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浅谈
(2012-02-22 11:06:55)
标签:
杂谈 |
端砚浅谈(中)
第二章 辨砚
要分辨石材之优劣和坑口,要诀有几项,一是看,以肉眼分辨石色基调,但这方法对新手来说不太容易,如果有冰纹或冻的石材还较容易看出,石色则非在行者难以目明,有冻的未必是老坑,但有冰纹的九成九是老坑(但市面有一种石品颇似冰纹,但没冰纹般通透,是呈黄白色的,这些绝非冰纹,切记切以为是老坑,这些多是新坑仔冒充的),所差不过是确认为大西还是水归而已。看石品最不准确,看石色较可靠,有关各坑口的标准石色,可参考最上面的讲述。例如金银线就绝对不是分辨老坑的特殊标识,因为麻子坑和坑仔岩也会有此石品。
“望”是第一步,看石品,看石色,看粗嫩,但用眼睛看图甚至看实物来分辨的明确性不高,行家一般也只能做到八九成准确度,我自己也只能有七八成的信心。故看以后还要“摸”,熟悉端石的人只要过手就能分辨优劣,除了手感粗嫩外,重量也是过手才能知晓,沉实者是上佳砚石的标志。因为端石上佳者多近水,近水者以泥质为上,泥质比砂质重。
第三是“听”,宋坑梅花坑等粗糙石材以手指扣之有如金属之叮叮声,越清脆代表石质越差,坑仔老麻响而略沉,水归老坑嘓嘓木声,大西洞老坑则沉如无声。故端石与歙石有所不同,端石以沉如泥声为佳(在乡效居住的朋友可以挖起田野的泥板敲敲试听,就知何谓泥声),歙石以清脆为上(王耀兄补充说千年金声易木声,看来上佳老歙砚也是木声的),缘於老坑长居水底,故以泥质石为主要成分,水云母也多,既曰泥质,当然是扣声如泥如木,沉而不响,但不是每方老坑也是沉声的,只是声沉者较佳而已,我收藏的老坑之中,只有两三方是沉声的,其余数方都是较响声的木声,但响归响,与其他砚石比较还是较沉实的,听了十数年,对这些声音也习惯了,听声重在经验,不是以为是声沉就是真的声沉的,还要独特指法来敲,毕竟不同厚度的石有不同声音, 5公分厚的石就比1公分的沉,故重在经验,但对於新上手的朋友来说可能较难掌握,总之是多试多听,日子有功,自然可以分辨。
提到水云母,不得不提一下,端石与歙石成分分别在水云母与绢云母的多寡,歙石以绢云母为主,故下墨快,端石以水云母为主,尤以泥质若水岩者为多,故能贮水不耗,另泥质较细密,故发墨细。如的端砚一般下墨慢发墨细。基本上端歙不可拿来比较孰优孰劣,毕竟二者的主要成分不同,窃以为老坑歙石和老坑端石都是最佳的砚材,只是我个人对歙石完全不懂,失礼。
第三章。石品
有关端砚的石品,先套用别人的话:
「端砚名贵的石品花纹,主要出现於紫色基调的三大名坑上,即水岩、坑仔、麻子坑。这些石品花纹常见的是:石眼、鱼脑冻、青花、蕉叶白、天青、冰纹、金银线、火捺、翡翠斑等等。」
端砚的石品花纹是端砚鉴赏的主要内容,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有关它的诗词歌赋很多。比如北宋初吴淑《砚赋》:“滴蟾蜍之积润,点鸲鹆之寒星……玩微茫之金线,重点滴之青花”。清初无名氏《端石考》砚诗:“青花细细似微尘,蕉叶白中时隐见。空蒙雨气成黄龙,欲散不散浮水面。猪肝淡紫方新鲜,带血千年质未变,中间火捺晕如钱,半壁阴沉望似烟。翡翠朱砂非一种,斑斑麻雀点多圆……”端砚爱好者只要多看实物,多看有关参考著述,就能领略其中奥妙。
端砚的石品历代砚学家对它们都有详细的描述,在此只略谈一下其名贵的标准。石眼,经形圆色碧、晕多睛朗,似鸲鹆之眼为贵,“鸲鹆眼”指砚台上一种圆形的斑点,上有白、红、黄各色之晕纹,有的晕纹有数重至十数重,而且兼有眼瞳,看上去活像鸟兽的眼睛,故收藏界历来有“千金一眼”之称,得之乃无价之宝。老坑眼罕有,一只眼往往千元以上,一块五吋见方的老坑上若有六七眼,则在万元以上,其珍可想而知。一般宋坑上的多为死眼,要不得,梅花坑虽多眼,且大,但多没灵没睛,坑仔眼亦多,且多有睛,重重五至七重晕,可惜多为绿豆眼,大一点的可叫鹦哥眼,再大一些而有神的为上品八哥眼
眼的主要作用是观赏和抢钱,故以美为主导,有人喜欢,我却不喜爱,因为没有实用价值。眼以形状、大小、颜色来分为鹦哥,八哥,公鸡,绿豆,象眼等多种名称,以八哥最好,有晕有睛有灵的才算是活眼,有晕即是说像人眼或鸟兽眼般分为一圈圈模样的,通常有多层分明而不同的颜色,有睛指最内一重有一黑点,是为瞳孔点睛之处,有灵是说层次分明清晰,使人远观之如生物般有神,不像「泪眼」般模糊。死眼则是一个圆圈,最多只一两层色,有些个子不小,直径可达1cm以上,可惜没晕没睛没灵,一个圆圈内尽是黄白的颜色,既没观赏价值,更没实用价值。
眼在砚上的分布位置往往是评砚的价值标准之一,也很考工匠的功力,眼在砚正面的边缘部分,与雕饰浑然天成,或作太阳,或作繁星,或作鸟兽眼,是为高眼,上品,眼在砚背(底眼)或砚堂之中(低眼)是为下品,眼在砚堂的话,基本上此砚不能磨墨,眼的成分对发墨没有帮助,且只会妨碍下墨发墨,因为处理砚堂之眼,工匠一般多轻微凸出此眼,因为眼是很薄的,一般不到1mm厚度,若削至与砚堂一样低的话,眼可能就没有了,惟有削足适履,我有一方坑仔荷叶砚就是如此做法,故只能欣赏而不能用,试想象,磨墨时砚堂有凹凸之位,若用力点,墨液不知溅到哪去了。
更详细的引言:
(1)鸲鹄眼 色翠绿,石眼中央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六层至八层为多,也有十多层的),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鹄鸟(亦称八哥鸟)之眼。一般直径为1厘米,曾出现过直径达2厘米多,鸲鹄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最佳者为青翠绿无能,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亦在感动1厘米。鸲鹄眼一般只出於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2)鹦哥眼、了哥眼 色泽亦以翠绿为上,中有瞳子、瞳子为黄黑相间,眼晕作数重,比鸲鹄眼要小些。
(3)珊瑚鸟眼 眼的周围色泽青绿,其瞳子稍带赤色,形体较小,大的一般不超过1厘米,小的只有0.3~0.5厘米,有时会密集地聚在砚石的某一部位。
