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睡美人”鱼山的传说

(2016-04-24 17:33:15)

http://s2/bmiddle/002pGlZlgy71b4kERLH21&690

    鱼山属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群主峰北约5公里处,是一个东西走向、长约3公里、海拔145米的山峰,远远望去,鱼山就像头枕西方脚朝东方,睡在那里的一个美女。头、颈部、颈部上的项链、腹部、乳房、腿、脚都非常清晰,因此人们称她“睡美人”“美人鱼”。

 

据清光绪本《永城县志》记载:西汉末年渤海太守蒋诩,弃官隐于芒砀群山的鱼山。今芒砀群山北面的鱼山有钓鱼台,一说姜子牙钓鱼台,一说就是蒋诩隐居的钓鱼台,明代嘉靖甲辰(1554年),永城教谕郑礼、生员秦时雍纂修的《永城县志·艺文志》中“涟川八景”即对鱼山诗题《渔叟钓矶》:

 

茅屋深居古屿东,生涯只在钓竿中。短蓑几点芦花雪,斜日一丝杨柳风。晦迹已知占在蛊,佐时谩说兆非熊。得鱼迤逦暮归去,长啸数声云水空。

 

在鱼山最西面山头的半山腰,有一个被称为“石捧鹅”的地方,它是由上下两块约5吨重的石头组成的。上面的石头压在下面石头的中上部,上面的石头向外突出约80厘米。看上去,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相传,古时候有两个外地商人路过此地,看到后非常好奇,其中一个商人到上面想把上面的石头推下来,他用力一推,上面的石头就摇晃,眼看就要掉下来,他赶紧叫另一个商人来帮忙,结果两人一起推,石头一动也不动了,这真是一人推着乱晃悠,两人推着却不,迎风时看似微微摆动,当地人叫它“风摆石”!

 

在鱼山的最高峰,有一个由很多麦穗状石块组成的石垛。当地百姓叫它“石麦垛”。站在“石麦垛”四处眺望,鱼山周围风景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感觉到站得高看得远的心情。

 

在“石麦垛”的西边有一个直径30厘米,深50厘米的圆形旗杆座,相传,当年三国猛将张飞在此处打仗,帅旗就插在此处。“石麦垛”东边有一个饮马槽,面四季有水。张飞驻鱼山就在此饮马。

 

顺着“石麦垛”往东50米,有一块石头,酷像乌龟,两目有神,目瞪正南方,那就是传说中的“乌龟探海”。在“乌龟探海”的北边,有两块竖立的石头,合在一起,像一对夫妻。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他们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成人。可是儿女不孝,把他们赶出家门,他们来到鱼山开荒种地,维持生活, 后来,妻子得重病,丈夫背着妻子四处求医。两块石头就是石老头背石老妈的真实写照。如果你有机会到鱼山来,从夫妻石向东走100200米处,看得非常逼真。鱼山的传说景点还有很多,如石婆婆、石屋、石鼓、石棺、隔山掏火、小南门、白果寺等举不胜举。

 

这座连绵起伏、怪石嶙峋的小山,这座山现在叫鱼山。为啥叫鱼山呢?

 

很久以前,鱼山的北边和西边是陆地。南边和东边全是很大的湖,湖水很深,太阳一照,波光粼粼。

山上到处都是茂密的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顶上有个很深很深的洞,谁也不知有多深,时常烟雾缭绕。一到冬天,更加明显,洞里雾气腾腾,象个大蒸笼一样。山里的人,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拄拐杖在此玩赏,有时,明明看到老头坐在山上闭目养神,一眨眼就不见了。

 

有一年,姜子牙来此修身养道。他经常手持钓鱼杆坐在山南边,面朝南钓鱼。有时候,他象睡着一样,等着鱼上钩。有时嘴里念叨:“钓,钓,钓,小的不要大的要,小的快快走,大的快快到。”他钓啊钓啊,不吃也不喝,一直等到七七四十九天,才钓到一条大鱼。只见那鱼脊梁黑呼呼的,象个小山一样,嘴一张,象个打麦场。这下姜子牙来劲了,他用力把钓杆一甩,整个山都乱动颤,脚陷石头里足有半尺多深,鱼被甩到山北一二里地远。当时鱼还活蹦乱跳的,扑腾半天才断气,也不知这个鱼有多大的气力,扑腾几下就把那块地给扑腾成坑了。

 

鱼扑腾的地方,咋看咋弯。一直到现在,这块地无论用人工犁,还是用机械犁,犁沟总是弯的,因此,当地百姓就把这块地称为“扑鲤弯”。有歌谣为证:山前有个钓鱼台,山后有个扑腾弯,扑腾弯,钓鱼台,姜子牙钓鱼到此来。

 

后人为了纪念姜子牙到此钓过鱼,就把这山叫鱼山了。(朱笠文根据民间传说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