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救援,为何被营救后仍然危机四伏?

(2015-12-23 21:51:19)
标签:

杂谈

作者:俞欣

灾难救援,为何被营救后仍然危机四伏?

山体滑坡过后,深圳的雨声,一声紧过一声。是天灾还是人祸?尚无定论。

深圳山体滑坡事件回顾

据深圳新闻发布会:12 月 20 日 11 时 40 分许,深圳光明新区一工业园区附近发生山体滑坡,致 22 栋楼房被掩埋。

截至 22 日 14 时 30 分,失联人员共 76 人。

23 日 6 时 38 分,救援人员成功救出 1 名被困 67 小时的男子,意识清醒,已被救护车送往医院。他告诉搜救官兵,附近还有一名幸存者,可惜,救援人员找到的时候,那人已没有了生命迹象。

看着这些救援的消息,作为一个曾经的重症医学医生,一些画面难以遏制地闪现出来:

汶川大地震,刚结婚一年的陈坚在废墟下苦撑 73 小时,在救援过程中,他还通过在场的记者跟大家聊天,说 「这辈子我没抱太大希望,只想自己和妻子和和睦睦地过一辈子就行了」,官兵奋斗了 6 小时,终于将他救出,结果在送下山的路上,他停止了呼吸。

营救成功并不代表脱离危险

地震发生后的 72 小时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段,但类似给人以莫大希望,而又破灭的悲剧发生了不止一次。

刚才还神志清楚,对答清晰的人,几分钟后突然不省人事,抢救无效死亡。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脑子里充满了这样的一连串信息:挤压综合征引起高钾血症?突然释放的毒素导致心跳骤停?合并骨骼和周围肌肉神经的广泛损伤?休克?肾衰竭?

打住!这一切有必要说吗?对的,没时间科普这些了。

这次山体滑坡导致的楼房被掩埋坍塌也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

完全可能!

资料表明:楼房坍塌所导致挤压综合征的比例,比地震还高。

挤压综合征有多危险?

被挤压的腿被松开不就没事了吗?

几分钟不严重的压迫的确是这样,而长时间的严重挤压没有这么简单。

在巨大的压力下,四肢的肌肉细胞就会像摔在地上的鸡蛋一般瞬间解体,导致组织坏死。即使压力稍小,时间过长也一样会发生。

平常集中在细胞内的钾和其他坏死物质在被压迫的肢体中悄悄聚集,一旦解压,就可能造成以下的情况:

  • 大量毒素瞬间释放:一旦解救,把重物搬开时,压迫中产生的各种毒素刚才还因为血管被压着,不能畅快地离开,现在犹如开闸泄洪,毫无顾忌地涌入心脏,高钾、毒素导致心脏骤停。

  • 毒素来不及清除代谢:在平时,少许组织损伤是能够被缓慢代谢清除的。而长时间压迫后的挤压综合征患者在可能因此在几分钟内死亡。

此外,另一种未经证实的推测:下肢肿胀,血管内血栓形成,一旦被松开,血栓进入肺部,发生肺栓塞也可能是死因。

灾难救援,为何被营救后仍然危机四伏?

保肢和保命能否兼顾?

短时间被压迫的肢体需要迅速解除压迫,以利于恢复肢体的供血,避免坏死,导致残疾。

但是,长时间压迫后,为预防感染蔓延及毒素扩散,则很可能需要截肢才可以保住性命。

对于现场救援专家来说,刚解救出的瞬间可能就面临着一项抉择:能不能尽可能保住伤者的肢体?

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我们并不想代替病人或者医生做出这个决定,现场专家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生死抉择。我们需要面对的是选择与信任。

汶川地震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肢体严重被压的 17 个病例,花费巨大代价抢救各种并发症后,14 例最终截肢。

如果生命危在旦夕,你是否能理解「丢卒保帅」?

即便保住肢体仍未脱离危险

先不谈其他的坏死与毒素,不论是动物实验发现的挤压综合征时普遍的高钾状况,还是汶川地震后一个 66 例挤压综合征的病例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病例有高钾血症,这还不包括那些立刻死去的被救者。

严重高钾血症会引起心脏骤停,导致突然死亡。

有条件的话,便携式仪器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测出患者的血液情况,可以在解救前给心脏做好缓冲的准备,预防毒素洪水般涌来。此外,对于一个被压数天的人,正常补液也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药物,血液净化设备(血液滤过、血透机)也曾经为挽救生命立下功劳。

不过,对于刚从废墟中营救出来的伤者,在转移至医院的途中,体内的毒素仍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随时会威胁着生命。

说了很多,我们普通人能为重大灾难的援救直接做的事情很少,也许医生每做的一个决策都充满了风险,即使是指南上写得明明白白的,常瞬间变成未知数,需要我们每个人一起担当。

依然不能放弃希望

面对灾难,永远不能放弃生的希望。

眼看着深圳泥石流救援的黄金 72 小时已经过去,但是救援队还奋斗在第一线,没有放弃任何一丝生的希望。

在向所有参与现场救援的全体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之外,我们也不得不钦佩生命的顽强,无论何时何地,永远都要相信着生命的奇迹。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