(4)鸡公眼 像雄鸡眼般大小,有黄晕、绿晕相间,中间的黑点较为明显。
(5)雀眼 圆正,形如雀之眼,晕作数重,以黄绿色为主要色素,直径一般在5~6毫米大小。
(6)猫眼 晕作数层,眼及瞳子中有垂直线(其他石眼没有的)。
(7)象牙眼 主要特徵是石眼呈乳白色,近似象牙的颜色,瞳子中间有黑点,一般见於老坑或坑仔岩。
(8)象眼眼的形状细长(不圆正),有时如卵石,似大象的眼睛,色泽均为黄绿色。
(9)绿豆眼 其颜色与绿豆非常相似,青绿加一点土黄的混合色,形体如绿豆般大小。
(10)翳眼瞎眼 眼的周边形状不清晰,有点模糊,眼中无瞳子,或瞳子模糊不精,分不出层次,端石中常见於梅花坑和蕉园坑(即有眼宋坑)。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也偶有发现。
(11)怒眼 像兽类发怒时的眼睛,眼睁大,而瞳孔小。
(12)泪眼石眼像流泪一样下沿呈滴水状,下沿的边线模糊。
(13)死眼没有瞳子、没有晕,更没有层次的石眼。
(14)活眼 《端溪砚史》转引李之彦《砚谱》写道:“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活眼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像鸟兽的眼睛。《两般秋雨()随笔》云:“水岩石按外层有淡墨晕,眼嵌石中,其圆如珠,初磨见淡墨圆晕,即眼皮也。愈磨愈大,层亦愈多,睛见而眼适中矣。故宜眼处见睛而止,不宜眼处见皮而止,毋再磨也。”实践证明如此。
(15)高眼 所谓高眼,唐询在《砚录》云:“……其生於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其内者即曰低眼。高眼尤为人所爱尚,以其不为墨所清掩,常可睹於前也。”唐询以墨池作界定,我认为不够完善和准确,石眼凡在墨池上给予雕刻提供“天工”的条件,使雕刻(艺术加工)与石眼高度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就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将“眼”作珠,刻制成“龙吐珠”;或将“眼”作星光,刻制成“吉星高照”。这亲的石眼叫作高眼。
(16)低眼石眼生长在砚堂中或砚堂的下端,或砚边者,谓低眼。另有所谓“底眼”,即石眼在砚背者。
其实,低眼和高眼如经过创作人员的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刻制,是可以转化的。坑仔岩《近水楼台先得月砚》,原石有二颗名贵佳眼,其生长位置恰好在砚石的下部(低眼),作者将其设计为倒影的明月,意境含蓄高雅,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青花,「以微细如尘,欲隐欲现为贵。」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水湿方能显露,青花以细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青花与鱼脑冻同为端砚最名贵的石品之一,因二者有外观之余,更重要在於二者均有实用价值,不同石眼只会抢钱。微尘青花如尘如沙,由辉绿岩之微分子构成,密集式分布在砚上,非湿水难以察看。其质硬,与石英相若而较软,叩之无声,正因为又硬又细微,故能发墨如油,且能令磨出来的墨极细腻,好的砚匠必置之於砚堂,有助下墨发墨。有青花的端砚石质地细腻、幼嫩、滋润,故多出现在水岩、坑仔岩和麻子坑等。以上说的主要是微尘青花。但其实青花有多种,有玫瑰紫青花,蛤肚皮青花,蝇头青花,鹅毛青花,蚁脚青花,玫瑰紫青花,还有堆在一起纠缠不清的青花结等等。
再引言:「端溪砚石中的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宝砚堂研辨》说:“鉴别端石,以青花为最佳。青花,石之细纹也。”古人曾说,青花是砚石中的精华,这是有根据的。《砚赋》:“占领滴青花一语,以证古砚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古人对青花早有评价:“青花细者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所谓:“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破。”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无可否认,有青花的端砚石确实质细腻,幼嫩,滋润,青花是砚石之精华,是衫与欣赏的统一体。因此有这样之说:“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矣。”为此,古人将有青花的端溪砚称为青花砚:“李贺青花紫石砚,端溪七匠昔如神;今看古锦留遗样,点点轻沤见古春。”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分述如下:
(1)微尘青花 这种青花点微细如尘土,必以水湿砚石方能显现,最好以盆盛水,将砚沉于水中,便能隐约浮现出来。微尘青花自古以来有青花中的姣姣者之称,它的色彩天然,浓淡与疏密相间,多数是聚集在砚石某一部位上,也有疏落地散布在其他部分;其最佳者是出现在鱼脑冻或蕉叶白的砚石中,在“冻”内和“白”内的微尘青花就更为名贵和罕见,可算是稀世绝品。
(2)鹅毛氄青花必须在阳光下,以水湿石方能辨别,它是一种极细而短小成条纹状,由上而下垂的有如雏鹅脱壳而出时的胎毛,沉水后看上去似一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有这种鹅毛氄青花的砚石,石质极其细腻和娇嫩。
(3)蚁脚青花 其形状如蚂蚁脚般细小的青花。一般是疏落地散布在砚石的某一部位,或与其他青花混合在一起出现,却甚少像鹅毛氄青花或微尘青花那样聚集一处。蚁脚青花一般是青黑色,偶然也有白色,横向在砚石中。
(4)萍藻青花 这种青花像萍藻在水面浮动,时隐时现地连成一串,沉入水中观看,萍藻青花会变得更加活跃。朱竹()《说砚》中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这种青花色青蓝而带淡紫,往往像重叠起来似的。
