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山位于芒砀山西部,是为纪念孔子周游列国在此避雨而得名。此山虽不大,但它是全国唯一用“夫子”命名的山体。山因人名,自古以来,到夫子山访古探秘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和传奇的故事。夫子山景区的主要景点有文庙、观音阁、夫子避雨处、郭塔及两座汉墓等。
http://www.mangshan.net/inc/ewebeditor/UploadFile/20112179729384.jpg
夫子庙大殿
http://www.mangshan.net/inc/ewebeditor/UploadFile/20112179818277.jpg
“成童礼”活动现场
http://www.mangshan.net/inc/ewebeditor/UploadFile/201121793456741.jpg
颁发证书
(大成门前)文庙也称夫子庙,夫子庙由大成门、启圣殿、东西厢房组成,夫子庙规模不大,但在豫东是一处比较有名的孔子纪念地。大家可以看到,大成门前有两根石柱,阴刻一幅楹联:“宫墙数仞不得其门终外望,砥平直矢能由是路即中行。”上联出自《论语·子张》:“夫子之墙,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有高不可攀之意。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宫墙数仞,这里是赞颂孔子的学问高深。下联“砥”是细的磨刀石,矢是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只有走近孔子,聆听孔子的教诲,才是最快捷径。此庙虽小,但它也充分体现了参拜孔子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大成门分主门和东西侧门,中间的大门只有皇帝参拜孔子时才能打开的,两边分文左武右,文官儒生从左门而入,武官将士从右门而入,今天来的朋友是不是多是文官呀!(武官)那我们就从左(右)门而入吧!
(文庙内古柏前)朋友们现在随我进入文庙院内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两棵古柏和三通石碑分立两边,三通石碑右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孔子六十七代孙孔毓圻(qi)撰文的《夫子庙碑记》,中间一通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孔子第七十一代孙孔昭焕撰文的《勒石碑记》。左边的一通石碑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永城县令周正纪撰文的《夫子崖碑记》。朋友们,我们看到左边的柏树斜依在石碑上,形成“柏抱碑”的奇观,右边的一棵柏树在清代咸丰年间清军和捻军大战于芒砀山时曾遭火烧,但至今仍枝繁叶茂。两棵古柏之间的青石台阶雕有云龙,称龙蹋,只有皇帝来参拜孔子时才能走的。朋友们,大家在全国各地见到的庙宇不少,但庙宇里饰有龙饰的也只有孔庙内才有,因为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嘛!
(启圣殿前)文庙的主体建筑称启圣殿。启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灰瓦顶。前面为卷棚式走廊,廊下石柱阴刻楷书,为清代永城知县陈梦莲题写的楹联,上联是:德配天地修高明博厚之大,近圣人居若此其甚;下联是:道冠古今统二帝三王之传,中天下立无得而喻。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给予高度赞扬。
(在启圣殿内)我们看到大殿内供奉有孔子及四配,分别是颜回、曾参、子思、孟子。据史籍记载文庙始建于宋代,明朝曾被兵燹,清代多次维修。原来大殿内曾供奉孔子及四配塑像,东西厢房内有孔子七十二弟子塑像,文革期间文庙遭到破坏,庙内塑像毁于一旦。二00二年,我们聘请了孔学专家,依据当地村民的回忆,恢复了庙内塑像。
朋友们,大家看到的中间这位就是中国早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出生时头顶下凹,所以反其意取名为丘,生于公元前551年,鲁国人,卒于公元前479年,距今约有两千五百年。
朋友们可能会问,孔子并未当帝王,为何会塑成帝王之像呢?我们知道孔子的儒学思想,在中国25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倍受历代帝王尊崇,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代的一些孔学专家,认为孔子编写的历史巨著《春秋》是代王者之言,有王者之道,无王者之位,故称其为“素王”,称孔子为“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所以把孔子塑成帝王之像。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失掉了贵族的地位,没落了。孔子曾有一段被家族拒绝的经历,据说是与他六十多岁的父亲叔梁纥和年方二十正逢花季的母亲颜征在“野合”有关,很多年以后,孔子回首往事,只是很平静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大概是因为家境贫寒和父母未经媒妁之言,又是老夫少妻的自由结合,而为当时舆论所不能接受吧。
孔子一生很坎坷,3岁时父亲去世,17岁时母亲去世,年少的孔子成了孤儿,也许应了一句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年少的孔子由于经历过一番挫折,所以他发奋学习,逐渐成了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当地百姓称赞他说:“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东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来。”孔子很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只会赶车罢了。”在当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识字、计算、赶车。在这六种本领里,赶车是最为低下的,也正是孔子的谦虚好学,造就了一代大师。人们常称赞孔子是“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
孔子博学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愿意把孩子送给他当门徒。孔子从三十岁开始收弟子,一生收门徒三千人,有成就的七十二人。他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认为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明白为人做事的道理。做一个人格完善的“君子”,然后,救助国家和社会。孔子从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接受学生,传授学问,把知识文化从被少数贵族把持,垄断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愿意向孔子学习的人几乎遍及各个诸侯国。他的弟子中既有贵族、商人、官吏,也有平民百姓。他实行“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结合等教育方法,他与弟子们的关系密切,如同父兄子弟。
