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凤竹古韵—— 谈谈京剧唱念中的吐字、归韵、收音 及 关于“包音”

(2013-06-20 18:30:23)
标签:

吐字归韵

音包字

四呼

收音方法

杂谈

分类: 谈艺说戏

 

 

谈谈京剧唱念中的吐字、归韵、收音

作者  凤竹古韵

 

吐字、归韵、收音是戏曲、曲艺习用的术语,还有“出声、过声、收声”、“出字、做腔、收韵”或“出声、度音、归韵”、“出字、过韵、归音”等说法。大体是一个意思。

京剧的唱念在吐字、归韵、收音的要求上,历来是相当严格的。正可谓:吐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

 

吐字,在广义上讲就是整个字上的发音,但是这里要说的吐字则是专指字头的发音。字音始出,便是字头,它是声母、或是声母和韵头(介音)的组合。例:“将军”二字。将(jiang)的字头是ji;(jun)字头j

字头的发音是整个字清晰与否的前提,是演唱口齿纯净的关键。每字到口,必须用力从其声母发音,然后收到本韵,要用字头来带动字腹和字尾的发音。因此要把发音的力量用在吐字上,即我们常说的“喷口”。所谓喷口就是在字头发音时要有口劲儿,否则将虚而不实。

但是也不要矫枉过正,因为强调吐字的的重要,就在字头发音时过分用力,或是把字头的发音拉的过长。这样,一是不美,二是会影响到字腹、字尾的发音,甚至形成“字疣”,造成词意的模糊。比如有的演员“叫板”时,念“你听了”的“了”字,把字头“li”拉的过长,挤压了字腹的发音,听起来就是“你听里――呕”,很不舒服。吐字时还可能出现的一个毛病是:为了强调吐字而把字头和字腹截然分开,好像是唱两个字。正确的方法是:字头、字腹过渡要自然浑成,不露痕迹。

零声母的字需要提一下,如“言、啊、娥、昻”等等,这些字的吐字要与归韵“合二为一”

 

归韵,即吐字之后字音归到主体韵腹(字腹)之意。唱念中,尤其是行腔时,充分发挥字腹的共鸣作用,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归韵。

字头是前提,归韵才是一腔一字中最重要的环节。声母或声母和韵头紧密相连构成字头,其作用只是声母和韵腹(字腹)的一个过渡,而字尾仅仅是完成收音。能充分发挥共鸣作用的是字音中“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时值最长”的字腹。这就是本人上帖所说的“枣核状”或是说“橄榄形”――“头尾短而小,字腹长且大”。大家都知道,观众的满堂彩,多是在归韵行腔时见效果。如:《武家坡》之“一马离了西凉界”的“界”字,《智取危虎山》之“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海”、“冲”、和“汉”字等等。

归韵行腔时,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树立一个理念,就是――字为主、腔为宾。正可谓“虽九曲回肠,而本音始终一线”。切忌口腔乱动,造成翘辙,引起误解。或是中途随意张合,将字截为两处,单字唱成叠字。

 

说到收音,我觉得针对戏迷而言,则是更值得说说详细的。这也是本人今发此贴的真正初衷。一是戏迷演唱中在“字”上的问题,诸如:虎头蛇尾、只放不收、含糊不清等等,多是出在收音这个环节;二是戏迷演唱水准要想向专业靠近,必须解决好知其然,也要知道其所以然的问题。

归韵之后,即是收音收音在字尾,其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做到:守之有力。尾音收得恰当与否,对于“字正”同样起着至关重要得作用。

根据字尾的有无,可以把收音分为两类:

第一类有字尾的收音。京剧唱念和普通话一样,都只有四种字尾,即:iunngiu是元音,nng是浊辅音。要收好这些尾音,关键是要掌握好“舌位”和“唇形”的变化:一要在字腹共鸣后适时收音,二要按照字尾发音的要求归准音位,就是适时归位(舌位唇形和归位的说明见本文后的备注)。程砚秋先生关于收音的表述相当精辟,抄录给大家“最后的一点尾音,对唱有很大关系,尾音的气一定要送足,音的位置要保持好,不要以为唱到最后了,就漫不经心的把音掉下来。”要“切忌出而不收、张而不闭,仅有上半字,而无下半字”;或是收的过早,使“下余工尺,仅有余腔,而无字面”