(5)雨霖墙青花 又称点滴青花,其样像雨中从屋檐往下滴的士雨水,有时似风吹骤雨般,点点滴滴横斜在砚中;有时似连绵不断的小雨点。后者是雨淋墙青花的上品,如果这种雨霖墙青花在砚面上全面出现,算是特级绝品砚石。由於这种青花能给人带来安谧的气氛,很使人喜爱。
(6)鱼仔队青花 这种青花像一群细小的鱼在结队游玩,但亦有不同的花样,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则离群脱伍朝不同方向游动,有时还会与萍藻青花同时出现,活像一幅鱼乐图。
(7)子母青花 大小青斑点像母子般相伴在一起,有时互相靠贴,有时互相分离,偶然也有同样大小的斑点并列在一起,如苍蝇的两只眼,因而又称它蝇眼青花。
(8)蛤肚纹青花 看上去像青蛙肚皮般的色泽,青白黄色,还有白璧色的圆圈。这种青花不算太名贵,即无数白色班点密集一处,沉下水中仿佛会浮动。
(9)玫瑰紫青花 是一种紫蓝色的圆形斑点,它不像石眼那样碧绿有晕,而是一种体形比较大些(绿豆般大小)的圆形青花。它也不像别的青花那样密集地积聚一起,而是大小疏落分散,往往与其他青花混在一起,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圆形内侧像割开的玫瑰,外侧为胭脂火捺围住。如果在其他青花中相混出现玫瑰紫青花,就会形成粗细对比,色泽。深浅相衬,显得斑斓多彩,更加美观。古人对玫瑰紫青花赋予吉祥如意的象徵。
此外还有所谓青花结,鹅毛氄青花结等。
青花常见於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石中,在冚罗蕉及清代以前开采的宣德岩中亦偶有发现,当然,尽管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的砚石,出现青花的还是居少数。为此自古人对青花均非常赞许,有诗云:“温于蕴玉腻於脂,出水青花墨满池。”又:“白石青花出水鲜,羚羊峡口两生烟。”另有砚铭:“绝世奇珍,采自丹壑;紫气重花,青花灼灼。」
蕉叶白,「如蕉叶初展,含露艳丽,紫气环绕,无比娇嫩,一派珍奇气象」蕉叶白又称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色,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蕉叶白多出现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罗蕉坑等。白与冻的分别在於蕉白是一片较虚而有形的一片白色东东,而冻则是较实在的一团混浊体,像鱼脑之色,冻的四周多有火捺包围。
鱼脑冻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黄色的,是砚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最佳的鱼脑冻应是洁白如晴云,白中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刻砚艺人,一般都把鱼脑冻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鱼脑冻的砚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幼嫩、滋润,一般出现在水岩、坑仔岩和麻子坑。蕉叶白与鱼脑冻有些相似,却不尽相同。从外形看鱼脑冻是半圆的、圆的或椭圆的,似在晴空飘拂的一层薄薄的白云;而蕉叶白则是成片的,白底略带青绿,并有微量黄色渗透,有娇嫩的感觉。
引刘氏言:「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端溪砚史。描述:“一种生气团团(),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刻砚艺人一般者把有鱼脑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麼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周边都有胭脂火捺“包围”著,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而在鱼脑冻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数是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蚂蚁脚青花等。
鱼脑冻的形态,具体说来应分为三种:一是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的色是天青作地色),并有浮云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二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鱼脑冻,周边是胭脂火捺,这种鱼脑冻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气运转,有如“浑沌初开”的气势,三是鱼脑碎冻,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而是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错落分散在砚堂中。
此外还有一种砚工称之为“荡”,它没有冻那样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这种“荡”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著白色轻纱,若隐若现,也像晨曦中飘浮水边的薄雾。它的色泽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可以说是未成熟的鱼脑冻。
