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1日

http://img.dxycdn.com/dotcom/2015/07/22/59/z9c0ndoe.jpg
网络上有很多类似「对孩子不要这样做」,又或是「多这样做孩子才能更好」的说法。都想做一个好妈妈,但是,在朝向当一个好妈妈的路途中,很可能因为一些平日司空见惯的口头禅、老人经、还有网络上的一些「正能量」走入误区。
陪伴孩子成长是一句漂亮话,但我希望告诉各位母亲和准母亲们,育儿的路程是艰辛的,其中有很多磕磕碰碰和琐碎的细节,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要一开始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还自以为是为孩子好,最后又反倒责怪起孩子来。
好妈妈不是无节制地宽容
「老师,我们班某某『发疯』了,班主任叫我让你过去看看。」
我把这个「发疯」的学生从教室带到咨询室后,仔细端详起了这个孩子:12 岁,浑身没有干净的地方,眼中透着一股「全天下我最冤枉」的神情。
简单的聊天后,我发现他对于自己先动手打人一事,坚决认定是对方的错,并且言之凿凿。我说「你妈会来的」,孩子的反应则是「你别让她来,她来也没用」。
这时,班主任把他的妈妈请了过来,我就让学生先走了。随后和家长聊天时,我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承认态度非常好,自己还提出来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并且总是说「我就是个急脾气,孩子啊随我,有时候脾气上来了也是收不住」。
我并无什么反应,她继续说:「但是,老师,我觉得这个事情我们不能这样看,我孩子一脸委屈,自己肯定是有什么,这事儿一个巴掌也拍不响。」
后来,这位母亲第一时间给孩子说的也是「并不全部都是你的责任,但是你下次一定要记住改,知道了没?好了,没事儿了,上课去吧。」
这个家长我后来又见到了好几次,每次这个孩子都是一股哀怨、委屈的眼神,仿佛全世界都欠他一个交代。
过分宽容是阻碍孩子成长
下面我想重点谈的,是这位母亲最后对孩子说的那段话。
类似的话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孩子还小,还不懂事。
孩子嘛,你跟他置什么气?
然后家长就会在讲清楚道理之前先去「安慰」孩子。这样会得到什么效果呢?孩子会认为「原来我并没有错,原来我不会因此受到惩罚」,尤其是教师等其他人说「你父母要『收拾』你」时,孩子会认为「原来都是他们的错」。
可为什么孩子会连是非都不明白?
因为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来看,这个阶段孩子的道德观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结果的判断上,而很多家长阻止了孩子对事物进行道德判断,让应该「如期而至」的「责任」总被无限期被推迟。
然而,家长在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就会直接责问孩子:
你都多大了,还这样!
你已经是大孩子,怎么还和个小学生一样的!丢不丢人!
你都多大了,一点对错都看不来吗?
这时,孩子变成了最无辜的人。
因为家长的态度变化过快,让孩子措手不及,伴随着孩子叛逆期的到来,这就会变成潜在的问题,变成亲子矛盾。
成长是一个过程的积累,并不是结果的达成,本末倒置的结果最终只会让家庭教育陷入一种困惑。
http://img.dxycdn.com/dotcom/2015/07/22/00/88nioc67.jpg
孩子犯错,到底该怎么处理?
如果孩子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到底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1. 平复双方情绪
家长和孩子都有情绪的时候,先让双方情绪平复下来,不在情绪中进行教育。
另外,这也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在这其中体验情绪、有回顾自己行为的时间。
2. 观察孩子复述
让孩子先复述基本的情况,让他明白你是积极关注他的,并不是听从他人一面之词。
但要注意在这之前你需要对事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听孩子的复述,是为了知道有出入的地方在哪里,这些正是孩子隐藏和拒绝透露的信息。
3. 和孩子商量解决方案
对于孩子复述有出入和做得不对的地方,让孩子提供解决方法,并一同商量,而不是家长直接提供方案。
不要再重复再提错误和标榜父母自己总是英明的,只需要安静倾听孩子提出的条件的措施,在保有底线的同时充分尊重孩子。
4. 落实约定的措施
支持孩子有益的做法,和他定下契约,如果下次未完成,孩子需要接受的惩罚。
不过,这里的惩罚并不是体罚,而是和孩子提前商定的符合条件时要承担的结果。同时,家长也要履行约定,不能毁约,或者随意改动奖惩的判定条件或结果。
孩子成长,需要学会独立面对
成长从来都不是达成一个结果,而是在路上积累的过程。
切莫幼时对孩子过分保护,抱着「等他大一点就明白了」的心态,期许他日孩子自己便可以随着时间成长。
时间或许能够冲淡一些东西,但绝对不会让一个人成熟,因为一个人要变得成熟,必须自己在时间中磨砺。
请把你的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过多的爱与保护,其实都是在剥夺他作为独立个体的行为。
责任编辑:Yidan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