字尾的收音也存在共鸣的问题,虽不及字腹共鸣那么响亮,但,iu是元音,nng是浊辅音,发生时声带都要震动,因此都有共鸣。其中,nng都以明显的鼻腔共鸣为特征。这两种字尾,尤其是ng这个舌根鼻音,都有使其前面元音“鼻化”的作用。比如“光”(guang)字、胸(xiong)字等等,其鼻腔共鸣的特点都相当明显。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智》剧“203”的“北国风光”的“光”字,还有《海港》中方海针的“这才是革命者伟大的胸怀”的“胸”字,自然会在唱腔中找到答案。

第二类、无字尾的字,也叫开尾字的收音。这一类的字是“尾音归喉咙,止音即收音”,因此也叫“直喉收音”字。这类字在收音上应当注意的是:行腔板数完毕之前,要保持舌位与唇形不变,口腔一直保持字腹发音的开度,一定要在声音停止后,才能变化。最忌声音正在进行中把口腔逐渐缩小,后果是在字腹后无端的加了个字尾,使词意含糊不清(此句针对“花痴”而言,“花痴”乃吾之朋友。哈哈哈哈)。无尾字,正确的方法是用声音的渐弱来实现收音

上述之不成熟见解,乃应邀而发,况为一家之言,还待商榷。

 

 

备注: 关于京剧“四呼”和收音方法的简要说明:

一、                      关于四呼:开口呼的字是指韵母没有韵头,且韵腹又不是iuv(淤)的字;齐齿呼的字是指其韵母或韵头是i的字;合口呼的字是指其韵母或是韵头是u的字;撮口呼的字是指其韵母或是韵头是v(淤)的字。

二、                      1、言前、壬辰二辙其收音方法是“抵颚”,即用舌尖抵住上颚收音

3、属于江阳、中东二辙,其收音方法是“穿鼻”,即将字的尾音收入鼻音

4、属于由求、摇条三辙的字,收音方法是“敛唇”,即将口形做半开半闭状

5、梭波、也斜、发花、一七、姑苏五辙,应属“直喉”收音。

6、属于怀来、灰堆二辙的字,其收音方法是“展辅”,即口的两侧为,字吐出后,展开两辅如笑状以收其音。

 

&&&&&&&&&&&&&&&&&&&&&&&&&&&&&&&&&&&&&&&&&

 

关于“包音”--有感戏迷的演唱
 
    老师在上课教戏时,经常交待:必须注意吐字、规韵和收音,要把每一个字都交待清楚,要坚持“字字唱真、收清、送足”,否则就会出现“包音”之问题。说实话,在网上和票房听戏迷、票友朋友演唱,感觉现在的戏迷群体演唱水平真的是提高很快,尤其在“字”上,较之前两年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当然更不排除个别票友的演唱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准,专就唱而言,这些票友甚至比专业演员还要高出一筹。但是,这仅仅是凤毛麟角而已。就大多数戏迷而言,“字不正、腔不圆”,尤其是“包音”问题,还是存在的普遍现象。
   所谓“包音”,就是音包字。出字不清、腔又过重,故字被音所包,旁人听去“有声无词”,甚至“唱完不知何曲”。追其原因,就是演唱时“仅能用喉、不能用口”所致。
   要解决“包音”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掌握好“吐字、归韵和收音”。吐字、归韵、收音是统一在字音的整体里,互相关联与影响。从吐字经归韵到收音是以滑动的形式相衔接、相吻合的一个枣核状的音节(不知道我这样形容是否准确)。三者都是字音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关系着字音是否准确、清晰,能否“字正腔圆”。
   一字之音必须有“首、腹、尾”,必须“首、腹、尾”已尽,然后再出下一个字,这样才能字字清楚。正所谓“无不知其何字,虽丝竹杂和而不能夺而乱之”。
   对于重音叠字,则更需要界限分明。比如《海港》中高志扬唱的“给码头留下了斑斑血迹、累累创伤”一句中的“斑斑、累累”,和“泪”与“累累”这些同音或音近的字紧相连接,最易唱混、最难唱清,要特别注意“将字头做以分别”,以“剔清字面”,并将相连的两个字用“一轻一重、一高一低、一徐一疾”等方加以区别。有兴趣的话,可以翻出《海港》听听。李长春先生的演唱确有“听者凿凿知为两音”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