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有直接的关系。鱼脑冻是产在含铁质水云母叶岩中,夹有极细的泥质扁豆体,经过成岩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迁移和聚集。在这种极细的扁豆体边缘,铁质被质扁豆体的粘土矿物吸附,使之有大量的赤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泥质扁豆体经变质作用后,泥质重结晶为云母类矿物体合体,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称之为鱼脑冻。》
天青,「以一片蔚蓝莹洁,如秋雨过后万里无云的天幕为贵。」天青与火捺为相对的,在紫色为主基调的端石上,出现一片青蓝微带灰白色的地方,那就是天青,在青灰或紫蓝的基调上出现紫红的石品,是为火捺,故麻子坑一般多有火捺,老麻尤多。说明白一点,天青就是微尘青花集结之所在,要很多青花集合在一起才形成色灰而苍蓝的天青,故天青极难得。
冰纹,「如春天之冰河化解,以冰裂之间的融线呈千姿百态为贵。」冰纹是水岩独有的石品,其他坑口一概没有,故可用以鉴定老坑。一般说来,大西洞老坑拥有较多冰纹,往往一泻而下数十条,水归洞则只会偶尔出现数条而已。冰纹冻则是冰纹汇聚,如百川归流之处的一大片,可以想像为百川回归形成的湖面,又或是大瀑布,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纹非纹,水非水,只可以壮观形容。
冰纹其实是砚石形成后,其裂隙之处为碳酸盐所代春,故不似水非水,似线非线,更不像金银线般硬朗似的把石材分割开来。
金银线,「以色泽鲜活,长势优美为贵」。硬度与砚材相若,我个人认为金银线是缺憾,在宋朝几乎没有人会用有金银线的石材来造砚,但到今天,好的石已绝迹,那缺憾也升格成为富美感的石品了。但事实上,砚堂有金银线对下墨就好,对观赏也好,但对发墨而言「绝非好事」!!粗,太粗,颗粒粗糙。试想想,以不平滑的黄铁矿和石英去磨墨会有甚麼效果?想像不到的话可以在地下拾一块石英来试试,一般山头多的是。
火捺,以紫红如胭脂,形如古铜钱为贵,名叫金钱火捺。火捺有老有嫩,犹如鸡血石的血有活有死,紫黑的为老火捺,下品;色紫红如胭脂的,上品,一如清爷的那方老麻就有此品。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火捺多出现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宋坑等。
老火捺,又引言:火捺又称“火烙”,古人称“紫气奔而回礴谓之火捺”,“聚而为轮谓之金线”。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无能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火捺的类别又分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马尾纹火捺、铁捺、火焰青等。
(1)胭脂火捺 火捺的中心部位色泽较深,中心向外伸延逐渐变淡,成浅紫带红,如涂上胭脂般,由深色渐而变浅色,又像水墨画那样浓淡相化,色素娇嫩。胭脂火捺大多出现在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砚石中,宋坑和宣德岩砚石也偶尔出现。这种火捺的形成是因为在端石中含有微粒状或粉末状的赤铁矿,含量为3%~5%,粒径为0.01毫米左右,在成岩过程中铁质矿物经过侧分泌作用,相对集中,均匀分布,便形成这种稠密浸染状赤铁矿叶岩。
(2)金钱火捺 其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深紫色,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外形像古时候的铜钱,中心部呈圆形,从内向外一圈圈成轮状(由中心往外火捺色素逐渐变淡),这种火捺谓金钱火捺或金钱冻。金钱火捺比较少见,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如果出现在砚堂的中心部位,就更为难得。其成因是铁质围绕粘土碎屑为中心发生集聚,形成了球形结核,在成岩过程中形成这种石品花纹。铁质即赤欣矿,呈粉末状及微点,含量7%~10%,粒径0.11毫米左右,赤铁矿自核心向外逐渐减少,所以中心部位色泽较周边要深。
(3)猪肝冻 色泽如猪肝色,形体带圆或椭圆,中心部位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些,人们往往称之为猪肝冻。猪肝冻的色泽与其他火捺相似,它是火捺成熟和完成阶段,较一般火捺高级,成为名贵难得的“冻”。猪肝冻也是一种含赤铁矿的泥质粉砂质组成的结核体,赤铁矿含量约为7%,与沉积物同时沉积并埋藏起来,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发生铁质转移,不断聚集了周围的铁质,形成数重晕圈,它属同生型铁质结核。
(4)马尾纹火捺 所谓马尾纹火捺,是在端石上分散如马尾巴纹状的火捺,条纹呈紫红色,或横或斜或成水波纹。马尾火捺线条流畅,形态自然,粗细相间,别具一格。这是端石中赤铁矿呈条纹状分布所致。马尾纹火捺多出现在宋坑砚石中(其中以盘古坑、陈坑、全坑尤佳)。
(5)铁捺 铁捺像烧焦的铁。它的颜色较深,苍黑色略带紫色。砚堂中有铁捺的部位石质比其他部位坚硬、耐研磨。
(6)火焰青 这种称火焰青的火捺,赤紫色稍带青白色。
另:凡是鱼脑冻、蕉叶白周边的火捺,一般都属胭脂晕火捺,而且颜色有变化,不像其他火捺那样单调,质地也较娇嫩,与“冻”和“白”混合一起色泽更显鲜艳。
翡翠斑,「以形状奇特,色绿浓艳的如其玉为贵」绿如油彩的翠斑翠点各坑口或多或少都有,圆的叫翡点,条状或块状的叫翠斑,但色如翡翠的只有上佳石材才能见到,我有三方老坑和坑仔都是只有数点,但清爷那方老麻却有一大条,羡慕。翡翠如要按形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第二章 辨砚
