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痛悼母亲之(十六)——“冬至”祭母

(2011-07-05 10:11:19)
标签:

痛悼母亲

情感

分类: 唠叨情感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们讲过“大冬大如年”,冬至是一个大的节日,母亲在的时候,也常常讲这句话。但几十年来,我好象一直没有注重这个节日,仅仅认为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

自从去年2月29日母亲去世以后,我开始重视这个节日了,可以说今年从正月的第一天,我就牢记住12月22日的“冬至”日,因为按照民俗,这一天是我要祭祀母亲的重要日子。

想想也真是可笑,母亲还在世的时候,我们看到别人烧纸钱等祭祀先人,认为很可笑,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母亲去世的时候,我们也还这样认为,所以母亲去世办理丧事期间,我们没有烧一张纸。随着母亲的离去,思念母亲之情与日俱增,由不自觉到自觉地,也采用了这种祭祀办法,渐渐地感到,这是寄托我们哀思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昨天晚,我和弟弟一起给母亲烧纸钱。看着熊熊燃烧的纸钱,我们兄弟感觉真的把大把大把的炒票送给了母亲,看着冉冉上升的缕缕青烟,仿佛看到慈祥的母亲正笑容满面的在享受着我们孝敬她的喜悦。

其实,母亲有时也爱钱,但一生从不贪钱。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母亲和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三人,当时家中还请了一个保姆,六口人的生活,父母俩人也只有几十块钱工资,每月必须算计着用钱,全靠母亲勤俭持家过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利用空余时间给我们打毛衣,做衣服,纳鞋底,做鞋子,我记得我上1、2年级的时候书包还是母亲自己手工做的呢,天冷的时候家里还要淹很多咸菜萝卜干等,很多都是母亲自己做,总之,能节省开支的、能省钱的事,母亲能自己做的都是自己做。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日子虽然过得是紧巴巴地,我已经感到非常好了,与当地的群众比起来,感到比当地群众富足多了。

1976年夏天,我们举家从泗阳县迁到当时地区行署所在地淮阴,母亲在地区果品公司工作。后来母亲走上了领导岗位,当上了经理,即单位的“一把手”。在80年代初的时候,公司“一把手”叫经理,不象现在的叫法:总裁、董事长、总经理之类的。走上领导岗位的母亲,在单位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乱花单位一分钱。当时公司里有一辆“金杯”牌面包车,但母亲上下班还是要快步走上10分钟的路到公共汽车站,挤公共汽车,即使出远差,也是办完公务即赶快回来,从没有过到哪儿顺便旅游一下的事。母亲退下来后,常常给我们讲她到过全国很多地方,但旅游景点却没有玩过,听我们讲起“红色旅游”的事,还颇有些微词,我们会开玩笑地说时代不同了,母亲也只是叹一口气,不多讲话了。

我在1980年底就工作了,随着我们兄弟三人长大工作,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转,但母亲在家里依然勤俭持家过日子。以前父亲还常常开玩笑地讲起:家里的钱是母亲管的,但钱都是他花的。20多年前,买冰箱,买彩电等大件物品,都是父亲“先斩后奏”买成的。母亲生活的晚年,由于疾病缠身,行动不便,唯一的爱好是在家看电视,为了更好地满足母亲,父亲又是“先斩后奏”地买了一个47英寸大背头电视,让29英寸的电视机给“退居二线”,结果给母亲报怨了好长时间。在母亲生病的近20年里,她几乎不亲手接触钱。记得3、4年前的一天,我陪着母亲看电视聊天,中间讲起她身上好长时间没装钱了,我当时给母亲一张20元钱,母亲笑咪咪地把钱拿过去,装到口袋,高兴地说:“我现在又有钱了”,看到母亲幸福的样子,我幸福之感也由然而生,真想把我所有钱都给母亲,但母亲把钱装到口袋里后,又掏了出来,把钱又还给我,说她身上装钱没用。

这个月的14日,是农历10月28日,是我母亲诞辰72周年。在13日的一大早,我们兄弟三人、我太太和三弟媳一起陪着父亲,专程去祭祀母亲,我们带了母亲生前爱吃的蛋糕、鲜花,在母亲的遗像前,我们给也母亲烧了纸钱。

我不知道烧的这些纸钱能不能真的到我母亲手上,如果到不了母亲手上,我想母亲也不会怪罪我们的,因为我知道母亲虽然爱钱但从不贪钱;我也不知道这些纸钱烧了以后能不能真的变成我母亲能用的钱,如果变成母亲能用的钱,我相信母亲看着这些钱也只是一笑而已。

“大冬大如年”,莫大于我对母亲深深地思念。

    (注:此文2009-12-22 23:20:28发于本人原真名实姓的博客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