对大脑周天,通身血脉一个很有益的作用。
混元桩:
“桩”字,从文字上解释为“一头插入地里的木棍或石柱”,表示固定不动。若用这样的思维来理解武学上的“桩”,那就是只见树木、没见森林。前人在武学上用这个“桩”字是借用“桩”的形象来表示“状”的形态。因为“状”是内在的、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完全述清的,唯有通过意会才可以感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特点。用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物象,让你意会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象。武学上的“桩,其实是“状”,也就是“保持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从“混元”而来。
从这个意义来理解,“混元桩”就是“保持初始的状态”,这是它的内涵。有了对内涵的理解,体会它的外在形态就不难,“混元桩”样子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人类祖先由爬行到站立起来的那一刹,就确立了“混元桩”的基本形态——身体直立、眼望前方、两腿分开、双臂前伸。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个姿势逐渐积累出我们的潜意识,成为我们对抗任何事物时的本能动作。武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它,在八极拳里把它形象地称为“大熊架”。八极拳是大熊架之说,由此而来。
混元桩也可以写作浑元桩,这是因为它们分别对应“先天”和“后天”这两个概念。混元是先天的状态,浑元是人为追求先天的一种状态。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陌生,这两个词常常被通用,概念上出现了混淆。幸好我们的头脑里还沉积着五千年的底蕴,用心体会就一定能弄清。站站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