孔子一生中,做官的时间很短,在他二十六、七岁时当过一回“乘田”,也就是管理牛羊的小官,另一回是“委吏”,也就是会计,但时间都不长。孔子在三十五岁时,因鲁国发生内乱而投奔齐国。为了能够接近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孔子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第二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该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要像君主,大臣要像大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景公听了以后,大加赞赏,想启用孔子。但当时的齐国政权掌握在大夫陈氏手中,且齐相晏婴害怕启用孔子以后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以孔子是鲁国人为借口,对要重用孔子的事情大加阻挠,此事最终作罢。孔子真正从政是从公元前501年,这时的孔子已51岁,在鲁国当上了中都宰,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孔子当中都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于是孔子升为司空,又由司空升为司寇(司空是管理建筑的官员,司寇是管理司法的官员),后又代理丞相职务,孔子虽然在外交和管理国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受到鲁国贵族季恒子的排挤终于出走(孔子在鲁国做官,齐国十分害怕鲁国会在孔子的治理下强大起来而对自己不利。于是齐人想出一个计谋:送给鲁定公季桓子一批能歌善舞的女子。季桓子接受齐国的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深感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只得带领颜回、子路、子贡等十余名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间长达十四年。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弟子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迎回孔子。这时孔子已经68岁。孔子回到鲁国后,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编写历史巨著《春秋》,并整理诗歌和音乐。
孔子六十九岁的时候,独生子孔鲤(li)去世。七十一岁的时候,他的得意门生颜回病死,而就在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麒麟”的怪兽,但不久麒麟就死去。孔子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即将大乱的不祥之兆。于是,他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次年,他钟爱的学生子路在魏国死于国难,孔子哀恸(tong)不已。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春天,孔子病了,他唱着歌:“泰山就要倒了,梁柱就要断了,哲人就要像草木一样枯了烂了。”这是孔子生命之弦崩断之时,留给这个一再伤害他的世上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年孔子便去逝了,活了七十三岁。
孔子强调“有教无类”,强调“仁者爱人”,否定人的身份等级的先天性,主张为政者实行德政,而非暴政,这些都是和他的坎坷经历分不开的。他的出身丝毫影响不到他的伟大。
孔子曾自述过他的成长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若论做学问,不敢想像华夏文明如果没有孔子的礼乐、仁、义、道、德,今天会是一个什么局面!
朋友们,我们看到这两边为四配塑像!
http://www.mangshan.net/inc/ewebeditor/UploadFile/201121793611695.jpg
夫子避雨处
http://www.mangshan.net/inc/ewebeditor/UploadFile/201121793826382.jpg
自然奇观——“柏抱碑”
http://www.mangshan.net/inc/ewebeditor/UploadFile/201121793835420.jpg
夫子庙景区鸟瞰
复圣颜回:(前521—前481)姓颜名回,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他一直跟随孔子,一生未踏入仕途,是孔门弟子中七十二贤之首,孔子赞叹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真是难得呀!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受孔子的欣赏和喜爱。
关于颜回有一个故事:颜回随孔子周游列国断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在破屋墙下做饭,饭快做好了,突然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把带灰尘的饭盛出,认为丢掉非常可惜就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以为颜回偷饭吃,便跑去向孔子告状,孔子说:“我相信颜回贤德已非一日,这里边肯定有缘故。”于是把颜回叫的身边说:“昨日我梦见祖先,大概是启发保佑我,你把做好的饭端进来,我要祭奠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米是不能用来祭奠的。”颜回出去后,孔子对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的贤德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从此以后,大家是更加的信赖颜回。
宗圣曾参(约前505—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曾点之子,春秋末鲁国人。他16岁拜孔子为师,造诣很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著有《大学》《孝经》两书。曾参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俱列孔门七十二贤。他的思想主要乘传于孔子,对于孔子学说领会较深,能得其旨要。的重视仁德、提倡孝道、主张内省。有两个关于曾参的故事。
一、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叫曾點,父子在锄草。地里面种的是瓜,曾参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给锄断了。曾参的父亲脾气特别暴躁,当他看见曾参把这个瓜秧给弄断了以后,就大怒冲过来了。曾参知道自己的父亲生气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着父亲。骂他或者惩罚他。这个父亲脾气很暴躁,拿起棍子冲着曾参就是一棍子。曾参也不跑,就让父亲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参应声而倒,一下就晕过去了。曾参待会儿醒过来了,父亲还在那。他对父亲恭恭敬敬地说,儿子不孝,惹你生气了,简直是太不孝了。邻居都说曾参是个大孝子。但这件事情传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听了非常的生气。他跟其他学生说,你们去转告曾参,说他不孝,我不再认他这个学生了。曾参听到学生的转达之后感到很奇怪。怎么说我不孝呢?我太孝顺父母了,你怎么能说我不孝呢?他就来见孔子了,说我错在哪呢?孔子说,你父亲下这个狠手打你,当然有可能会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话,你父亲会被官府给抓起来,你父亲就等于犯罪了。所以你就让你父亲这么打你,让你父亲犯罪。造成这个后果,你这才是不孝。如果你孝顺父亲的话,你应该赶紧跑,别让你父亲犯这个错误。别让他因犯这个过错被官府抓起来,别让他承受丧子之痛,这才是真正的孝。实际上这个故事就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作为一个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错误这也是孝。有人说,父母想干什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干什么。哪怕犯罪也可以,并不是这样。儒家并不提倡这样做。真正的孝是这样: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及时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东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孝。
