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名词解释
(2012-06-25 21:45: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师招考 |
第一章
教育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们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总的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显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它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指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第二章
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到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校园文化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成为培养目标。
智育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教师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威信
学生观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业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准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
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材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传授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第六章
教学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讲解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级授课制
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分组教学
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实质教学论
实质教学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
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非智力活动
非智力活动,主要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进行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动力。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形式教育论
第七章
知行统一原则
德育模式
德育过程
德育原则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第八章
班主任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集体
班级平行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建设的设计
第九章
课外教育
体育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艺的爱好和发展学生文艺方面的才能。
社会教育
小组活动
个别活动
学科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科技活动
第十章
个案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观察法
质的研究法
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况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加载中…