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寺庙的由来
(2012-06-30 07:47:14)
标签:
宋体f7开封大相国寺庙院黄龙寺杂谈 |
分类: 地方故事 |
吴全林
黄龙寺庙原在开封市东南十五里,开封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今黄龙寺村,庙院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两通庙碑和庙院遗址。
黄龙寺庙又称黄龙大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秋,历时8年建成,庙院占地面积20亩,另有庙地80亩,因此庙院规模宏大。前后共分五进院,庙院坐北面南,一条东西大路从庙门前穿过。庙门前一对约2米高的石狮蹲在庙门两旁,显示着这座大庙的庄重威严。当地老百姓有句顺口溜:“庙院大,庙门高,狮背与庙门争低高”。
庙院大门是筒瓦扣顶、三间有庙院特色的建筑,大门左右两侧是彩绘的四大金刚塑像,信男信女从四大金刚中间走进第一进院。正殿是雕梁画栋、绿琉璃瓦扣顶,显得古香古色。走进第一座大殿的门,就看见一条金色的巨龙盘旋在殿中央的一架木梁上,整个龙的雕塑,从龙眼龙须、龙鳞龙爪等都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动感。木梁西边的立柱上刻着“龙盘福地腾云立,鸟飞九天入林来”的楹联。进得门就放着一个铁香炉,香炉前放着一排草垫,是给降香人跪拜时用的。整个殿里整理得很整洁。
东西厢房是砖木结构,灰色筒瓦扣顶,厢房里敬有菩萨像。
从大殿东西山墙进入第二进院,便看到第二座大殿。殿中央塑有如来大佛,当地叫“老佛爷”殿,该殿还塑有几尊菩萨像,个个栩栩如生。二进院的东西厢房内和第一进院厢房内一样,也塑有菩萨像。从二进院进入第三进院的正殿,是五间楼房,殿门上刻有“天爷阁”三字。走进正殿,楼下塑有观世音,像前台上放着香炉,台下铺着布垫。紧挨楼内东西山墙安装有两个木梯,可乘木梯上二楼,楼上有玉皇大帝(老天爷)塑像,像前放一个大型的用瓷烧制的香炉。因楼是木制结构,降香都必须放在大瓷缸内,以防火灾。第三进院未修东西厢房,院中间开个西门,正临一条不宽的街道。“天爷阁”后四进院是和尚吃斋和藏粮食等物品的地方。后面的第五进院住的是护庙院和种庙地的杂工与农工。
黄龙寺庙西距开封大相国寺不足20华里,这么近为什么要建规模如此宏伟的大庙院呢?说起来还有一段至今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呢!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夏季,黄河决口淹没了祥符县。秋天黄河水退后,在后来建黄龙大庙的地方,有一条大黄蛇,看起来十分吓人,当地老百姓就用筐把它抬到远处的废地。可第二天一看,这条黄蛇又回到了原处盘卧着。一连几天都是抬走又回来。最后几名群众下决心把这条蛇捉住送到惠济河南岸,可第二天一看大黄蛇仍盘在原来的地方。于是当地老百姓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是龙王爷显灵,有的说蛇大成龙,有的说是天上的黄龙回不到云中去了。许多百姓说这是条神蛇,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越说越神,最后大多数人主张修庙供奉这条蛇,以求平安。因为迷信,谁也不敢反对建庙。最后当地几个资历深、有威望的代表来到祥符县衙,县官说:“修庙祀神是件好事,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黄水刚刚淹过,正在组织赈灾,银库空虚,哪有钱修庙啊?”说也奇怪,这条大黄蛇一连几十天就是在原地不走,好像也不吃不喝。当地百姓又联名到县衙要求建庙,县官没办法只好坐轿来看,果然蛇还在那里不动。县官也怕得罪这条“神蛇”,只好到开封府请示建庙一事,府台听了介绍也觉得奇怪,只好将信将疑地拨出银两建庙,又拨地一百亩,除建寺庙外剩余土地用于种地养庙。并吩咐县官与开封大相国寺主持联系修庙事宜,让相国寺主持负责建庙,督办此事。
开封大相国寺主持也非常重视此事,考虑经费不足,又派出寺内僧人四处化缘筹钱,还派出僧人协助建庙,尽快建成,好给这条黄蛇一个归宿。工程开始后,方圆百里的土木建筑工程能手、泥瓦匠人都赶来帮工,当地群众出钱、出人、出力,工地一年四季都是一片繁忙景象。由于众人齐心协力,仅用8年就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五进黄龙寺大庙院。
庙院建成后,因有庙地,在此兴办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来焚香祈福、赶庙会、看演戏杂耍等,还进行百姓交易,真是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凡是前来上贡品的人,都由庙里管吃管住。传说吃庙饭能消灾,不生病,小孩子会健康成人。不少人带着贡品敬神,还带着孩子来吃斋饭。因为要祈福,表示对神的虔诚尊敬,大家带的贡品很多。寺庙中贡品越来越多,住持只好让上贡的人带走一部分回去给乡亲和家里人吃,说可以消灾、降福。
庙院有土地80亩,50多名僧人,除在庙内念经颂佛外,业余时间还请开封大相国寺僧人来帮助习武。僧人也种地,人手不够时从农村雇些帮工,庙里还有一些勤杂工。
黄龙大庙数百年来一直香火兴盛,庙会方圆几百里闻名。只是到了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将军督豫时,提出拆庙拆神、和尚还俗,大部分僧人都遣回原籍种地,只有红野、昌秽、龙喜、龙奎等六个僧人和原种地的农民工一起种庙院地。两年后冯玉祥将军调离河南,黄龙寺庙内又相继重塑大殿上的菩萨神像,几个东西厢房还没有来得及塑神像,已到了1948年,迎来了开封解放。从朱仙镇迁来的开封县人民政府没有办公地址,看这里院大楼房多,就临时迁至黄龙寺庙院内,再次拆毁重塑的所有神像,并让僧人还俗,将庙地分给当地贫苦农民。和尚也分得庙地,还俗后的僧人有的还结了婚,建立了家庭。作为开封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地址,第一任县长就住在第三进院的阁楼上。1963年,县政府拆除大殿和天爷阁(庙里唯一一座楼房),砖、瓦、木料全部用在新建的72间县政府办公用平房上。
1975年春,县政府又在紧邻庙院的东边征地一块,新建一座办公楼,迁出庙院办公,但仍有六个局委留在庙院办公。1983年春,开封县人民银行在原庙院西南角进行改造,拆除庙门和一进院的东西厢房,建银行营业楼。1983年,县民政局在庙院西部新建三层办公楼。1984年,开封县二轻局在原天爷阁的位置上建三层办公楼,施工挖地基时挖出许多天爷阁上面的绿琉璃瓦、大青砖、禽兽造型的瓦档。1985年,县经济委员会在庙院的东北部建办公楼。至今原20亩地的大庙院面目全非.
庙院原来的六通碑,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庙时立的碑和后来康熙六年(公元1666年)、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及1930年最后一次重修庙院的庙碑,碑文清晰的记载了建庙和历次修庙时的情况,其中四块碑在“文革”中被毁,留两块平放在院里作为休息的座位。目前,整个庙院仅剩下两通石碑和遗址.
历史上的黄龙寺庙院距今开封大相国寺很近,地理位置优越,知名度高。村庄还在,至今还叫黄龙寺村。目前重建如此大的庙院,从征地到资金上都有困难,但从长远看,是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好项目。而且在县城里,黄龙寺庙院是历史上仅存的最大看点,因此,黄龙大庙院将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