二、在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有一天这个人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参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参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居,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居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参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反应。曾参的母亲不惊不忧,她一边有条不紊的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邻居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参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那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骤然紧张起来。她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仍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流言。
述圣子思:(前483—前402年)名孔及,字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乘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的地位,
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及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败从鲁国迁居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孟母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在《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现在我就讲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母亲为了能让他受到好的教育,费了很大的心思。当时他们住在墓地的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孩子继续住在这里了!于是他们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着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鞠躬欢迎客人,一会招待客人,一会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的像极了!孟母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学院的附近。孟子开始变的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母很满意地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啊!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在观音阁前):观音阁是一阁楼式建筑,始建于何年已无据可考。据阁前的三通石碑判断可能建于明朝。右边一通为“万善同归”碑,立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间的一通为“福缘善庆”碑,立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上面刻有重修观音阁的施主姓名,多为女性。左边的一通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观音阁碑记。据碑文记载:观音在浙江普陀山,文殊住山西五台山,普贤在四川峨眉山。当地善男信女要朝拜观音,文殊,普贤需穷年累月不能完成。夫子山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四季不断,恰似一处人间仙境,于是当地群众在此建观音阁,观音坐中,左文殊,右普贤,金童玉女两边待列,善男信女朝拜三位菩萨也无需长途跋涉了。
(在夫子避雨处前)据《清光绪永城县志》记载:夫子避雨处,为一天然半覆锅状石室,深6.5米,宽20米。春秋末年即公元前495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时途经芒砀山,天降大雨,孔子及弟子在此避雨而得名。关于石崖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当年孔子途经芒砀山,天降大雨,正当孔子及弟子挨淋受冻,一筹莫展之际,身边的石岩突然向外深出一截,孔子及弟子忙到此避雨,但石室没有这么大,还有许多弟子在外淋雨,孔子不由的说:“山洞能再大一点就好了!”孔子说罢,只听空中一声炸雷,石崖往外又伸出了一截。孔子及弟子赶忙对苍天跪拜:“吾等师徒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在此遇雨,受苍天庇(bi)佑,深感苍天有道,只是山洞太小,不能容纳弟子及车马书籍,望苍天再降圣恩,让石洞再大一点。”说罢,又对苍天拜了三拜。顿时空中电闪雷鸣,石洞又往外延伸出一截,形成现在这个样子。大家可以看看,石崖向外三伸的痕迹,这就是传说中的“石崖三伸”。雨过天晴,孔子及弟子们又在洞口岩石上晒书,这就是有名的晒书台,据当地老人讲:“晒书台从来不沾露水,也沾上了灵气。”可惜晒书台在文革期间也被砸毁。夫子避雨处自古为永城胜境,名曰:“石岩积翠”。后人为纪念孔子在此避雨,雕石像一座,置于洞中,现面部已残。为再现当年孔子及弟子避雨之场景,我们聘请孔学专家雕制孔子及弟子避雨群雕。当地人认为孔子很有灵气,摸一下孔子的头能考上大学或升官发财,所以每年高考前都有许多应试学子来夫子山祭拜孔子。当然,这是人们敬仰孔子好学的精神,也是一种激励学子的做法吧。
http://www.mangshan.net/inc/ewebeditor/UploadFile/20112179840788.jpg
郭塔剪影
(郭塔前)郭塔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据史籍记载:“清代沛县人郭自高来芒砀山重修夫子庙继为主持,死后归葬于塔。塔身由64块砖雕镶嵌而成。来源:芒砀山风景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