要分辨石材之优劣和坑口,要诀有几项,一是看,以肉眼分辨石色基调,但这方法对新手来说不太容易,如果有冰纹或冻的石材还较容易看出,石色则非在行者难以目明,有冻的未必是老坑,但有冰纹的九成九是老坑(但市面有一种石品颇似冰纹,但没冰纹般通透,是呈黄白色的,这些绝非冰纹,切记切以为是老坑,这些多是新坑仔冒充的),所差不过是确认为大西还是水归而已。看石品最不准确,看石色较可靠,有关各坑口的标准石色,可参考最上面的讲述。例如金银线就绝对不是分辨老坑的特殊标识,因为麻子坑和坑仔岩也会有此石品。
“望”是第一步,看石品,看石色,看粗嫩,但用眼睛看图甚至看实物来分辨的明确性不高,行家一般也只能做到八九成准确度,我自己也只能有七八成的信心。故看以后还要“摸”,熟悉端石的人只要过手就能分辨优劣,除了手感粗嫩外,重量也是过手才能知晓,沉实者是上佳砚石的标志。因为端石上佳者多近水,近水者以泥质为上,泥质比砂质重。
第三是“听”,宋坑梅花坑等粗糙石材以手指扣之有如金属之叮叮声,越清脆代表石质越差,坑仔老麻响而略沉,水归老坑嘓嘓木声,大西洞老坑则沉如无声。故端石与歙石有所不同,端石以沉如泥声为佳(在乡效居住的朋友可以挖起田野的泥板敲敲试听,就知何谓泥声),歙石以清脆为上(王耀兄补充说千年金声易木声,看来上佳老歙砚也是木声的),缘於老坑长居水底,故以泥质石为主要成分,水云母也多,既曰泥质,当然是扣声如泥如木,沉而不响,但不是每方老坑也是沉声的,只是声沉者较佳而已,我收藏的老坑之中,只有两三方是沉声的,其余数方都是较响声的木声,但响归响,与其他砚石比较还是较沉实的,听了十数年,对这些声音也习惯了,听声重在经验,不是以为是声沉就是真的声沉的,还要独特指法来敲,毕竟不同厚度的石有不同声音, 5公分厚的石就比1公分的沉,故重在经验,但对於新上手的朋友来说可能较难掌握,总之是多试多听,日子有功,自然可以分辨。
提到水云母,不得不提一下,端石与歙石成分分别在水云母与绢云母的多寡,歙石以绢云母为主,故下墨快,端石以水云母为主,尤以泥质若水岩者为多,故能贮水不耗,另泥质较细密,故发墨细。如的端砚一般下墨慢发墨细。基本上端歙不可拿来比较孰优孰劣,毕竟二者的主要成分不同,窃以为老坑歙石和老坑端石都是最佳的砚材,只是我个人对歙石完全不懂,失礼。
第三章。石品
有关端砚的石品,先套用别人的话:
「端砚名贵的石品花纹,主要出现於紫色基调的三大名坑上,即水岩、坑仔、麻子坑。这些石品花纹常见的是:石眼、鱼脑冻、青花、蕉叶白、天青、冰纹、金银线、火捺、翡翠斑等等。」
端砚的石品花纹是端砚鉴赏的主要内容,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有关它的诗词歌赋很多。比如北宋初吴淑《砚赋》:“滴蟾蜍之积润,点鸲鹆之寒星……玩微茫之金线,重点滴之青花”。清初无名氏《端石考》砚诗:“青花细细似微尘,蕉叶白中时隐见。空蒙雨气成黄龙,欲散不散浮水面。猪肝淡紫方新鲜,带血千年质未变,中间火捺晕如钱,半壁阴沉望似烟。翡翠朱砂非一种,斑斑麻雀点多圆……”端砚爱好者只要多看实物,多看有关参考著述,就能领略其中奥妙。
端砚的石品历代砚学家对它们都有详细的描述,在此只略谈一下其名贵的标准。石眼,经形圆色碧、晕多睛朗,似鸲鹆之眼为贵,“鸲鹆眼”指砚台上一种圆形的斑点,上有白、红、黄各色之晕纹,有的晕纹有数重至十数重,而且兼有眼瞳,看上去活像鸟兽的眼睛,故收藏界历来有“千金一眼”之称,得之乃无价之宝。老坑眼罕有,一只眼往往千元以上,一块五吋见方的老坑上若有六七眼,则在万元以上,其珍可想而知。一般宋坑上的多为死眼,要不得,梅花坑虽多眼,且大,但多没灵没睛,坑仔眼亦多,且多有睛,重重五至七重晕,可惜多为绿豆眼,大一点的可叫鹦哥眼,再大一些而有神的为上品八哥眼
眼的主要作用是观赏和抢钱,故以美为主导,有人喜欢,我却不喜爱,因为没有实用价值。眼以形状、大小、颜色来分为鹦哥,八哥,公鸡,绿豆,象眼等多种名称,以八哥最好,有晕有睛有灵的才算是活眼,有晕即是说像人眼或鸟兽眼般分为一圈圈模样的,通常有多层分明而不同的颜色,有睛指最内一重有一黑点,是为瞳孔点睛之处,有灵是说层次分明清晰,使人远观之如生物般有神,不像「泪眼」般模糊。死眼则是一个圆圈,最多只一两层色,有些个子不小,直径可达1cm以上,可惜没晕没睛没灵,一个圆圈内尽是黄白的颜色,既没观赏价值,更没实用价值。
眼在砚上的分布位置往往是评砚的价值标准之一,也很考工匠的功力,眼在砚正面的边缘部分,与雕饰浑然天成,或作太阳,或作繁星,或作鸟兽眼,是为高眼,上品,眼在砚背(底眼)或砚堂之中(低眼)是为下品,眼在砚堂的话,基本上此砚不能磨墨,眼的成分对发墨没有帮助,且只会妨碍下墨发墨,因为处理砚堂之眼,工匠一般多轻微凸出此眼,因为眼是很薄的,一般不到1mm厚度,若削至与砚堂一样低的话,眼可能就没有了,惟有削足适履,我有一方坑仔荷叶砚就是如此做法,故只能欣赏而不能用,试想象,磨墨时砚堂有凹凸之位,若用力点,墨液不知溅到哪去了。
更详细的引言:
(1)鸲鹄眼 色翠绿,石眼中央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六层至八层为多,也有十多层的),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鹄鸟(亦称八哥鸟)之眼。一般直径为1厘米,曾出现过直径达2厘米多,鸲鹄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最佳者为青翠绿无能,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亦在感动1厘米。鸲鹄眼一般只出於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2)鹦哥眼、了哥眼 色泽亦以翠绿为上,中有瞳子、瞳子为黄黑相间,眼晕作数重,比鸲鹄眼要小些。
(3)珊瑚鸟眼 眼的周围色泽青绿,其瞳子稍带赤色,形体较小,大的一般不超过1厘米,小的只有0.3~0.5厘米,有时会密集地聚在砚石的某一部位。
(4)鸡公眼 像雄鸡眼般大小,有黄晕、绿晕相间,中间的黑点较为明显。
(5)雀眼 圆正,形如雀之眼,晕作数重,以黄绿色为主要色素,直径一般在5~6毫米大小。
(6)猫眼 晕作数层,眼及瞳子中有垂直线(其他石眼没有的)。
