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弥儿》部分内容介绍

(2015-01-04 10:45:30)
标签:

育儿

            《爱弥儿》部分内容介绍

这部专著包含了卢梭的许多教育思想,但因本文不能一一作论述,仅将选取两个部分简要介绍。

1、归于自然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有很多教育思想,其中“归于自然的教育”,我认为是其核心思想。卢梭所认为的“归于自然的教育”,是“服从自然法则,顺应儿童天性,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在《爱弥儿》当中指出,“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另外,归于自然的教育,还是卢梭对人性本善的预设和肯定,在《爱弥儿》的开篇便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他说,我们每个人接受的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三个方面的教育的影响。而所谓自然的教育是指“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则是“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即“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

在卢梭看来,“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同时,他又认为儿童能否得到正常的发展,取决于这三种教育是否能够“圆满地配合”。只有这样,三种不同的教育才能够达成某种一致性,进而使得儿童的发展能够按照其发展的自然顺序和要求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当是“归于自然”的教育。

按照卢梭的思想,归于自然的教育就是要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来展开,真正让儿童“不受传统的束缚而能够率性发展”,培养其为自己而生活的自然人。而我们现在的对儿童的教育,有些家长给孩子报周末培训班、兴趣班等,教师为了使孩子少受伤而限制学生出去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相背离了。

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所以卢梭反对以往的教育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和特征,于是提出了要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开展教育的“教育阶段论”。即婴儿期(0-2岁)主要是体育教育;儿童期(2-12岁)是“理性的睡眠期”,以感觉教育为主,继续体育教育;少年期(12-15岁)智力训练和劳动教育;青年期(15-20岁)以道德教育为主,并伴有宗教信仰的养成。

卢梭的教育阶段论,将孩子成长时期分成几个阶段,并说明每一阶段都有主要的教育内容,在当时处于不顾及孩子成长阶段的时代来说,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我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发现卢梭注重对孩子的自然天性的保护和回归,是现在的教育者们很少做到的,他认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就是最愚蠢的事情。”这表明教育是要尊重孩子的,启示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我们的孩子。另外,卢梭是反对在儿童时期进行智力教育,反对洛克的理性教育,对此我表示不赞同。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的同时,也会有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这就表明人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所以在儿童期“他假象的受教育者爱弥儿到12岁还不知道什么叫书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错过了语言、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发展关键期。

2、“自然后果法”的教育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对此,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所谓自然后果法,是指在儿童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能采取体罚的措施来惩罚他,而应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

在《爱弥儿》当中,卢梭举出一个小孩调皮打破家里窗子要受惩罚的例子,书中,卢梭让其在打破窗子的房间里,昼夜都受风吹,同时不要埋怨他造成的种种麻烦,让他第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最后才叫人来修理窗子。卢梭认为,这些行为的目的不是为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觉得这些所谓的遭受惩罚正好是由他们不良行为而引起的自然后果。

我比较赞同卢梭的这一“自然后果法的教育。首先,这是让儿童们自己去亲身体验,并体味过失行为的恶果,从而记住教训,明白事理。这一方法,其实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比比皆是。我们时常受到由我们自己因某些不合理选择而导致自然后果的惩罚,于是我们就会记住教训,避开再次跌倒。儿童亲身所体验的要比用口训深刻,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

其次,“自然后果法”是尊重儿童,反对体罚。大自然之所以造儿童,是为了使他们受到爱护和帮助。这是卢梭对儿童的态度,认为儿童就是要爱护的。在《爱弥儿》书中,这个理想的教育者,对爱弥儿是尊重的,尊重他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这在现代教育中,是屈指可数的。

再次,“自然后果法也有对爱护儿童的呼吁。这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的,因为这部著作是在当时体罚儿童,不尊重儿童,把儿童不当儿童的状态下提出的,卢梭认为,儿童就应该在成人面前要像个真正的儿童一样生活,不要将儿童快乐、童趣的天性压抑,用“七艺”和宗教将儿童变成一个小大人,失去了本身该有的儿童生活,呼吁要将自然的天性归还给儿童,做到真正的归于自然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