(7)象牙眼 主要特徵是石眼呈乳白色,近似象牙的颜色,瞳子中间有黑点,一般见於老坑或坑仔岩。
(8)象眼眼的形状细长(不圆正),有时如卵石,似大象的眼睛,色泽均为黄绿色。
(9)绿豆眼 其颜色与绿豆非常相似,青绿加一点土黄的混合色,形体如绿豆般大小。
(10)翳眼瞎眼 眼的周边形状不清晰,有点模糊,眼中无瞳子,或瞳子模糊不精,分不出层次,端石中常见於梅花坑和蕉园坑(即有眼宋坑)。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也偶有发现。
(11)怒眼 像兽类发怒时的眼睛,眼睁大,而瞳孔小。
(12)泪眼石眼像流泪一样下沿呈滴水状,下沿的边线模糊。
(13)死眼没有瞳子、没有晕,更没有层次的石眼。
(14)活眼 《端溪砚史》转引李之彦《砚谱》写道:“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活眼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像鸟兽的眼睛。《两般秋雨()随笔》云:“水岩石按外层有淡墨晕,眼嵌石中,其圆如珠,初磨见淡墨圆晕,即眼皮也。愈磨愈大,层亦愈多,睛见而眼适中矣。故宜眼处见睛而止,不宜眼处见皮而止,毋再磨也。”实践证明如此。
(15)高眼 所谓高眼,唐询在《砚录》云:“……其生於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其内者即曰低眼。高眼尤为人所爱尚,以其不为墨所清掩,常可睹於前也。”唐询以墨池作界定,我认为不够完善和准确,石眼凡在墨池上给予雕刻提供“天工”的条件,使雕刻(艺术加工)与石眼高度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就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将“眼”作珠,刻制成“龙吐珠”;或将“眼”作星光,刻制成“吉星高照”。这亲的石眼叫作高眼。
(16)低眼石眼生长在砚堂中或砚堂的下端,或砚边者,谓低眼。另有所谓“底眼”,即石眼在砚背者。
其实,低眼和高眼如经过创作人员的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刻制,是可以转化的。坑仔岩《近水楼台先得月砚》,原石有二颗名贵佳眼,其生长位置恰好在砚石的下部(低眼),作者将其设计为倒影的明月,意境含蓄高雅,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青花,「以微细如尘,欲隐欲现为贵。」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水湿方能显露,青花以细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青花与鱼脑冻同为端砚最名贵的石品之一,因二者有外观之余,更重要在於二者均有实用价值,不同石眼只会抢钱。微尘青花如尘如沙,由辉绿岩之微分子构成,密集式分布在砚上,非湿水难以察看。其质硬,与石英相若而较软,叩之无声,正因为又硬又细微,故能发墨如油,且能令磨出来的墨极细腻,好的砚匠必置之於砚堂,有助下墨发墨。有青花的端砚石质地细腻、幼嫩、滋润,故多出现在水岩、坑仔岩和麻子坑等。以上说的主要是微尘青花。但其实青花有多种,有玫瑰紫青花,蛤肚皮青花,蝇头青花,鹅毛青花,蚁脚青花,玫瑰紫青花,还有堆在一起纠缠不清的青花结等等。
再引言:「端溪砚石中的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宝砚堂研辨》说:“鉴别端石,以青花为最佳。青花,石之细纹也。”古人曾说,青花是砚石中的精华,这是有根据的。《砚赋》:“占领滴青花一语,以证古砚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古人对青花早有评价:“青花细者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所谓:“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破。”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无可否认,有青花的端砚石确实质细腻,幼嫩,滋润,青花是砚石之精华,是衫与欣赏的统一体。因此有这样之说:“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矣。”为此,古人将有青花的端溪砚称为青花砚:“李贺青花紫石砚,端溪七匠昔如神;今看古锦留遗样,点点轻沤见古春。”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分述如下:
(1)微尘青花 这种青花点微细如尘土,必以水湿砚石方能显现,最好以盆盛水,将砚沉于水中,便能隐约浮现出来。微尘青花自古以来有青花中的姣姣者之称,它的色彩天然,浓淡与疏密相间,多数是聚集在砚石某一部位上,也有疏落地散布在其他部分;其最佳者是出现在鱼脑冻或蕉叶白的砚石中,在“冻”内和“白”内的微尘青花就更为名贵和罕见,可算是稀世绝品。
(2)鹅毛氄青花必须在阳光下,以水湿石方能辨别,它是一种极细而短小成条纹状,由上而下垂的有如雏鹅脱壳而出时的胎毛,沉水后看上去似一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有这种鹅毛氄青花的砚石,石质极其细腻和娇嫩。
(3)蚁脚青花 其形状如蚂蚁脚般细小的青花。一般是疏落地散布在砚石的某一部位,或与其他青花混合在一起出现,却甚少像鹅毛氄青花或微尘青花那样聚集一处。蚁脚青花一般是青黑色,偶然也有白色,横向在砚石中。
(4)萍藻青花 这种青花像萍藻在水面浮动,时隐时现地连成一串,沉入水中观看,萍藻青花会变得更加活跃。朱竹()《说砚》中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这种青花色青蓝而带淡紫,往往像重叠起来似的。
(5)雨霖墙青花 又称点滴青花,其样像雨中从屋檐往下滴的士雨水,有时似风吹骤雨般,点点滴滴横斜在砚中;有时似连绵不断的小雨点。后者是雨淋墙青花的上品,如果这种雨霖墙青花在砚面上全面出现,算是特级绝品砚石。由於这种青花能给人带来安谧的气氛,很使人喜爱。
(6)鱼仔队青花 这种青花像一群细小的鱼在结队游玩,但亦有不同的花样,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则离群脱伍朝不同方向游动,有时还会与萍藻青花同时出现,活像一幅鱼乐图。
(7)子母青花 大小青斑点像母子般相伴在一起,有时互相靠贴,有时互相分离,偶然也有同样大小的斑点并列在一起,如苍蝇的两只眼,因而又称它蝇眼青花。
(8)蛤肚纹青花 看上去像青蛙肚皮般的色泽,青白黄色,还有白璧色的圆圈。这种青花不算太名贵,即无数白色班点密集一处,沉下水中仿佛会浮动。
(9)玫瑰紫青花 是一种紫蓝色的圆形斑点,它不像石眼那样碧绿有晕,而是一种体形比较大些(绿豆般大小)的圆形青花。它也不像别的青花那样密集地积聚一起,而是大小疏落分散,往往与其他青花混在一起,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圆形内侧像割开的玫瑰,外侧为胭脂火捺围住。如果在其他青花中相混出现玫瑰紫青花,就会形成粗细对比,色泽。深浅相衬,显得斑斓多彩,更加美观。古人对玫瑰紫青花赋予吉祥如意的象徵。
此外还有所谓青花结,鹅毛氄青花结等。
青花常见於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石中,在冚罗蕉及清代以前开采的宣德岩中亦偶有发现,当然,尽管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的砚石,出现青花的还是居少数。为此自古人对青花均非常赞许,有诗云:“温于蕴玉腻於脂,出水青花墨满池。”又:“白石青花出水鲜,羚羊峡口两生烟。”另有砚铭:“绝世奇珍,采自丹壑;紫气重花,青花灼灼。」
蕉叶白,「如蕉叶初展,含露艳丽,紫气环绕,无比娇嫩,一派珍奇气象」蕉叶白又称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色,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蕉叶白多出现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罗蕉坑等。白与冻的分别在於蕉白是一片较虚而有形的一片白色东东,而冻则是较实在的一团混浊体,像鱼脑之色,冻的四周多有火捺包围。
鱼脑冻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黄色的,是砚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最佳的鱼脑冻应是洁白如晴云,白中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刻砚艺人,一般都把鱼脑冻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鱼脑冻的砚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幼嫩、滋润,一般出现在水岩、坑仔岩和麻子坑。蕉叶白与鱼脑冻有些相似,却不尽相同。从外形看鱼脑冻是半圆的、圆的或椭圆的,似在晴空飘拂的一层薄薄的白云;而蕉叶白则是成片的,白底略带青绿,并有微量黄色渗透,有娇嫩的感觉。
引刘氏言:「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端溪砚史。描述:“一种生气团团(),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刻砚艺人一般者把有鱼脑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麼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周边都有胭脂火捺“包围”著,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而在鱼脑冻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数是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蚂蚁脚青花等。
鱼脑冻的形态,具体说来应分为三种:一是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的色是天青作地色),并有浮云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二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鱼脑冻,周边是胭脂火捺,这种鱼脑冻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气运转,有如“浑沌初开”的气势,三是鱼脑碎冻,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而是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错落分散在砚堂中。
此外还有一种砚工称之为“荡”,它没有冻那样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这种“荡”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著白色轻纱,若隐若现,也像晨曦中飘浮水边的薄雾。它的色泽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可以说是未成熟的鱼脑冻。
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有直接的关系。鱼脑冻是产在含铁质水云母叶岩中,夹有极细的泥质扁豆体,经过成岩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迁移和聚集。在这种极细的扁豆体边缘,铁质被质扁豆体的粘土矿物吸附,使之有大量的赤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泥质扁豆体经变质作用后,泥质重结晶为云母类矿物体合体,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称之为鱼脑冻。》
天青,「以一片蔚蓝莹洁,如秋雨过后万里无云的天幕为贵。」天青与火捺为相对的,在紫色为主基调的端石上,出现一片青蓝微带灰白色的地方,那就是天青,在青灰或紫蓝的基调上出现紫红的石品,是为火捺,故麻子坑一般多有火捺,老麻尤多。说明白一点,天青就是微尘青花集结之所在,要很多青花集合在一起才形成色灰而苍蓝的天青,故天青极难得。
冰纹,「如春天之冰河化解,以冰裂之间的融线呈千姿百态为贵。」冰纹是水岩独有的石品,其他坑口一概没有,故可用以鉴定老坑。一般说来,大西洞老坑拥有较多冰纹,往往一泻而下数十条,水归洞则只会偶尔出现数条而已。冰纹冻则是冰纹汇聚,如百川归流之处的一大片,可以想像为百川回归形成的湖面,又或是大瀑布,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纹非纹,水非水,只可以壮观形容。
冰纹其实是砚石形成后,其裂隙之处为碳酸盐所代春,故不似水非水,似线非线,更不像金银线般硬朗似的把石材分割开来。
金银线,「以色泽鲜活,长势优美为贵」。硬度与砚材相若,我个人认为金银线是缺憾,在宋朝几乎没有人会用有金银线的石材来造砚,但到今天,好的石已绝迹,那缺憾也升格成为富美感的石品了。但事实上,砚堂有金银线对下墨就好,对观赏也好,但对发墨而言「绝非好事」!!粗,太粗,颗粒粗糙。试想想,以不平滑的黄铁矿和石英去磨墨会有甚麼效果?想像不到的话可以在地下拾一块石英来试试,一般山头多的是。
火捺,以紫红如胭脂,形如古铜钱为贵,名叫金钱火捺。火捺有老有嫩,犹如鸡血石的血有活有死,紫黑的为老火捺,下品;色紫红如胭脂的,上品,一如清爷的那方老麻就有此品。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火捺多出现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宋坑等。
老火捺,又引言:火捺又称“火烙”,古人称“紫气奔而回礴谓之火捺”,“聚而为轮谓之金线”。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无能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火捺的类别又分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马尾纹火捺、铁捺、火焰青等。
(1)胭脂火捺 火捺的中心部位色泽较深,中心向外伸延逐渐变淡,成浅紫带红,如涂上胭脂般,由深色渐而变浅色,又像水墨画那样浓淡相化,色素娇嫩。胭脂火捺大多出现在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砚石中,宋坑和宣德岩砚石也偶尔出现。这种火捺的形成是因为在端石中含有微粒状或粉末状的赤铁矿,含量为3%~5%,粒径为0.01毫米左右,在成岩过程中铁质矿物经过侧分泌作用,相对集中,均匀分布,便形成这种稠密浸染状赤铁矿叶岩。
(2)金钱火捺 其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深紫色,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外形像古时候的铜钱,中心部呈圆形,从内向外一圈圈成轮状(由中心往外火捺色素逐渐变淡),这种火捺谓金钱火捺或金钱冻。金钱火捺比较少见,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如果出现在砚堂的中心部位,就更为难得。其成因是铁质围绕粘土碎屑为中心发生集聚,形成了球形结核,在成岩过程中形成这种石品花纹。铁质即赤欣矿,呈粉末状及微点,含量7%~10%,粒径0.11毫米左右,赤铁矿自核心向外逐渐减少,所以中心部位色泽较周边要深。
(3)猪肝冻 色泽如猪肝色,形体带圆或椭圆,中心部位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些,人们往往称之为猪肝冻。猪肝冻的色泽与其他火捺相似,它是火捺成熟和完成阶段,较一般火捺高级,成为名贵难得的“冻”。猪肝冻也是一种含赤铁矿的泥质粉砂质组成的结核体,赤铁矿含量约为7%,与沉积物同时沉积并埋藏起来,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发生铁质转移,不断聚集了周围的铁质,形成数重晕圈,它属同生型铁质结核。
(4)马尾纹火捺 所谓马尾纹火捺,是在端石上分散如马尾巴纹状的火捺,条纹呈紫红色,或横或斜或成水波纹。马尾火捺线条流畅,形态自然,粗细相间,别具一格。这是端石中赤铁矿呈条纹状分布所致。马尾纹火捺多出现在宋坑砚石中(其中以盘古坑、陈坑、全坑尤佳)。
(5)铁捺 铁捺像烧焦的铁。它的颜色较深,苍黑色略带紫色。砚堂中有铁捺的部位石质比其他部位坚硬、耐研磨。
(6)火焰青 这种称火焰青的火捺,赤紫色稍带青白色。
另:凡是鱼脑冻、蕉叶白周边的火捺,一般都属胭脂晕火捺,而且颜色有变化,不像其他火捺那样单调,质地也较娇嫩,与“冻”和“白”混合一起色泽更显鲜艳。
翡翠斑,「以形状奇特,色绿浓艳的如其玉为贵」绿如油彩的翠斑翠点各坑口或多或少都有,圆的叫翡点,条状或块状的叫翠斑,但色如翡翠的只有上佳石材才能见到,我有三方老坑和坑仔都是只有数点,但清爷那方老麻却有一大条,羡慕。翡翠如要按形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前一篇: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讲称心
后一篇:[圣经中四件最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